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影

介紹非主流,報章少分析,商業味低,但是內涵深,能啓發思考的電影。
個人資料
傅裴湘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為「法」癡狂(Francofonia《攻佔羅浮宮》

(2016-04-25 18:45:53) 下一個

為「法」癡狂(Francofonia《攻佔羅浮宮》)

電影 “Francofonia” 的英文片名,猜想是製作組新創之名詞,他們把代表 高盧人 老法的稱呼 “Franco”,附加陰性的名字 “fonia”在字尾。

劇中明示法國人多麼偏執屬於自己的東西 - 那個納粹軍官 梅特涅 (Count Franziskus Wolff-Metternich,Benjamin Utzerath 飾) 打探死守 羅浮宮 (Louvre)的館長 喬劄(Jacques Jaujard ,Louis-do de Lencquesaing 飾) 會不會說德文時,對方回答斬釘截鐵,“不會,我非常「法蘭西」”。

喬劄 館長未雨稠繆,巴黎 於二戰淪陷之前,風口浪尖中的市民破釜沈舟,把能搬運的國寶全部裝箱送至鄉下古堡。留下闃空的 羅浮宮 給宿敵 德意誌。沒想到鐵騎軍官 梅特涅 甚喜文物,拂逆了 希特勒 的命令。他用智計虛與委蛇,不肯翻箱倒櫃,強奪人間的藝術精品。

1862件寶貝小心擺放於203輛車裡,再運送出城。仗打完了,那些不惜鑿挖自家牆壁,以便搬大型國寶到室內的宅主,又把寶藏送回 羅浮宮。所有古物包括《蒙娜麗莎的微笑》完整無損。

俄羅斯 導演 索科洛夫(Aleksandr Sokurov)放進很多個人風格:顛覆觀者與被觀之內容的圍籬,跳躍敘事的規矩,混合現實,夢囈跟穿越;忽而道旁白,忽而作劇中人物。看得人一麵頭暈目眩,一麵沈入劇中討論的議題。

這正是 索科洛夫 的異類元素,間接教人緬懷七十年前歐洲的清苦,照片裡濾光後淺褐的 巴黎 是怎麼撐過來的?再說法人向來對“哈法”的老外特別暱愛,新聞報導此片在當地大受歡迎。

索科洛夫 耍了與眾不同的技巧:於追憶中,想把睡夢中的 契可夫 (Anton Chekhov,1860-1904)叫醒; 拿破崙 與 法國的精神象徵 瑪麗安娜(Marianne)的鬼魅,雙雙身影飄忽在館內。後者還頻頻吐出,“自由,平等,博愛。”

1997 年竣工,貝聿銘 設計的玻璃金字塔,和二戰時暗啞無味的 羅浮宮 共立,那是意味特殊,偽造的歷史像片。似乎在反問,“如果 羅浮宮 全毀,還需要建造一座金字塔嗎?”

有片橋段饒興趣味:兩個受導演搬來弄去的主角同坐一處。導演呼叫他們的名字,然後說,“某某,你知道戰爭結束以後,你將。。。”他片總在結尾用文字告知觀者,主角事後的遭遇,命運。索科洛夫 式“回到未來”的手法,省去了細節時刻表,也免了拖扯冗長。

劇本用魔幻與寫實穿插,來比較價值觀:

虛構的,風雨飄搖的大海裡有艘拖貨櫃的船,載運之物全是國寶,如果切掉鎖鏈,就要放棄“貨物”,達到救人性命的目的。索科洛夫 焦急地,不斷的跟船長通訊,雙方始終猶豫不決。

巴黎老百姓棄城,國破文物在;而俄國的 列寧格勒 (1941-44)在德軍包圍下寧死不降,最後全市餓殍,成為人吃人的地獄。

很諷刺的是,拿破崙 叱吒歐洲時期,掠奪別國的古物,飽入 羅浮宮 私囊。戰爭的確該咒!但是影片反覆用一塊九千年歷史的石雕作例子, 那寶貝來自 敘利亞,即使歷經風化,腐蝕,五官,肢體仍留下眼見他起高樓,宴賓客的痕跡。如今極端分子殺燒擄掠,該物假使並未出洋,樓塌了宿命如何?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