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婚姻的勸告大抵流於兩類,或過於簡單,如“做一個好人,找一個好人”;或過於瑣碎,如“理解、忍讓、寬容、感恩、欣賞、裝傻”等等。前者或使人無從著手,後者或使人難於實行。記得見過一張美國的情人卡,其英文是:“I want you, I need you, I love you!”翻譯成中文應是:“我要你,我需要你,我愛你!”稍後仔細一想,竊以為這正是戀愛成熟、婚姻穩定之三大要素——性愛,需要和愛慕。性愛乃生物之性,需要乃生存之需,愛慕乃精神之愛。在抽象和具體之間,以“三”為度,可謂得其中也。每個婚姻,三者的混合和所占的比重可能有很大的不同。這種性、需、愛之劃分頗似物理學的三色原理——紅、綠、藍作為三原色,相互交叉和混合則百色千顏生矣。世上之婚姻何其多也,其酸甜苦辣何其異也,皆可依此性、需、愛三要素解析之,吾謂之“婚姻之三色原理”。
“我要你”——是赤裸的性愛,不妨標為紅色,因紅色使人興奮。性愛是基於原始的生物本能。男人的花心顯然有其生物學的根據,故男人常將“性”與“愛”分開而無負疚之感。女人的秀發紅唇、明眸皓齒、玲瓏身材所呈現的性感,其生物學意義就是健康、生育與哺乳能力。盡管如此,人類的性愛不可避免的加入了其特有的社會和文化因素。恬靜的女人還是活潑的女人更性感,林黛玉還是薛寶釵更性感,是由人類所獨有的並與個性相關的文化因素所決定的。這種文化因素也隨著時代而改變。比如過去不少中國男人認為裹腳女人的“三寸金蓮”很性感,現在若還有這樣的男人,恐是少有的病態。性愛在婚姻的初期自然占有更大的比重,所謂“夫妻無隔夜之仇”即是對此的暗示。倘若一個婚姻從未有過和諧的性愛,必是欠缺的或不穩定的。性愛的相互吸引是一見鍾情的基本要素,但也是婚姻中最不可靠的因素。
“我需要你”——是分工的需要,不妨標為綠色,此草木生長之色。中國古代典型的婚姻分工是“男耕女織”,或男人從政經商在外、女人相夫教子在內。而現代社會的婚姻分工則變得非常複雜和多樣。常見的類型是女人有一分不太忙的工作兼管持家帶孩,男人拚打事業兼管子女教育。也有的婚姻更多的是建立在需要對方的名聲、金錢或社會關係上,此多見於權貴及其子女的婚姻中。美國社會的離婚率較高的原因之一,是婚姻雙方始終保持經濟上的獨立,甚至結婚時已將可能離婚的合同擬好,包括財產的分割。當婚姻的雙方不再有互相的需要,或者這種需要不再具有獨特性時,則婚姻的危機必然大為增加。而一個婚姻中最為獨特的相互需要就是對共同子女的養育。當需要變成單方麵時,受方必然缺乏安全感,而施方常持不必要的優越心,以至婚姻岌岌可危。
“我愛你”——是精神的共鳴,不妨標為藍色,正如天之蒼蒼。這是婚姻三要素中最高級和最持久的,也是人類區別於動物的本質之一。“愛”包括愛風度、氣質、才華、人品和精神。很多人有這樣的體驗,有的異性剛開始接觸時頗感動心,但稍微了解後便覺得索然無味。反之,有的異性開始接觸時感覺一般,但卻日久生情。此種情況,就是愛慕起了主要作用。廣義的婚戀之“愛”應該包括了“性愛”,用比較文皺皺的心理學術語,“愛”就是“一個人在其配偶的內在品質和外在容貌之間建立了一種肯定的穩定聯想” 。以相互愛慕為主而建立的婚姻通常比較穩固。但年輕人因為自己的人格多未定型,包括價值觀和心理素質,所以婚姻變數較大。試想自己的“這一半”尚不穩定,如何找到最佳的“那一半”?所謂婚姻的“磨和”過程,其實是一個婚姻的一方或雙方其品行提高的過程。
以上三色若缺二,則婚姻必危矣。若婚姻隻是性愛,則婚姻的破裂立而可待。此種情況多見於閃婚、初婚。若隻剩下需要,則婚姻已是所謂有名無實,比如為了子女和麵子而維持。此種情況多見於中年。婚姻隻有愛慕而無性愛和需要的情況較為少見,比如夫妻兩地分居且各自忙於自己的事業。既然不在一起,難免見異思遷。此多見於社會動蕩時期。以上三色若缺一,則婚姻尚可但有缺憾。若無“性”或“性”較弱,則婚姻變得理性。若無“需” 或“需”較弱,則婚姻必多浪漫,此必以雙方皆富有和無子女為前提。若無“愛” 或“愛”較弱,則婚姻雙方多是講究實際之人。兩種極端的情況,一是三色皆暗弱,則此婚姻其實已亡;二是三色俱亮,則此婚姻豐富圓滿。(見附圖)
上述“婚姻之三色原理”或有助於對婚姻的分析和把握。如婚姻發生危機而又想挽回——雖然並非所有的婚姻都值得挽回,可從性、需和愛“三色”著手進行分析和改進。就單方麵的努力而言,可使自己更加“性感”,如注意打扮和鍛煉身體;使自己更被對方所“需要”,並且使得這種需要具有個人的獨特性;最為重要的——使自己更加“可愛”,這通常意味著個人品德的提高。
(若退/2011年1月22 歡迎轉貼,保留版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