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飛的笨鳥

講文明,講禮貌,愛藝術,談幽默
(個人版權未經許可請勿轉載複製)
個人資料
越吃越蒙山人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那片月亮,我們不看她就不在那裏嗎?(上)

(2018-04-04 07:35:21) 下一個

(對外在世界的認知 之十四)

 

有史料記載,拿破侖在遠征埃及的時候,帶了不少專業英才隨軍前行。據說在艱苦的行軍途中,拿破侖曾發過這樣一條指令:讓學者和騾子走在中間。後來有的曆史學家就把這當作拿破侖體桖愛護有用的牲口和知識分子的證據。當時法國著名數學家拉普拉斯,好像也是有幸走在騾子的後邊眾多學者中的一員。這個拉普拉斯即很理性又很敢想敢說,他曾聲稱,如果我們知道了宇宙中所有粒子的速度和位置,那麽我們就能計算出它們的行為狀態,無論是在現在還是未來。這番言論引起了拿破侖極大的興趣,他問拉普拉斯,如果是這樣的情形,上帝的位置何在呢。拉普拉斯回答說,尊貴的閣下,這種假設是沒有必要的。拉普拉斯是一個科學確定論者,雖然他說這話的原意倒不一定就是否認上帝的存在,但他卻是表明了上帝不會幹涉不會擾亂科學的法則,否則這裏就沒有能被稱之為科學法則的東西了。不過,在二十世紀初期橫空出世的量子力學理論,卻讓我們覺得,那些跟著騾子後邊走的學者,他們突發奇想得來的觀點並不全都靠譜。

 

德國物理學家普朗克在1900年的時候根據熱輻射實驗,提出了衡量光能的量子小磚塊概念,並給出了含有普朗克常數的計算熱輻射能量的公式。後來的學術界以此認定了量子理論的創立。其實普朗克本人是一個以經典物理頭腦想事情的人,他通過量子模塊推出熱輻射能量計算等式後,雖然得到的數字和試驗結果相符,但他仍然很惶恐,不認為這種極其微小的不連續能量塊能在現實中存在,直到愛因斯坦發表了那篇論證光電效應的文章後,人們對量子概念才逐漸明確。所以,說起來愛因斯坦也是量子理論的奠基者之一。但是,對粒子在量子力學框架下解釋得最貼近觀察到的實際征狀,最被學術界認可的,則是哥本哈根研究室的波爾和他的弟子海森伯格推出的理論了。

 

按照波爾解釋粒子能量變化時的說法,量子跳躍,是從一個高能量軌道跳到一個低能量軌道的變化,而不是連續地在空間的劃過,在跳躍期間,電子不知道到哪裏去了。這樣看來,粒子的世界就有很多不確定性,好像是有不符合我們邏輯連貫的過程空間;不過這種不確定性,隻是在小於原子的環境下才起作用。就像海森伯格說的,一個氫原子中的電子可以毫無征兆地跳走,但山坡上吃草的羊卻不會毫無征兆地消失換地。這就讓我們想起了以前黎曼糾結過的問題,對於對象是趨於無限小的思維和對象是無限大的思維,可能真的完全不一樣。一開始,海森伯格也沒想清楚量子的不確定性是怎麽來的,他把這種現象歸因於誤差。海森伯格說,要想找到粒子的位置,你必須把光照到粒子上;根據普朗克的量子能量塊的理論,你不可能用小於一個量子單位(quanta)的光去幹這件事,而一個量子的光已經是有多餘的了,已經會對粒子有幹擾了,這就造成了粒子的速度起了無法預估的變化。為了準確測量粒子的位置,你不得不用像紫外線,X線或伽馬射線這樣波長短的光波,而這些波的能量都高,這對測試現場參與者的速度,位置,時間和能量 都有幹擾,這是一個無法擺平的局麵,你越想準確地知道粒子的位置,你就越無法知道它原本的速度。

 

這就是哥本哈根量子學派的主要觀點,你無法把一個粒子的位置、能量和它的速度同時準確地測定出來,即著名的測不準原理。後來,人們發現,即便是排除了測量手段上的誤差,粒子本身就好像是不讓你測準,這好像是它的本身屬性。這種不可推測性還不僅僅是在說粒子的位置,更讓人捉摸不定的是粒子的狀態。當你說不準粒子的位置時,你可以給出一個可能的分布概率;但粒子的狀態卻是根據測量的意識行為變化的。對於一個光子,你不能說它到底是光還是波。這個好理解,我們已經知道愛因斯坦論證過光有二象性了。可讓人難以理解的是,當你要測量的時候,光子隻呈現出它是粒子的屬性。當你不觀測的時候,它就表現出波的屬性了,它就會產生波的幹涉現象了。波爾管這種對應觀測行為而致使幹涉結果變化的現象叫量子的補償原理。

 

一個測不準,一個來回變。這兩個隨機性很強的說法,使得堅信科學確定性原則的愛因斯坦感到難以接受。他認為這世間的物質都應該含有其固定的屬性,如果我們說不清,這就說明我們依據的理論尚不完整,還有隱藏著的內在區域變量有待發現;。1927年在布魯塞爾,29名當時頂尖的物理學家相聚一堂舉行了第五次索爾維會議,主題是電子和光子。這裏麵除了愛因斯坦和波爾,還有另外十五名得過或即將得到諾貝爾獎的人。自那次會議始,愛因斯坦和波爾就這兩項基本的量子力學概念,展開了激烈的爭辯。波爾認為,波函數的等式說的是電子可能的形態而不是實際的存在,直到有人看到它們;觀察的動作導致了波的存在與否。換句話說,在一般的物理場景裏沒有獨立的現實。愛因斯坦當然不這麽認為,他覺得電子就是電子,你去看它還是不看它,它都在那旋轉著。愛因斯坦認為,作為科學家,對宇宙的運行演變規律絕對不應該心存任何僥幸和含混。所以,很早以前的時候,愛因斯坦在寫給另一位量子力學大師的信中就談到過,上帝不會在宇宙中擲骰子。波爾聽聞此言後,半開玩笑地回敬了一句,別告訴上帝應該做什麽。

 

為了提供對測不準不確定原理的反例,愛因斯坦不斷地拋出論點設計試驗,波耳那邊也不含糊,一絲不苟地見招拆招,一一回複。這真是一場高手之間的博弈,特別有意思的是,波爾非常擅長以己之矛克己之盾的策略,在反駁愛因斯坦的觀點時,他不時地用到光速是常量和重力紅移這樣的相對論概念。寫出愛因斯坦傳記《細節是主人》的派斯(Abraham Pais)說,愛因斯坦在1915年完成了廣義相對論,這時如果他突然身亡,我們的物理學也不會遭受什麽損失,因為在他生命的最後三十年,愛因斯坦一直執迷於對哥本哈根學派的反駁論戰中,他後來想把量子力學排除在外,另搞出一套大一統理論涵蓋宇宙所有的演變運行規律,當然,最終他沒能成功。

 

派斯回憶說,有一次晚間散步的時候,愛因斯坦突然停住腳步,指著天空那輪明月轉身問派斯,你真的相信,你不看它時,它就不在那裏嗎?

 

 

下圖 愛因斯坦和波爾

 

[ 打印 ]
閱讀 ()評論 (27)
評論
越吃越蒙山人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silverbug' 的評論 : 我仔細想了一下,你說的有道理,海森堡當時手段有局限。所以我在文中加了一些話,解釋了後來人們發現測不準是量子本身的屬性了。
海森堡的想法我是根據霍金的說法知道的。他寫過一篇文章描述過當時的的情況。
土豆-禾苗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豆腐幹' 的評論 : 或許是在“等待”下一場大規模戰爭,或大規模災害,,越想越灰……

大家周末愉快,不灰,:))
豆腐幹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越吃越蒙山人' 的評論 : 我也是亂說一氣。老兄聽說過丙午丁末紅羊劫嗎?每隔60年來一次,時準時不準,上次是1966年,那是準的,這次在2026年,不知準不準。看目前的形勢,像是加溫的樣子,瘋狂的世界。
越吃越蒙山人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豆腐幹' 的評論 : 很有意思的一段文字。
反正從現在起,人類文明往哪裏走,的確是挺讓人迷茫的。
豆腐幹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土豆-禾苗' 的評論 : 茨威格的回憶錄,好像叫失去的世界,有個情節,1914年的夏天是個多年未遇的好夏天,王子被刺消息傳來的時候,茨威格正在度假,廣場上有樂隊在演奏,他在一邊看書,忽然,樂隊停了,有人急急走動,過了些時候,樂隊就散了。茨威格收起書往回走,路過一個葡萄園,那葡萄長的可真好,一老農見他關注自己的葡萄園,就脫帽向他致敬,二人聊了會,老農說,很久沒有這麽風調雨順的夏天了,“先生,我敢向你保證,你會記住這個夏天的”。茨威格到死都記著這句讖語。羅馬世界崩潰後最好的三百年到此為止。二戰後的50年發展隻是回光返照,人類再也達不到它曾經達到過的高度。反正我們總是screw up, 人到底有沒有理性,這是個問題。你貼的那個電影,是很灰暗的思考,人,不是操人就是被操,每個人的角色都是固定的,被安排的,是某種製度的一個組成部分,隻有自我犧牲的時候,你才是自由的。而mandy的這種犧牲它的意義何在?也許對mandy有救贖的意義,對他人,那隻是個over dose的bitch,死就死了,沒必要再去想她,再想的話,下一個消失的就是你。在古代,人們至少可以秘密聚會紀念耶穌,明白他犧牲的意義,現代,人都是單個的,天天要為自己的各種欲望買單,偶爾出來個犧牲的,比如劉曉波,死了也就死了。life goes on,untill it stops.
這個就是今天的世界。
越吃越蒙山人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silverbug' 的評論 : 謝謝銀蟲的不斷支持。非常有幫助。就連費曼都說過,量子力學太有違常理了,可能沒有人真正明白。等我下篇寫完,請過來指正一下。
我去看了這個解釋,基本上是對行為幹擾的解釋和排除。另外,你上次發的解釋2slits 實驗的文章裏麵說得很好,還可參看Bell Theorem 的wiki條目解釋以及Standford Encyclopedia of philosophy 中有一段對逆因果的探討文章,裏麵有一段是涉及量子力學的bell 定理及1999年雙縫實驗帶來的哲學思考。我覺得也有啟發。
越吃越蒙山人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土豆-禾苗' 的評論 : 主要是現在的科學越來越深奧,難以理解,好像沒有了以前的那種學習了就能明白眼前的道理的實用價值。但實際上明白不明白,有素養和沒素養還是有極大的差別的。比如,有人好像很高明說的頭頭是道,可一看那思路,就知道沒有邏輯沒有見識的可笑了。
silverbug 回複 悄悄話 想和山人說一下我的看法。 海森堡的不確定性,是量子的一種固有屬性。 實驗的局限性是可能有的,但這隻是固有屬性之外的係統不完備造成的誤差。 我再想了想,不確定性歸根結底還是因為量子的波粒二象性,你說的觀測效應又是另外一回事。 我覺得下麵這個鏈接裏第三段的解釋挺清晰- en.wikipedia.org/wiki/Uncertainty_principle
如果我看到更好的解釋,再給你轉過來。
土豆-禾苗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豆腐幹' 的評論 : 17,18,19,至20世紀中,人類全體有一種向往“科學”的內心需求。現在是商業/金融的世紀,隻有各種“美照”才能讓人覺得自己還活著,“美照”也成了大家活著的形式追求。
越吃越蒙山人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lilywanda' 的評論 : 你要是看了我前邊寫的光的特性是怎麽被認知的,可能會對理解這篇有所幫助。愛因斯坦是通過光電效應的理論說明光的粒子性的。不是在雙縫實驗後加儀器看光子的路徑,這是有了量子理論的補償說法之後的事情。所以邏輯是,認為光是粒子的話,可以用雙縫證實它是波動,但在雙縫板後加儀器測量光子路徑,又看出光子沒有波動性。所謂意識幹擾觀測結果,隻是有了量子理論之後才發現的,經典物理學派一直在反駁,可是到了約翰貝爾做出實驗給出定理之後,反駁的依據就塌陷了,這就是為什麽現在主流學派認為在量子糾纏問題上,愛因斯坦是錯了。我的下一盤會探討這個事情。
lilywanda 回複 悄悄話 意識不借助於物質手段來幹涉物質是不存在的
lilywanda 回複 悄悄話 文中討論的問題和最後愛因斯坦的詰問, 其實是說:我不看月亮的時候, 不是它存不存在, 而是它以什麽形式存在。如果能找到不產生物質幹涉的儀器觀察微觀世界, 就可以了解真相。所以嚴格來講, 是不存在意識幹涉物質的。(意識不借助於物質手段來幹涉物質)
lilywanda 回複 悄悄話 所以同樣可以理解在強大的引力作用下, 光是會彎曲的。光有質/重量嗎? 邏輯上推理肯定是有的。
lilywanda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越吃越蒙山人' 的評論 : 對不起, 因為手機反應慢, 聯按了三次"發表評論"才更換頁麵, 所以就出來三次同樣內容。那可不可以這樣認為: 在沒有人為行動的幹預下, 光是僅有波性的? 是觀測儀器傳達了某種物質幹涉了光子? 因為光粒子實在是微小, 任何細微的環境變化都會對其產生影響。觀測儀器有發射光照射嗎?
越吃越蒙山人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lilywanda' 的評論 :不知道這個同樣內容的留言為什麽發了三次。
看粒子的波粒屬性,現在的做法是用儀器將單色激光中的光子一個一個地放出,射向有兩個縫的麵板,縫的另一邊放觀測設備,觀察一個光子走的是哪條縫。這時候,光子隻會走一個縫,所以不會有幹涉條紋。如果把觀測設備停掉,發射一個光子,屏幕上就會出現幹涉條紋。
如果一串光子發射過來,每個都被捕捉到走的是哪條縫,這在屏幕上就是實實在在兩條亮影,沒有幹涉。
lilywanda 回複 悄悄話 那邏輯推理: 如果理論上可以對一束光的每個粒子進行觀測, 那麽不是從本質上改變了這束光的特性, 它隻有粒子性而沒有波。反之如果我們不觀測, 那麽自然界的光就是一種特性即波?
lilywanda 回複 悄悄話 那邏輯推理: 如果理論上可以對一束光的每個粒子進行觀測, 那麽不是從本質上改變了這束光的特性, 它隻有粒子性而沒有波。反之如果我們不觀測, 那麽自然界的光就是一種特性即波?
lilywanda 回複 悄悄話 那邏輯推理: 如果理論上可以對一束光的每個粒子進行觀測, 那麽不是從本質上改變了這束光的特性, 它隻有粒子性而沒有波。反之如果我們不觀測, 那麽自然界的光就是一種特性即波?
越吃越蒙山人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豆腐幹' 的評論 : 我也不是很明白,比如我基本不相信陰謀論。但我也相信符合邏輯的推理。比較像是一個矛盾體。
豆腐幹 回複 悄悄話 認識論的二個分枝,世界是先驗的,還是經驗的,前者是理念論,後者是懷疑論。你應該是懷疑論多一點。我也是比較喜歡懷疑論。
越吃越蒙山人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豆腐幹' 的評論 :哈哈,謝謝豆腐幹的安慰。這種文章就是小眾題材,的確是有些枯燥乏味。隻為了把對外在世界認識的脈路和感知梳理出來,與感興趣的朋友分享一下,互相探討有所收獲就好,所以也就不大在乎是否迎合大眾了
豆腐幹 回複 悄悄話 文章寫的辛苦,看的人卻不多。如今世道也不是求知的時代,中外皆然。
越吃越蒙山人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lilywanda' 的評論 : 肉眼是無法觀測粒子的。隻能是用儀器。我會在下一篇詳細解釋,當儀器要捕捉一個光子到底是通過雙縫中的那條縫走過時,光子就隻顯示粒子性,沒有光的幹涉條紋,你不觀察不測試時,就又產生幹涉條紋了。
lilywanda 回複 悄悄話 還是眼睛本身的構造讓我們產生錯覺:”定睛“注視的時候可以看到光的粒子,沒有定睛的時候因為粒子的跳動就連城波了。就像電子顯示器,其實是點組成,但是不細看,就是線條而不是點
lilywanda 回複 悄悄話 量子的補償原理是因為觀察的儀器等幹擾了光的波性而使光隻呈現粒子狀態嗎?不應該是意識行為幹擾吧?難道僅憑肉眼的”眼光“也是物質並且可對光產生幹擾嗎?
越吃越蒙山人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cng' 的評論 : 嗯,波爾和愛因斯坦mindset 不太一樣。不過,可能也正是老愛不斷地challenge,才讓波爾他們不斷思考進一步的東西。
cng 回複 悄悄話 那次物林大會之後,波爾哀歎:我們失去了領頭人。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