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AKB48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北大荒兵團知青回顧展》: 在博物館裏致青春

(2014-06-29 06:07:49) 下一個

《魂係黑土地》:在革命博物館裏致青春


1968年,18歲的薑昆從北京來到黑龍江生產建設兵團16團,很快成為文藝骨幹,直到1976年才回京。1979年,他和李文華演出對口相聲《如此照相》,紅遍大江南北。參觀者看到薑昆,呼啦一下圍上前要求合影,薑昆順勢帶著人群走出位於一樓的中央大廳,來到二樓空置的展廳,慢慢減輕了中央大廳的人流壓力。

1990年11月,《魂係黑土地——北大荒知青回顧展》在天安門廣場東側的中國革命博物館舉行。


  1990年11月25日,天安門廣場東側的中國革命博物館(以下簡稱“革博”)中央大廳裏,《魂係黑土地——北大荒知青回顧展》即將拉開序幕。籌備組在做著最後的準備。

  8點剛過,革博外便有人來敲門。為首的老人穿著淺灰色夾克,外邊套著一件軍大衣,看上去普普通通。門口值班的人說展覽還沒開始,怎麽也不讓他進去。

  籌備組成員、時任中國曲藝家協會負責人的薑昆正巧走過,一眼認出,這是中顧委常委、83歲的開國上將蕭克。蕭克1959年後擔任國家農墾部副部長,經常去北大荒調研。

  薑昆立刻將老人迎了進來,陪同他參觀。蕭克興致很高,在每一塊展板前都駐足仔細觀看。走到《兵團戰士胸有朝陽》歌詞展板前,蕭克問薑昆會不會唱,薑昆便和籌備組其他成員一起高歌起來。

  與此同時,在革博的外麵,隨著開展時間的臨近,等候進場的人越聚越多。

  人流從售票處排到了大門外的台階上,又越過馬路,蔓延到了廣場上。整個廣場東側黑壓壓的,約有三四千人。大家寒暄,擁抱,忘情地大呼小叫,變換著組合大合影、小合影??不少人手裏舉著寫有當年師團營連番號、代號的紙板,許多知青還打出了引人注目的各色旗幟,在廣場上揮舞。

  過往的車輛紛紛減速,路人投來驚奇的目光。坐鎮革博的公安人員密切注視著現場的一舉一動。籌備組成員們心情緊張地跑前跑後,祈禱一切順利。

  
闖進國家最高展覽殿堂

  1989年下半年,風波之後,原中共中央政治體製改革研究室社會改革局副局長石肖岩賦閑在家,等待安排。

  此前,石肖岩去哈爾濱公幹時,曾與當年同在黑龍江生產建設兵團6團的知青戰友見麵敘舊,萌生了出書紀念這段歲月的念頭。他利用這段閑暇,擔任主編,曆時一年完成了《北大荒風雲錄》和《北大荒人名錄》的編輯工作。1990年6月,這兩本書由中國青年出版社出版。

  首發儀式結束後,主創人員以及北大荒各團的召集人在北京晉陽飯莊聚會。席間有人提出,何不再做一個知青展覽?

  在場的知青中,有幾位供職於博物館和文化文物部門,這個提議讓他們一下子興奮起來。職業敏感讓他們意識到,這將是一個有開創性的展覽。

  時年37歲的黃效東,當時在中國革命博物館館長辦公室工作。曾身為北大荒29團知青的他告訴《中國新聞周刊》,他自覺之前對出書出力不多,現在對辦展之事責無旁貸。他提出,展覽可以在中國革命博物館舉辦,而且應該放在規格最高的中央大廳。現場的知青們一片叫好。

  7月,石肖岩找到黃效東,商量落實展覽場地。

  現年61歲、曾任中國商報新聞出版總社社長的石肖岩告訴《中國新聞周刊》:“知青這個事兒,當時十分敏感,而且八九風波剛過,在天安門廣場上的中國革命博物館辦展,其利害關係可以想見。”

  黃效東也很清楚,知青話題一般不見於宣傳中,對革博這樣的國家最高級別的展覽場所來說,更是個大問題。他在給館領導的報告中強調,展覽是為了向北大荒的開拓者們致敬,發揚北大荒精神。

  報告遞交上去之後,主持工作的副館長沈慶霖很快作了批複,同意辦展。事情如此順利,完全出乎黃效東的意料。“我後來想,可能是因為,沈館長和當時另一位副館長黃高謙,他們了解這一主題的曆史價值。”

  8月初,石肖岩和黃效東代表知青一方,與革博正式進行商談。沈慶霖和黃高謙都表示,會盡可能提供支持。

  展覽需要主辦單位。當時,石肖岩是團中央所屬的全國青聯的常委,由全國青聯作為知青展覽的主辦單位,無疑是很合適的。他還認識農業部的有關領導,經他出麵,農業部農墾司也同意擔任主辦單位。包括《北大荒風雲錄》編委會在內的知青組織,作為共同主辦單位。

  8月18日,中共中國革命博物館黨委召開會議,專門研究了籌辦北大荒知青展的問題。會議正式通過了辦展申請,並同意革博也列入主辦單位,共同參展。展覽地點確定為革博規格最高的中央大廳,時間為當年的11月24日至12月9日。

  
尋找展品

  8月25日,黑龍江生產建設兵團各團召集人在位於北京前門的團中央四樓會議室召開了首次籌備會議,30多人出席。展覽籌備組正式成立,石肖岩為主要負責人,黃效東負責照片征集,同樣就職於革博的北大荒知青王曉丹負責實物征集。革博專門辟出一間辦公室和一間大庫房,供籌備組使用。

  展覽定位為回顧展,主題幾乎毫無爭議地定為“魂係黑土地”。“不管是愛還是恨,你就是忘不了那個地方。”黃效東說。

  征集開始後,照片如雪片般飛來,一個月就達到萬餘張。黃效東沒想到,在那個照相機並不普及、生活又無比艱苦的時代,竟有這麽多照片被保留下來。他請同事、革博保管部的陳禹幫忙,一一將照片翻拍入庫。最終,從中選出了400餘張參展。

  實物展品也陸續寄到,包括衣物、生活用品、勞動工具、各種農作物、各種票證、兵團唯一的報紙《兵團戰士報》、知青們偷藏的“毒草”小說和輾轉多人的手抄本等,共1500餘件,不到一周,就堆滿了整間大庫房。

  最奇特的展品,是一段闌尾,送展人是原8團的北京知青佟鳳閣。

  當年,佟鳳閣在團醫院手術室做器械護士,夢想著能成為一個外科醫生。一次,他無意間從一本破雜誌上看到一位隨科考隊去南極的蘇聯醫生為自己切除闌尾的故事,就在自己身上試驗,打麻藥、下刀、切除、縫合,居然成功了。他原本希望以此舉感動醫院領導,派他去進修,沒想到卻被說成“走資本主義白專道路”的典型,換來的是劈頭蓋臉的批判和大字報。唯一的收獲,就是這段闌尾。

  籌備組還派出一組人前往東北,尋找知青分布地圖以及樺樹皮等再現當年氛圍所需的關鍵實物。

  沒想到,尋找分布圖的工作遇到了很大困難。因為,現今的地圖上早已無兵團標識。

  黑龍江生產建設兵團誕生於1960年代後期中蘇關係緊張之時。1966年3月,一萬多名複轉官兵分批到達黑龍江邊境的29個農(牧)場,成立了農建一師和農建二師。1968年6月,沈陽軍區黑龍江生產建設兵團正式組建,初期為五個師,後增為六個師,共轄69個團,成為一個黨、政、軍合一的半軍事化組織。此時恰逢知識青年上山下鄉運動的高潮,北京、上海、天津、浙江、黑龍江等地的54萬名高、初中學生響應號召來到北大荒,其中大部加入黑龍江生產建設兵團序列。1976年2月,兵團被撤銷,改歸黑龍江省國營農場總局。

  完整地圖無處尋覓,隻能根據找到的局部地圖自己繪製了。他們找來一幅466萬分之一的黑龍江省地圖,按照1974年的兵團編製情況,在地圖上將各團一一標注出來。這幅用一周時間完成的地圖,至今仍被許多知青網站所沿用。

  相比之下,尋找實物的工作就可算一帆風順了。10月,黃效東接到電話,說來自東北的集裝箱已經到了通縣火車站。“他們沒有弄來樺樹皮,但在集裝箱裏塞了幾棵鋸成三段的白樺樹!”

 
“618批示”

  11月初,展品征集結束,開始篩選展品。大家一致同意,將標誌著兵團誕生的文件——“618批示”,作為第一件展品。

  “618批示”,即《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中央文革關於建立沈陽軍區黑龍江生產建設兵團的批示》,是石肖岩通過兵團戰友,從中央檔案館找出原件翻拍下來的。

  1968年,就在中蘇“珍寶島事件”的前一年,黑龍江省革命委員會、省軍區向中央呈報了關於籌建黑龍江生產建設兵團的報告。6月18日,批示送審稿以周恩來和中央文革小組的陳伯達、康生的名義上報。送審稿上方的空白處寫著:“請林副主席審閱,轉呈主席批示。”

  這件展品在籌備組引起了爭論。最後大家決定,為避免不必要的麻煩,對林彪、陳伯達、康生的名字,都加以遮蓋處理。

  展品確定下來後,開始撰寫解說詞。梁曉聲擔任主要執筆人,石肖岩、薑昆、張抗抗等人集體討論,寫出了初稿。

  觀點鮮明的初稿引發了激烈的爭論。“知青群體曆來就存在兩種對立的觀點:‘青春無悔’和‘蹉跎歲月’。無論解說詞站在哪種立場,都容易引發爭論。”石肖岩說。

  最後,大家達成共識:解說詞不帶任何主觀立場,避免評價性語言。

  11月21日起,展品開始陸續進場。

  東北運來的白樺樹,成為拉開展覽序幕的展品。黃效東提出了“雪地裏的白樺林”的創意。“白雪、黑土、白樺林,這才是我們印象中的北大荒。”這一想法很快得到了籌備組和革博美工部的認可。

  截成三節的白樺樹被複原,但當時北京還沒有下雪,“白雪”怎麽辦?籌備組嚐試了裝修用的白礫石、工業用鹽和紙屑,都堆不出雪的效果,最後在一家塑料用品店中發現了白色細泡沫,才解決了這個問題。

  四家主辦單位的領導——全國青聯秘書長俞貴麟、中國青少年基金會秘書長徐永光、農業部農墾司副司長劉傳築,以及革博的副館長沈慶霖和黃高謙,都分別審查了展覽。他們對展覽的基調都表示讚同,隻提出了一些細節上的修改意見。

  
展覽遭遇叫停

  11月23日,一切都已準備妥當。當晚,籌備組共進晚餐,預祝展覽成功。

  就在席間,石肖岩接到了留守展場的黃效東的電話。“出事了!公安部門來人了,說我們手續不全,讓停辦展覽,你們快來吧!”石肖岩沒有驚動其他人,偷偷把薑昆拉出了宴席,趕到了革博。

  黃效東告訴《中國新聞周刊》,辦展覽原則上要有主辦單位的批文,但因為在革博辦展覽的通常都是部級以上單位,公安部門一般不查批文,隻要革博領導同意即可,沒想到這次卻來過問了。

  在革博,他們被告知,有人舉報了展覽。舉報來源有三。

  此前,32團知青開了一個預備會。怕大家相隔十幾年彼此不認識,決定製作印有32團字樣的紅旗和大紙牌,作為集合的標誌物。此事被人舉報,說是有人要在天安門廣場“聚會鬧事”。

  無獨有偶,一名清潔工在打掃衛生時,撿到一張小紙條,上書“×月×日本團戰友在天安門廣場東側集合”。清潔工不敢怠慢,立刻上交公安機關。

  此外,一知青打電話通知展覽之事,單位裏耳尖的同事捕捉到了“天安門廣場”“集合”等關鍵詞,迅速報告了公安機關。

  當晚9點,石肖岩緊急去全國青聯秘書長俞貴麟家中拜訪了他。俞貴麟曾是浙江知青,得知事情的原委後,同意為他們辦理手續。

  第二天一早,薑昆帶著全國青聯的批文,找到北京市公安局領導,作了一番情真意切的解釋,並信誓旦旦地保證知青們一定不會鬧事。看著青聯秘書處的大紅印章,公安部門退了一步,要求革博提供一間辦公室,由公安部門進駐,直到展覽結束為止。石肖岩、薑昆和黃效東等籌備組主要成員的姓名、單位和聯係方式都被登記在冊。公安部門要求他們每天必須有人在場,確保展覽現場的秩序和安全。

  這一切做完,已是11月24日的中午,離開展隻有半天時間了。

  當天下午,時任國家副主席王震的秘書應邀來審閱展覽。1955年,王震在黑龍江建立了軍墾農場,並向中央建議開墾北大荒。1956年,他任農墾部部長,多次到北大荒視察。

  王震的秘書提出,表現英勇獻身的知青的“烈士”板塊,解說詞過於低沉,有可能讓人誤以為是出了生產事故。籌備組在沒有計算機設計、刻字的情況下,連夜做了修改。

  
薑昆救場

  11月25日上午,時近9點。

  經過努力,廣場上已經恢複了秩序。石肖岩建議,別讓穿著製服的警察出麵,而由在公檢法係統工作的荒友們自己來維持秩序。這一建議獲得了公安部門的同意。幾十個荒友自發站了出來,不斷地將隊伍從廣場上導引到革博前的台階上,由此進入大廳。

  9點,中國革命博物館中央大廳的兩扇黃銅鑲框的玻璃大門緩緩拉開。知青們手持三毛錢一張的博物館參觀券,轟然湧入。

  “雪地”上的一排白樺林首先映入參觀者眼簾。兩塊帶著木刺質感的原木板上,分別寫著紅黑分明的兩排大字:魂係黑土地——北大荒知青回顧展。白樺樹旁,堆放著來自黑龍江農墾大地的黑土。

  不少人剛看到展廳外的白樺林,便邁不開步子了。時常有人在展板前停下來,為家人和孩子講解。還有人默然站在某一張照片、某一件衣物前,神色淒然,不肯離開。人流前進的速度非常緩慢,遠遠低於籌備組的預期,寬敞的中央大廳變得擁擠不堪。

  這時,薑昆受命來到展廳。1968年,18歲的薑昆從北京來到黑龍江生產建設兵團16團,很快成為文藝骨幹,直到1976年才回京。1979年,他和李文華演出對口相聲《如此照相》,紅遍大江南北。

  參觀者看到薑昆,呼啦一下圍上前要求合影,薑昆順勢帶著人群走出位於一樓的中央大廳,來到二樓空置的展廳,慢慢減輕了中央大廳的人流壓力。

  門外等候的知青聽說裏麵的情況,自發進行協商,以錯開各個團看展覽的時間。“十幾年前的組織紀律性,到今天都還有。”黃效東對《中國新聞周刊》感慨道。

  據統計,第一天,便有1.5萬人參觀了展覽。兩周內,觀展人數高達9.5萬。

  
“這是一代知青的事”

  因為展覽在北京和全國的知青中反應熱烈,革博方麵主動提出,可以延展,搬到北廳繼續展出。但籌備組考慮到各方的承受能力,決定仍然按照原定時間閉幕。

  閉展的這一天,恰逢12月9日,是“一二九運動”55周年紀念日。多日來一直在革博坐鎮的北京市公安局領導和相關負責人一早便來了,還要求石肖岩、黃效東和薑昆都隨時待命。

  按照革博的規定,下午3點半停止售票,4點一刻停止入內,但門口排著隊的人仍不肯散去。

  之前幫著黃效東翻拍展覽照片的陳禹,這一天負責在售票處維持秩序。如今已是國家博物館藏品保管二部主任的他告訴《中國新聞周刊》,當時,票早已售罄,售票時間也已過,隊伍仍然不肯散去。他不忍心拒絕這些人,就去請示領導,領導同意讓他們直接交三毛錢進場。

  人們爭著往他手裏塞錢,有人沒有零錢,就直接塞給他一塊錢,叫他不要找了。最後,他的工作服兩個大兜裏塞滿了紙幣。

  天色漸晚,革博的天井裏卻依然站滿了人。他們聚在一起,不肯離去,有的人抱頭痛哭。

  傍晚,人終於少了。公安部門的人員給上級打電話匯報,稱這個展覽“人數超常、秩序井然”。臨走時,這些天一直沒怎麽說話的公安局處長忽然回頭,對石肖岩和黃效東說:“我也是知青,陝西的。我能理解你們的心情。”

  當晚7點,人流終於散盡。籌備組的人叫著、跳著,把“雪”拋向空中。

  1991年6月,取材自展覽的《魂係黑土地——北大荒知青回顧展》畫冊正式麵世。

  展覽結束後不久,薑昆被廣電部領導叫去談話,告誡他以後不要再熱衷於知青活動。石肖岩則收到中組部的一紙調令,調他到地處河北廊坊的中國石油天然氣總公司管道局機修廠任工會主席,而他原本已是局級幹部。

  石肖岩向中央遞交了申訴信,引起了一位中央領導的重視。1991年底,他接到了新的調令,調往中國商報社任副總編輯。

  後來,石肖岩遇到了這位中央領導,向他表示感謝,對方頗有深意地說:“這不是你個人的事情,這是一代知青的事。”★

作者:徐天    2014年6月23日   《中國新聞周刊》



相關文章:

    “文革”期間的人代會
    文革中的高等學校搬遷
    文革時期軍隊中(坦克一、六師)的高幹子弟
   
時隱時現的文革曆史
   
紅二代拚爹挺習弟的發言 聽上去像是文革時的談話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三木匠 回複 悄悄話 ’如此照相“是政治相聲, 聽幾個月就沒意思了!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