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墓碑》節選24 從饑民口中奪食
1960 年10 月26 日,毛澤東看到了中共中央組織部、中央監察委員會四名幹部關於信陽事件的調查材料。這個材料說信陽地區餓死了幾十萬人,並介紹了農村的慘狀。毛澤東隻是輕描淡寫地批了十幾個字:“請劉周今日看,下午談一下處理辦法。” 他還是把信陽事件當個別問題處理,當一般工作中的問題來處理。也沒有在糧食征購問題上鬆口。
在糧食征購和返銷給農民的糧食方麵,1958-1859 糧食年度征購數達1125.44 億斤,比上一年度高出22.32%,大饑荒全麵出現的1959 年,不但沒有減少糧食征購,征購數反而比上一糧食年度高出88.85 億斤,高出比例為7.89% 。( 從生產年度看,1959 年的征購數比1958年高出103.18 億斤,高出比例為9.45%)。而返銷給農村的糧食,1959-1960 糧食年度隻比上一年度多21.29 億斤。也就是說,在大饑荒全麵爆發的1959-1960 年,國家不僅沒有救濟,反而從農村多拿走糧食67.56 億斤。(見表20-1,表20-2)在饑民口中奪糧,是一件十分殘酷的、而且是很不容易的事,因而出現了本書前麵所介紹的鮮血淋淋的反瞞產私分的大規模慘劇。直到大饑荒發生了一年半以後的1960 年秋,才不得不降低了糧食征購數。1960-1961 年度,糧食征購數從上一年度的1214.29 億斤,降低到780.84 億斤,降低了433.6億斤(從生產年度看,1960 年隻比上一年降低了342.53 億斤),但向農民返銷的糧食也減少了164.4 億斤,實際農民負擔隻減輕了269.2 億斤。
表20-1 大饑荒時期國家對農村糧食的征購和銷售(略)
表20-2 生產年度的糧食征購數單位(略)
在農民大批餓死的時候,不僅在糧食征購上不讓步,1960 年1 月,大批農民正在餓死的時候,中共中央不僅沒有考慮開倉放糧,反而刻意繼續增加國家糧食庫存。中共中央在糧食部的一份報告說:“糧食征購從1959 年夏糧登場時計算起,到1959 年12 月,已經收到1142億斤(貿易糧),比中央批準的計劃1075.8 億斤超過了6%,按糧食季度計算,到1959 年12 月25 日止,已收到1016 億斤,完成計劃的94%,再加上1960 年五六月的新夏糧,肯定可以超額完成計劃。我們預計1959-1960 糧食年度,收到1200 億斤糧食是完全可能的。”
中在批轉這個文件中寫道:“中央認為,在今後糧食生產繼續躍進的基礎上,逐漸增加國家糧食儲備不僅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能的。” 在餓死人最多的1960 年,國家還有數百億斤糧食庫存,卻沒有大規模地開倉放糧救人。
從表20-3 的糧食庫存數中可以看出,幾千萬人是守著幾百億斤糧食庫存餓死的。1959年4 月到1960 年4 月,是餓死人最多的一年。在這期間,庫存糧食最高達887.03 億斤(1959年11 月初),最少也有319.億斤(1960 年5 月)。1960 年4 月,是春荒最為嚴重的時候,這時糧食庫存為403.51 億斤,這是貿易糧,折合原糧為482 億斤,按當時口糧標準計算,相當於1.4 億人一年的口糧。如果拿出一半庫存糧食來救人,也不會餓死人!由此可見這個製度的僵化程度。
表20-3 大饑荒年代糧食庫存(略)
從這些庫存數字可以看出,當信陽100 多萬人死於饑餓時,在信陽所在的河南省至少有25.07 億斤糧食存在庫裏,在信陽附近的湖北省,至少有13.22 億斤糧食存在庫裏。如果開倉放糧,僅動用這兩個省的庫存,800 萬信陽人,每人可以得到50 多斤糧食,根本不會餓死人!國家千方百計的增加糧食庫存,準備用於何處?為什麽見死不救?真是令人不解。
(楊繼繩《墓碑--中國六十年代大饑荒紀實》第二十章 《執政者對危機的反應》第九節《幾個重大錯誤一直堅持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