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墓碑》節選25 饑荒年代的農副產品出口
更令人難以容忍的是,在農民大批餓死的時候,卻大量出口糧食。
按生產年度計,與1957年相比,1959 年的糧食產量減少了2500 萬噸,而1959 年的糧食出口卻增加到415.75 萬噸,比1957 年的209.26 萬噸多了一倍以上(見表20-4)。這一年,中國的糧食出口創曆史最高紀錄,達415.75 萬噸,這是“貿易糧”,每噸“貿易糧”相當於1.2 噸原糧。415.75 萬噸貿易糧相當於500 萬噸原糧。留給農民的口糧都是原糧,其中大部分還是山芋(又稱白薯、紅薯、甘薯、紅苕。由於本書引用各地檔案資料,所以在各章中名稱不一)。1959-1961 年農村人均年消費糧食量為164 公斤,1957 年為204.5 公斤。按1957 年的標準算,500 萬噸原糧足夠2450 萬人吃一年。大饑荒最為嚴重的1960 年,還繼續出口糧食272.04 萬噸。1959年幾乎沒有進口糧食,1960 年也進口很少,直到大饑荒發生以後的第三年,才開始進口糧食及少量砂糖。而進口食品都是供應給城市。(見表20-5)
在這期間,不僅出口糧食,還出口了大量的油類、鮮蛋、肉類、水果等當時極為珍貴的食品。1959 年4 月19 日,在中央召開的全國電話會議上,李先念講了四個問題,其中之一就是“豬和蛋出口的問題”。當時農村已經餓殍遍地,沒有飼料,豬長得又瘦又小,幾十斤就收購走了。李先念說:“今年一季度2.6 萬噸豬的出口任務隻完成一萬零幾十噸,這樣不行。請各省委考慮,既要很好地說服,也要加一點命令。”李先念抱怨說:“豬出得很不好,出的不是豬而是狗豬。香港挖苦我們,把我們出口的豬燒掉了,說有瘟病,不然三四十斤為什麽賣掉呢。捷克總理西羅基給周總理寫信抗議,說:一是交不了貨,二是交來的不敢在市場上出售,質量太次。”談到蛋,李先念也抱怨出口任務完成得不好。他要求商業係統“來一個突擊收購運動”,“要采取斷然措施來解決出口問題”。
為了從農民嘴邊擠出食品出口,在收購中出現了大規模的暴行。四川省壁山縣獅子公社虎峰大隊在1960 年4 月收購雞和蛋時,不是按社員實有的雞和可能生的蛋來攤派,而是按人頭下指標,不管有雞無雞,不管雞下不下蛋,不管是不是下蛋季節,將任務層層下達,社員完不成任務就要受到懲罰。誰家拿不出雞蛋,食堂就不讓誰吃飯。六隊社員柯政國沒有蛋上交,全家7 口人被扣飯。他母親到親戚家借了6 個雞蛋上交了才解除扣飯。除了扣飯以外,完不成雞蛋任務,還不準買鹽、煤油、煙等日用必需品。有的供銷社幹部和生產隊幹部,為了完成雞蛋征購任務,竟不經社員同意,到社員家強行捉雞。捉雞經常是深更半夜進行,弄得雞飛狗叫,人心惶惶。
表20-4 1956-1965 年間中國的食品出口(略)
商業部黨組提供的肉、蛋、水果等食品的出口數字是:1959 年商業部係統供應出口的任務完成了303000 萬元,占出口計劃的110.8%。比1958 年供應出口實績增長了28.9%,其中,豬肉供應出口23.3 萬噸,是建國以來出口最多的一年;凍牛羊肉2 萬噸,為出口計劃的125%;鮮蛋出口5200 多萬斤,冰蛋出口6208 噸;活家禽出口954 萬隻,凍家禽出口7022 噸。
此外,還出口蘋果10.2 萬噸,桔柑9.1 萬噸。
表20-5 1956-1965 年間中國進口的食品數(略)
從表20-4 中可看到,1959 年到1960 年,在全國餓殍遍地的時候,中國出口了多少食品!這食品可以救出多少饑民!但是,當時的中國的領導人卻沒有想到饑民,想到的隻是外匯和進口機器。為什麽拋饑民於不顧而急於進口機器,是因為沒有放棄大躍進的指導思想。
由於在政策調整中不能放棄“三麵紅旗”,所以在經濟建設中,“大躍進”的思想始終存在。
(楊繼繩《墓碑--中國六十年代大饑荒紀實》第二十章 《執政者對危機的反應》第九節《幾個重大錯誤一直堅持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