鮮血凝成的曆史不容被輕易顛倒
1989年11月,85歲高齡的鄧小平接見二野戰史編寫者,回憶淮海戰役說:“淮海戰役成立了總前委,由五個人組成,其中三個人為常委,我當書記。毛主席對我說:‘我把指揮交給你。’這是毛主席親口交代給我的。淮海戰役的部署決策是我根據中央軍委的指示主持決定的。”他還在其它公開場合(包括接見國際政要和記者)多次提到:“我是一個軍人,我的真正的專業是打仗……淮海戰役是我指揮的”。
《鄧小文選》第三卷和《我的父親鄧小平》、《鄧小平的軍事謀略》,影視片《風雨鍾山路》、《大決戰》第二部《淮海戰役》等,都沿用了鄧小平:“淮海戰役是我指揮的”說法。包括淮海戰役紀念館重新設計的布展,雕塑的“總前委”塑像群,都突出了“總前委”,更突出了時任的軍委主席鄧小平。可淮海戰役是鄧小平指揮的嗎?鄧小平沒大言不慚?沒貪天功為己有嗎?!看看事實怎麽說。
一、淮海戰役的三個階段和重大意義
淮海戰役,是解放戰爭時期中國人民解放軍華東、中原野戰軍在以徐州為中心,東起海州,西迄商丘,北起臨城(今薛城),南達淮河的廣大地區,對國民黨軍的第二個戰略性進攻戰役,此役分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主要殲滅黃伯韜兵團。1948年11月8日,國民黨軍何基灃、張克俠率部2萬餘人戰場起義。10日,華東野戰軍把黃伯韜兵團分割包圍於徐州以東的碾莊地區,經10天逐村惡戰,至22日全殲敵軍10萬餘人,敵兵團司令黃百韜自殺。同時,中原野戰軍為配合作戰,11月16日,攻克宿縣,完成對徐州的戰略包圍。
第二階段,全殲黃維、孫元良兵團,對杜聿明集團圍而不殲。11月23日,中原野戰軍在宿縣雙堆集包圍了趕來增援的黃維兵團12個師。28日,蔣介石被迫決定杜聿明率第2、第13、第16兵團放棄徐州。12月4日,華東野戰軍將徐州逃敵孫元良第16兵團包圍殲滅。同日中原野戰軍和華東野戰軍集中9個縱隊的優勢兵力,全殲黃維兵團12萬餘人,生俘黃維。此後,為配合平津戰役,按中共中央軍委的統一部署,對杜聿明集團圍而不殲,部隊休整20天。
第三階段,全殲邱清泉、李彌兩個兵團。1月6日至10日,華東野戰軍全殲杜聿明集團,包括邱清泉、李彌兩個兵團共30萬人,俘獲杜聿明,擊斃邱清泉,李彌逃脫。
戰役自1948年11月6日至1月10日,曆時65天。我軍參戰部隊60萬人,敵軍80萬人,共殲敵55.5萬餘人,使蔣介石南線戰場精銳盡殲,基本解放了長江以北地區,為解放軍渡江作戰奠定基礎。毛澤東在戰役結束第四天發表關於時局聲明中:人民解放軍無論在數量上士氣上和裝備上均優於國民黨反動派政府的殘餘軍事力量。隻要解放軍向殘餘的國民黨軍再作若幹次重大攻擊,國民黨統治即將土崩瓦解。
二、“淮海戰役主要是華野打的”
那麽,要回答在這場以少勝多的戰略大決戰,到底是不是鄧小平指揮的,先要看清一個事實,淮海戰役主要是誰打的?劉伯承則坦言:“淮海戰役主要是華野打的”!
1、華野兵力裝備數倍優於中野。兵力對比:中原野戰軍4個縱隊(1、2、3、6縱)有三個縱隊每縱隊僅兩個旅,隻一個縱隊是三個旅。華東野戰軍9個縱隊(1、3、4、6、8、10、兩廣、特種兵縱隊與中野11縱)共24個旅,粟裕還可指揮許世友、譚震林強悍的山東兵團的三個半縱隊。華野參戰的部隊41萬,是中野的兵力一倍多。裝備對比:華野全都是美式裝備,中野轉戰大別山部隊減員至5萬餘人,重武器都被迫全部棄之山林原野。
2、華野占殲敵55萬總數的80%以上。整個淮海戰役,華野第一階段殲敵14. 08萬餘人,第二階段殲敵10. 8萬餘人,第三階段殲敵17. 6萬餘人,共殲敵42. 5萬餘人,占殲敵總數的80%以上。中野第一階段殲敵約2萬人;第二階段殲敵約7. 9萬人(殲黃維兵團約7. 8萬人、李延年兵團約0. 1萬人;第三階段休整,合計殲敵約10萬人,占殲敵總數約18%。從殲敵數看,華野是中野的4倍多;從自身兵員傷亡數和彈藥消耗數,華野都是中野的3倍以上。
3、陳士渠率華野三個縱隊主殲黃維兵團。淮海戰役中,中野的最大戰績是包圍黃維兵團,可中野從大別山出來,重機槍都很少,吃不下黃維兵團,故向中央請求華野支援。華野參謀長陳士渠奉粟裕之令,率華野清一色美械裝備的三個縱隊增援中野。但陳士榘卻要由他全盤指揮,這等於拿走劉鄧兵權。鄧小平無奈,隻好同意陳士榘擔任總攻黃維兵團的總指揮。也就是說,中野殲敵約10萬中的殲滅黃維兵團的7. 8萬人,還是華野擔任的一線總攻,還是華野參謀長陳士榘擔任的總指揮。也就是說,整個淮海戰役,鄧小平連打黃維兵團都沒撈著指揮。如此算下來,中野能殲敵多少?
難怪鄧小平一任中央軍委主席,就讓陳士榘退下來,也未安排中顧委委員等任何職務。1988年7月,當鄧小平主持授予紅星功勳榮譽章,陳士榘是拒絕出席人員之一。
三、淮海戰役的“總前委”徒有虛名
鄧小平晚年回憶淮海戰役堅持說:“淮海戰役是我指揮的”,根據就在於他是總前委書記,可實際這個“總前委”,絕對是徒有虛名。
1、粟裕建議軍委成立總前委。鳳凰網《淮海戰役決戰錄》第6集,專門講淮海戰役的“總前委”。淮海戰役役第一階段11月2日展開,華野的任務是圍殲黃伯韜兵團,麵對戰役規模越打越大,饒漱石和粟裕深知單憑華東野戰軍啃不下這塊硬骨頭,必須有中原野戰軍全力配合。而饒粟難以指揮陳鄧,要取得中野全力配合,形成兩大野戰軍合力逐鹿中原,最好的辦法就是讓出指揮權。當粟裕向饒漱石請示,請陳鄧來指揮,饒漱石爽快答應:“隻要能打敗蔣介石,誰指揮都一樣。”1948年10月31日,即淮海戰役發起前夕,粟裕征得饒漱石同意,向中央軍委發了一封電報:“此次戰役規模之大,請陳軍長鄧政委統一指揮。”
2、以電台信號弱為由,陳鄧拒絕指揮淮海戰役。中央軍委11月1日複電:“整個戰役統一受陳鄧指揮。”這可以算毛澤東把指揮權交給了陳鄧。但陳鄧很吊詭地複電中央軍委:“本作戰我們當負責指揮,唯因通訊工具太弱,故請軍委對粟譚方麵多直接指揮。”就是說陳鄧婉拒了這一責任。
這讓後來的軍史研究人員很詫異,中野和中央的電台聯絡信號都不弱,和華野的電台聯絡信號怎麽能弱?或許,陳鄧出於種種考慮(包括主要作戰兵力都是華野),不便擔負淮海戰役統一指揮兩大野戰軍的重任,但不管出於何種考慮,結果卻是以電台聯絡信號弱為托詞,拒絕了統一指揮兩大野戰軍的職責。這隻能說陳鄧有自知之明,無力越俎代庖。
3、成立的“總前委”,主要任務是當好後勤部。既然陳鄧不能直接指揮華野,但兩大野戰軍總需要一些協同,為此,就有了總前委的出現。11月16日,毛澤東致電中野、華野及華東局、中原局、豫皖蘇分局、華北局的電文曰:中原、華東兩軍必須準備在現地區作戰三個月至五個月(包括休整時間在內),吃飯的人數連同俘虜在內,將近八十萬人左右,必須由你們會同華東局、蘇北工委、中原局、豫皖蘇分局、冀魯豫區黨委統籌解決。此戰勝利,不但長江以北局麵大定,即全國局麵亦可基本解決。望從這個現點出發,統籌一切。統籌的領導,由劉、陳、鄧、粟、譚五同誌組成一個總前委。可能時,開五人會議討論重要問題,經常由劉、陳、鄧三人為常委,臨機處理一切,小平同誌為總前委書記。
從電文所見,成立的總前委具體職能規定的很具體,“統籌的領導”,並非指揮作戰,其主要任務是解決該役的後勤統籌等事宜,按成立總前委的構想,這應該是個大後勤部。
4、總前委是虛設的“六無機構”,未發過任何指令。那麽,這個淮海戰役“總前委”是一個什麽指揮機構?真如鄧小平所說:“淮海戰役的部署決策是我根據中央軍委的指示主持決定的”嗎?《淮海戰役史》的寫作組通過大量采訪後認為:淮海戰役組成的總前委是“六個沒有”,一沒有辦公地點,二沒有辦公人員,三沒有開過一次會,四沒有以總前委名義向中央軍委做過任何請示,五沒有以總前委名義對下下達過任何指示和命令,六是沒有任何機構。
也就是說,鄧小平拒絕了統一指揮兩大野戰軍的職責後,自己都沒把淮海戰役總前委當回事,鄧小平也知道這淮海戰役總前委是徒有虛名。這個徒有虛名,不僅體現在對戰役的作戰指揮,就是對戰役的後勤保障,以現有資料證明,淮海戰役總前委連後勤工作都沒協調過,包括戰役的思想政治工作等等,總前委都什麽作用也沒發揮,實際上有名無實。
5、說主席親口交其戰役指揮權,絕對是姑妄一說。至於,鄧小平說毛澤東親口把淮海戰役的指揮權交給他。此一說更不值得一駁,因從淮海戰役發起前至結束,毛澤東根本就沒有見過鄧小平,何來親自“親口”交給指鄧小平指揮權一說?而且,淮海戰役是越打越大,並非最初就設計好了要打這麽大的戰役,作為提前的交代更不可能!如果提前交代,又何必在戰役第一階段結束才成立總前委。為此,鄧小平的所謂“毛主席親口交代給我”,也就那麽姑妄一說,人們也就那麽姑妄一聽。
順便提一句,“有一些文章說,父親(劉帥)當年提出‘非鄧小平來當政委不可’,又說他留遺囑指定要鄧小平主持他的遺體告別會,父親根本不可能提出這樣的要求。” 在鄧小平已自封為第二代中央領導集體的核心,有關鄧小平的這些說法,這應該是給劉帥臉上“增光”的事,可劉帥之女卻出麵辟謠:父親沒有要求鄧小平來當政委,更沒留遺囑請鄧小平主持他遺體告別!這就有點耐人尋味。
總之,淮海戰役總前委絕不同於紅軍時有實際指揮權的紅四軍前委,也不同於紅軍東征時指揮大軍征戰的前委。它隻是在淮海戰役結束的前一天,五大前委才匆匆聚首一次,留下了一張圖片留存為證:曆史上有過一個淮海戰役總前委而已。可不管怎麽說,淮海戰役畢竟是華野和中野協同作戰取得的勝利,單靠華野是絕對啃不下這塊硬骨頭的,中野將士的戰功赫赫,當然不可抹煞。而拋去總前委不論,中野軍亊上的排名是劉伯承、陳毅、鄧小平,鄧小平理應是淮海戰役的指揮者之一,這一點誰都不能否認,但鄧小平說淮海戰役是他指揮的雲雲,這顯然就太離譜了。
四、譚震林:“貪天之功,無恥之尤。”
就鄧小平“淮海戰役是我指揮的”的說法,楊成武曾在全軍軍以上幹部會上點名道姓地說:“鄧小平認為自己有兩大功勞,一是他認為淮海戰役有了不起的功勞。這個問題要戳穿,誰都知道,淮海戰役從頭到尾,整個的都是毛主席親自指揮的。在前線工作的有劉伯承同誌等許多人,有廣大群眾的努力,怎麽能說是他一個人的功勞呢?他自認為‘你從東北打到海南島,我從南京打到成都’,‘你有遼沈戰役,我有淮海戰役’,自以為了不起,他把大家的功勞都歸到他的帳上。
1977年,鄧小平複出,在《毛澤東選集》的注釋中,要求特別加注了“總前委書記”一條,“總前委書記”就成為重新強調的重點。可見鄧小平認為“淮海戰役是我指揮的”,這個念頭在其腦海中由來已久。
1978年7月,南京電影製片廠編導的石征先與傅繼俊等人,為撰寫《淮海戰役史》一書,專程采訪粟裕,一向低調的粟裕忽然說了句:“淮海戰役是我指揮的,我是給中央立下軍令狀的。” 對此,粟裕有個說法:“我覺得這不僅是個人問題,它關係到正確理解毛澤東軍事思想和正確總結華東解放戰爭的曆史。”自然也包括淮海戰役。顯然,粟裕不是爭功,而是另有所指的說給另有其人,更是爭取還原一段真實的曆史。
采訪結束時,粟裕親自給當年的華野副政委、濟南戰役後一同籌劃淮海戰役的譚震林打電話,請他和夫人葛慧敏接見石征先。這一次,譚震林專門在淮海戰役紀念館作了報告,就在這次講話中,針對逐漸成為主流觀點的鄧小平所言:“林彪有遼沈”,“我有淮海”,譚震林十分氣憤地說了八個字:“貪天之功,無恥之尤。”
五、“淮海戰役,粟裕立了第一功。”
發動淮海戰役的初衷就是為了調動敵軍,解救中原野戰軍的壓力。若評說“淮海戰役”,無疑毛澤東最有資格,最有權威!
1、淮海戰役的構想由粟裕提出。1947年為減輕中原野戰軍的在大別山的困境,毛主席向陳粟發電報要其大軍渡過長江南進牽製敵人。但粟裕三次力諫不要渡江,(陳老總不便簽名,粟裕一人發電報鬥膽力陳),提出應在江北尋機消滅蔣介石的有生力量,南去渡江,大軍不易生存等。
毛主席當年的軍事決策很少被人修改和否定,粟裕敢如此“抗命”必有其因,為詳細了解粟裕的意圖和決斷,毛主席召見陳毅和粟裕來河北阜平的城南莊麵陳。粟裕作為大戰區的主帥,卻17年沒見過最高統帥!1948年5月陳粟從濮陽出發,日夜兼程五天到達阜平。毛主席第一次主動到院門外迎接井岡山的老戰友。幾天後,毛主席和中央軍委改變了南下渡江的戰略決策,但要求粟裕立下殲敵數量的軍令狀。
1948年9月華野發起濟南戰役,當巷戰仍在激烈進行,粟裕於9月24日7時發電中央軍委,“建議即進行淮海戰役”,但這是個“小淮海戰役”。中央軍委經慎重考慮,於次日19時複電:“我們認為舉行淮海戰役,甚為必要。”
淮海戰役發起後,粟裕分析全國戰略態勢,認為南線戰略決戰的條件成熟。1948年11月8日,致電中央軍委,建議將“小淮海”發展為戰略決戰的“大淮海”戰役。11月9日午時,粟裕又向軍委致電“實為殲敵之良機”,再次堅定中央軍委進行戰略決戰的決心。中央軍委於當日複電粟裕並告華東局、陳鄧、中原局,毅然做出同國民黨最強大的徐州劉峙集團進行“大淮海”戰役的決戰。
2、毛澤東調離陳毅讓粟裕放手指揮。千軍易得,一將難求。與蔣介石爭天下,奪取戰爭勝利無疑是頭等大事,其他政治、經濟都要服從軍事。而選擇一個戰略區的領導人,則主要是選擇軍事指揮員,選擇戰區主帥,這一點至為關鍵。為了讓粟裕放手指揮華野,毛澤東“登壇拜將”重用粟裕,甚至要他直接取代陳毅任華野司令員兼政委,但在粟裕的堅辭之下,才下了一個華野代司令員兼代政委,但毛澤東以便粟裕放手指揮,決定將陳毅調到中野當副司令。因事關重大,毛主席親自和陳老總談調其去中野當副職一事,陳老總心底無私,襟懷坦蕩,高風亮節,當重書一筆。
在淮海戰役第二階段的劉陳鄧指揮中野打黃維時,中野兵力不夠,要向華野求援,陳毅說:“我同他們熟, 至少可以隨時傳話, 起到一個聯絡員的作用,要人有人,要槍有槍(《陳毅元帥》第316頁)。”可見,陳毅雖是華野掛名的司令員, 卻不能直接指揮華野,隻能起個聯絡員的作用,這一方麵足見粟裕堪當大任!一方麵足見所謂的“總前委”,根本無權調動華野的一兵一卒,隻能從老熟人的關係去協調。
而淮海戰役定下重大部署和戰役各階段要實現的企圖後,毛澤東每臨大戰,屢屢電示粟裕:“獨立處置,不要請示”、“機斷專行,不要事事請示”,這在毛澤東的軍事統帥生涯,那是極為罕見。這同毛澤東指揮遼沈戰役,也形成一個鮮明的對比!
六、毛主席充分肯定粟裕“淮海戰役”發揮的作用
1946年7月13日至8月31日,粟裕、譚震林指揮華中野戰軍在江蘇中部反擊國民黨軍進攻取得“七戰七捷”,毛澤東就稱讚粟裕善於指揮大兵團作戰。中共曆史上,真正能指揮大兵團作戰的隻有彭德懷、林彪、粟裕,鄧小平能有什麽大兵團的軍事指揮才能?
對於淮海戰役,毛澤東讚揚說:粟裕立了第一功。特別是“1961年9月,毛主席接見蒙哥馬利元帥。蒙哥馬利稱讚毛主席是高明的軍事家,用兵如神,特別是淮海戰役不可思議。毛主席很謙虛,說‘在我的戰友中,有一個最會帶兵打仗的人,這個人叫粟裕,淮海戰役就是他指揮的,他也是我們湖南人’。”毛澤東評價他的戰友中,粟裕“最會帶兵打仗”,這是毛澤東給粟裕一生至高無上的嘉獎。
1953年2月,毛澤東由陳毅陪同,坐火車回北京,火車開到拉開淮海戰役序幕,就是粟裕“中秋奪城”的濟南,毛澤東觸景生情,又說起粟裕是“人才、將才、帥才”。 陳毅笑著接過話頭,說粟裕是樊噲。毛澤東似乎有些不滿意,說:“粟裕,一不是樊噲,二不是韓信,三我毛澤東也不是劉邦;粟裕就是粟裕,是人民解放軍的戰將,是人民的好兒子麽!”陳毅連忙說:“主席講得對!算我失口……”。
當然了,淮海戰役真正的實施,重大決斷和部署都是毛主席直接指揮。誠如陳雲為淮海戰役的題詞:“解放了的祖國,是由毛主席領導,人民的努力,先烈的鮮血所得來的。淮海戰役烈士永垂不朽!”但粟裕在淮海戰役立下的頭功,那是光照千秋,最高統帥已有定論,任何人也篡改不了!
相比毛澤東都沒說淮海戰役是自己指揮的,鄧大人卻念念不忘的講:“淮海戰役是我指揮的”,“我有淮海”,這話說的是不是有點大了。而且,類似這樣塗抹曆史抬高自己,鄧大人可絕不僅限於回憶淮海戰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