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安芃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墓碑》節選19 “躍進”一詞的發明權

(2025-10-09 06:21:49) 下一個

《墓碑》節選19 “躍進”一詞的發明權

 

八大二次會議後,毛澤東意猶未盡。他對“躍進”這個詞兒不停地玩味和欣賞。這中間還有一個插曲。5月25日,在八屆五中全會上,彭真送來1957年11月13日的《人民日報》社論,說“躍進”一詞是這篇社論最早使用。毛澤東立即揮筆寫了一段話,稱讚最早提這個詞兒的人“其功不在禹下”。

 

政治局、書記處各同誌、省市自治區黨委第一書記:

 

重看1957年11月13日《人民日報》社論,覺得有味,主題明確,氣度從容,分析正確,任務清楚。以“躍進”一詞代替“冒進”一詞從此篇起。兩詞對立的。自從“躍進”這個詞提出以後,反冒進論者閉口無言了。“冒進”可反(冒進即左傾機會主義代名詞),當然可以振振有詞。躍進呢,那就不同,不好反了。要反那就把自己拋到一個很不光彩的地位上去了。此文發表時,我們一些人在莫斯科。是國內同誌主持的,其功不在禹下。如果要頒發博士頭銜的話,我建議第一號博士贈與發明這個偉大口號(即“躍進”)的那一位(或幾位)科學家。

 

毛澤東5月26日上午7時

 

其實,周恩來使用“躍進”一詞比這篇社論早140 天。在1957年6月26日,周恩來在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上作的“政府工作報告”中就兩處使用“躍進”這個詞。

 

周恩來看了毛澤東表揚《人民日報》社論,好像自己的專利權被別人侵犯了一樣,連夜把他作的“政府工作報告”送給毛澤東,並標明“躍進”這個詞在第9頁和第14頁上。同時為自己反冒進的錯誤辯解,但辯解是小心的,有度的,謙恭的,對自己首先發明“躍進”一詞的估價也是很有分寸的:

 

主席:

 

現將政府工作報告單行本送上。在第9頁和第14頁上提到1956年建設是躍進的發展。我又將這個報告讀了一次。覺得我當時的中心思想是維護社會主義,反擊右派,從建設的實績上肯定了1956年的建設是躍進的發展,拋棄了對1956年建設是“冒進”的估計。但是,我當時還沒有意識到反“冒進”是方針性的錯誤。因而也就沒有認識到多快好省的方針和農業綱要40條可以促進社會主義建設,使其成為從量到質的躍進。我在這次黨代會上發言,說那是“開始覺醒”,經過三中全會,杭州、南寧、成都、三次會議的整風,和接觸了一些群眾的實際活動,才真正認識到這條社會主義建設總路線的正確和力量。這是合乎實際情況的,因為我在這半年多的整風中思想並無抵觸,隻是深刻感到自己思想認識的落後。這也足以說明為什麽我在政府工作報告發表後隻能起批判右派的作用。而對1956 年建設是躍進的發展的估計並不能起促進社會主義建設的作用。必須在《人民日報》去年11月13日和12月12日兩篇社論根據三中全會主席宣告的精神進行號召,才能起動員輿論、促進運動的作用。從這裏可以看出一個真理,單單選詞相同,這是形式問題,主要看立的什麽旗,破的什麽邪。《人民日報》兩篇社論立的是多快好省和農業發展綱要40條的大旗,破的是反“冒進”而“促退”的邪氣,所以能夠提綱挈領、勢如破竹地促進社會主義建設。因此,我認為,《人民日報》這兩篇文章有同樣的價值和功勞。

 

周恩來1958年5月26日夜

 

看來,“功不在禹下”應是周恩來,而不是人民日報社論的作者。為了不埋沒周恩來最早使用“躍進”這個詞的功勞,毛澤東把周恩來送給他的“政府工作報告”和信件發給到會的人。

 

小平同誌:此件即付印,即刻發給到會各同誌

 

毛澤東1958年5月27日上午11時

 

功過已經分明,思想已經統一,總路線已經確定。全國很快掀起了聲勢浩大的宣傳總路線的熱潮。5月9日,《人民日報》發表社論《把總路線的旗幟插遍全國》,其中強調“速度是總路線的靈魂”,要“用最高的速度來發展我國的社會生產力,實現國家工業化和農業現代化”。全國所有的報紙按同一口徑發表文章。文藝界也開足了馬力,全國每一個角落,頌揚總路線的歌聲如潮:躍進,躍進,再躍進!

 

(楊繼繩《墓碑--中國六十年代大饑荒紀實》第十六章 《大饑荒的禍根是這樣釀成的》第六節《八大二次會議:總路線終於形成》)

 

[ 打印 ]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