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吳哥大圈(Big Circle)(04/16/2014)今日路線:
第二次小吳哥寺日出(Angkor Wat)
-- 1)聖劍寺(普利凱寺)(Preah Khan)
-- 2)龍蟠水池(涅槃宮)(Neak Pean)
-- 3)塔遜將軍廟(Ta Som)
-- 4)東梅蓬寺(East Mebon)
-- 5)皇家浴場(Srah Srang)
-- 6)變身塔(比粒寺)(Pre Rup)
-- 7)斑黛咯蒂(斑蝶克蕾)(Banteay Kdei)
-- 8)豆蔻寺(Prasat Kravan)
-- 按摩
由於昨天沒有看到日出,今天淩晨4:30am再次摸黑起床,功夫不負有心人啊,終於如願以償地看到日出,本文第二集已敘述。
接下來的大圈將遊覽下麵8個景點,今天的行程不是很緊,因此晚飯後去做了按摩,放鬆一下。
清晨看完日出,9點左右便來到了今天第一站,聖劍寺東塔門口。
1.聖劍寺(普利凱寺)(Preah Khan)(遊覽1小時45分鍾)聖劍寺是12世紀闍耶跋摩七世(Jayavarman VII)為紀念父親修建的,也稱“父廟”。據說當時大吳哥城正在修建,這裏就成了國王臨時的住所,也是國王舉行祭拜和讀書的地方。有一個時期,高棉的18個重要的節日都在這裏舉行。據記載當時聖劍寺裏裝飾有金、銀、寶石和11萬顆珍珠,還有鍍了金犄角的牛像,住有10萬名僧侶,可惜如今隻剩下剝落的石壁,空蕩的藏經閣、坍塌的廟塔,一片頹垣敗瓦,徒增失落感。
聖劍寺規模宏大,圍牆長800米,寬700米,由三層圍牆包圍,整個建築呈十字型,從東、南、西、北四扇大門,沿著窄長的拱頂長廊分別穿過三個塔門,就可到達中心的中央聖塔,四扇大門外側是長長的參道。
我們的行動路線是由東向西(也可以由西向東),從東塔門進入,穿過聖劍寺,從西塔門出去。
主要看點:1)東、西塔門外的砂岩雕像參道
2)兩層的圖書館
3)榕樹
4)有仙女雕刻的牆壁
5)舞女平台
6)中央殿堂
7)三孔濕婆神平台
8)伽魯達(Garuda)和納伽(Naga)的雕像
1)東、西塔門外的砂岩雕像參道一下車,就踏上了東塔門的外側參道,兩旁是代表濕婆神(Shiva)的林伽(Linga)雕像,每側56座。一看這架勢,頓感聖劍寺的大氣和神秘。聖劍寺本是佛教寺院,後來發生了宗教紛爭,許多佛祖雕像被激進的印度教徒鏟除破壞。
細看林伽(Linga)的雕像,下部基座部分是伽魯達(Garuda)的形象,雙手高舉是它的習慣動作,上半部分原本是佛祖的佛龕,佛像已不知去向。
穿過東塔門下,一陣微風吹過,真臘王國千年前的一瞬間,就這樣被抓住,或是被錯過。隻見內側參道上左右兩側是攪拌乳海的修羅(Sura)與阿修羅們(Asura),頭像幾乎全部遺失,真是慘不忍睹。
2)兩層的圖書館【聖劍的傳說】在聖劍寺東邊入口有一座吳哥建築群裏唯一的兩層羅馬式石構建築,相傳這座房子就是用來存放父親贈送的寶劍的,國王在登基時都要有自己的寶劍,不是打仗佩戴用的,而是王權的象征。
也有說法這個兩層建築是當時的圖書館,一層是圓柱子,典型的羅馬柱,二層是方柱子,典型的高棉風格。
為什麽建築內沒有通往二樓的樓梯呢?有說法高棉人是騎在大象背上上二樓的。
為什麽高棉人建的房子都是方柱子?因為當地甚多眼鏡蛇,蛇可以蜿蜒爬上圓柱子,而爬不上方柱子,所以方柱子是為了防蛇。
3)榕樹橫跨牆壁的榕樹像百歲老人的手背,撫摸著千年古跡的脈搏。
殘留的樹根依然屹立在石牆上,可以想象,如果拿掉樹根,石牆將會倒塌,如果沒有石牆,樹根也會失去支撐,不再站立,兩者相互依存,同生共死,這種纏綿的場麵隨處可見。
4)有仙女雕刻的牆壁東側第二塔門後麵有一麵浮雕牆壁,牆上裝點著無數姿態曼妙的跳舞仙女Apsara,她們隱藏在各個角落待人去發現,隨時會給你驚喜。
漫長的歲月裏,青苔把原本紅色的牆壁染成了淺綠色,被人為鑿去頭部的仙女們,就這樣靜靜地默立在紅綠之間。
5)舞女平台(Hall of Dancers)從東側第二塔門中央進去,有一個著名的建築叫舞女平台(Hall of Dancers),因刻有翩躚起舞的13個飛天仙女(Apsara)而得名,現已坍塌。
細看舞女平台門楣上的13個飛天仙女(Apsara),雕刻得異常精美。
6)中央殿堂信步沿著從東到西的拱頂長廊慢慢行走,會穿過十九道門,一門套著一門,越往中心,門的寬度越寬,高度卻越低,使進入的人逐漸低頭放下身段,藉此使來者產生敬畏之心,如此細節,不難看出闍耶跋摩七世(Jayavarman VII)的獨具匠心。
終於來到中央殿堂,據說,當初這兒立有一座闍耶跋摩七世父親的站立雕像,內埋有闍耶跋摩七世父親的骨灰,四周的牆壁內也盡鑲寶石,整個殿堂光芒四射,現在這座小佛塔是16世紀後建的。
最精彩的是站在小佛塔前,凝神向上方看,陽光從上方的石縫穿過來,構成了像蠟燭似的火焰,預示著佛祖的光芒照亮人間的一切。
7)三孔濕婆神平台非常形象的林伽(Linga)和尤尼(Yoni)雕像。據說,想生男孩就去摸摸石柱,想生女孩就去摸摸托盤,想增強生育能力的就把水淋到中間的石柱上,再從托盤的槽口接水來喝。
這座三孔濕婆神平台,是絕無僅有的,尤為珍貴。分別供奉毗濕奴神(Vishnu)、濕婆神(Shiva)、婆羅摩(梵天,Brahma) 三個大神。
8)伽魯達(Garuda)和納伽(Naga)的雕像聖劍寺最有意思的是多處的伽魯達(Garuda)和納伽(Naga)爭鬥的雕刻,強健的伽魯達,腳下踩踏著納伽(Naga),伽魯達的上方原來也有佛陀雕像的,後因毀佛行動而被毀壞。
一直以來,聖劍寺仍舊是高棉人最重視的寺廟之一,香火一直不曾斷過。由於地處窮鄉僻壤之中,周圍出奇地安靜。在這裏,你可以獨自安靜地麵對整個柬埔寨最為神秘的廟宇,慢慢體味到高棉古國最為偉大的曆史。
11點到達龍蟠水池,可惜裏麵的小島都被欄住,隻能沿著棧道遠遠地看看。
2.龍蟠水池(涅槃宮)(Neak Pean)(遊覽15分鍾)涅槃宮,是高棉語“Neak Pean”的音直譯,和佛教中的“涅槃”沒有關連,為“兩條蛇的盤踞”之意,故稱為“龍蟠水池”更為貼切。龍蟠水池是由宅心仁厚的闍耶跋摩七世(Jayavarman VII)於十二世紀末所建的一所大醫院。闍七世在位37年中,積極修建各種工程,包括蓋水庫、鋪路、修橋、建了101所驛站、102所醫院等,可謂功績卓著。
涅槃宮的整體布局是由五座正方形水池所組成,中央水池規模最大(70米正方),象征印度古老神話裏喜馬拉雅山上的聖湖,主水池的東南西北各有一個25米正方的小水池。
主水池中心有一座直徑15米的圓形七層基台,逐漸向中心點縮小,最上麵的基台上有一圈精細的蓮花花瓣雕刻,形成一個大型蓮花座,而象征“須彌山(Mount Meru)”的石塔小島廟就建在這個蓮花座上。最下麵的基台有兩條七頭蛇神納伽(Naga)纏繞,蛇尾在寺廟的西邊,蛇頭在東邊。
【飛馬救人雕像】據說古代發生大洪水時,釋迦牟尼佛聽到苦難百姓的哀求聲,化身為飛馬,將百姓由大洪水救出。另一種說法則是傳說海上商人遇難,差點被女妖吃掉,菩薩化身為馬,將受難者從水麵馱起,馬身上攀附著獲救的人體,雙腳彎曲騰空,從水麵升起。在島廟的東邊,就有座“飛馬救人”的雕像,雖已殘破不全,但仍可看出一匹飛天石馬從水中躍起,一群人緊緊抓住,造型獨特。
東南西北四個小水池現在都不讓近前細看了,大水池的水就是通過四個不同動物雕像的口中流入小水池的。網上圖片。
東池為:人麵-象征土。(東麵原為牛石雕後來被人麵石雕取代)
南池為:獅子-象征火。
西池為:馬頭-象征風。
北池為:象頭-象征水。當時在大水池的池底種滿了各種草藥,待雨季到來,池水上漲,藥水就會流入到相應的小水池中,四個池中的藥水療效不同,根據不同的病情,安排到不同的水池裏浸泡。相當於我們的藥浴。
人們浸泡在藥水池裏,祈求肉體痊愈的同時,也祈求精神的寄托,消除對死亡的恐懼。“涅槃宮”就是用這種單純的沐浴空間完成了醫藥科學和宗教信仰的合二為一,把病痛的人們帶到信仰的所在。
3.塔遜將軍廟(Ta Som)(遊覽15分鍾)“Ta”是對長輩的尊稱,“Som”則為人名。塔遜廟是為了誰而建的呢?各說不一,一說是闍耶跋摩七世(Jayavarman VII)給他父親蓋的寺廟,二說是為了紀念吳哥王朝偉大的將軍塔遜而修建的。
整座建築相當精簡,約有250米見方,四座塔門上方都有四麵微笑佛,凡是闍耶跋摩七世(Jayavarman VII)蓋的寺廟,塔門上方一定有這四麵頭像,這幾乎已成為人們對吳哥的第一印象。
這是應該在門楣上的雕刻,現在拚了回來,還放在地麵上。
塔遜將軍廟的雕刻不算多,主要有兩個看點: 一個就是被古樹包圍的東側塔門,樹與塔融合為一體,蔚為奇觀,這是塔遜將軍廟的標誌。
另一個看點是仙女雕像,這些仙女的動作與姿勢各異,以嬌媚著稱,都是長耳垂,長耳垂上裝飾著拖曳至肩的誇張飾物,有的麵帶微笑撫弄著長發。盡管壘砌的石塊已經開裂,但她們的笑容依然美麗。
很快轉一圈出來,就來到上午的最後一座寺廟,東梅蓬寺。
4.東梅蓬寺(East Mebon)(遊覽25分鍾)東梅蓬寺是羅貞陀羅跋摩二世(Rajendravarman II)於952年修建的一座印度教的濕婆派寺院。其目的是作為紀念其雙親的祖先廟,後成為曆代國王祭祀祖先的祭壇。9年後,同一個國王還建造了相似的變身塔(比粒寺),區別是東梅蓬寺的階梯較高。東梅蓬寺原是位於東湖(Eatern Baray)中央的一座島上寺廟,當時是需乘船前往,現由於湖水早已幹凅,因此,下車後要走過一大片開闊地,寺的正門就是當時上岸的碼頭,比馬路高出數米。
最上層平台共建五塔,中間最高的塔代表須彌山(Mount Meru),四個角落各有一座較矮的塔。
不過,東美蓬寺這座建築本身是一個未完成的建築體。
磚塔的門楣與八角細長柱也是看點,人們把信仰雕刻在石頭上,期望神能感受到他們的虔誠。
在寺的第一和第二層平台的四個角落,共有八隻與真象同等大小的,栩栩如生的,身披甲胄的大象雕塑,這是為了紀念當初從遠方拖運石材的大象之辛勞所建,也是參觀重點之一。
這些石獅從背麵看,臀部都撅得那麽驕傲,也是國力強盛的一種表現吧?
東梅蓬寺的建材同時使用了高棉的三大建築材料:磚、沙石岩和紅土,工匠們是在外麵覆的灰泥上作細致的雕刻。這些磚塔的外表麵上有許多小孔,這是用來固定灰泥的,因為年代久遠,灰泥脫落後,便露出底部磚的模樣。
12:30 吃中飯的餐館恰巧就在皇家浴場旁邊,我們邊吃邊欣賞水景,很是愜意。
5.皇家浴場(Sras Srang)(遊覽10分鍾)皇家浴場由羅貞陀羅跋摩二世(Rajendravarman II)建於十世紀中葉,是一座800 X 400米的人工湖,主要供應民生用水及皇室舉行沐浴儀式。湖中央原建有一座木質寺廟,現在隻剩下石基平台,平台周圍是蛇神納伽(Naga)的欄杆和獅神辛瑪(Singha)的雕像,前麵還有神鳥伽魯達(Garuda)騎在納伽(Naga)身上的雕像。
湖內終年儲水,水質清澈,周圍綠樹環繞,是吳哥窟看日出的最佳地點之一,因此吸引很多遊客前來欣賞美景。
吃罷中飯,來到變身塔門前,已經下午2點。
6.變身塔(比粒寺)(Pre Rup)(遊覽20分鍾)變身塔是由羅貞陀羅跋摩二世(Rajendravarman II)961年所建,比小吳哥寺還早約兩百多年。建築風格和東梅蓬寺及其相似,是典型的紅磚結構塔山建築。
變身塔又稱為比粒寺,為古代皇族火化變身為神的神殿,非達官貴族是不能隨便入內的。他們認為火化即是一種“變身”的儀式,透過輪回,肉身一次又一次的死亡後進行轉換,“變身塔”因此得名。這裏是通往另一個世界的地方。
整座建築分為三層,相迭而上,由外而內逐漸收攏,氣勢雄偉。最下一層平台50米正方,最上層平台聳立五塔,中間最高的塔代表須彌山(Mount Meru),四個角落各有一座較矮的塔。
在東側通往神龕塔的階梯前有座長方形的停棺台,孤零零地有點滲人。
這幾座塔都有些損壞,靠東的兩座是供奉濕婆神(Shiva)和毗濕奴神(Vishnu),西邊的兩座則是供奉祂們的神妃烏瑪(Uma)及拉克西米(Lakshmi)。
日鬥星移,隻有忠實威武的石獅們依然廝守著千年滄桑的寺廟。
由於寺廟在夕陽照耀下泛著暖暖的紅色調,加上開闊的視野,總是吸引著遊客到此欣賞日落美景。
7.斑黛咯蒂(斑蝶克蕾)(Banteay Kdei)(遊覽50分鍾)斑黛喀蒂是闍耶拔摩七世(Jayavarman VII)12世紀末所建的佛教寺院,寺院的整體結構與巴戎寺(Bayon)相似,是一座規模宏大的寺廟(長700米,寬500米)。四個方向塔門的上方都有四麵佛雕像,並飾有神鳥伽魯達(Garuda) 的浮雕。
通過塔門沿著參道來到這個取名為“跳舞大廳”的地方,想象著眾多惟妙惟肖的仙女在此跳舞的身影。
中心塔內部並未完工,由於施工倉促,中央塔及長廊都已坍塌,很多部分幾乎是廢墟。
這裏是由七頭蛇神納伽(Naga)守護的平台,四周依然是由神鳥伽魯達(Garuda)支撐著屋頂。
用粉紅色和綠色石塊交錯堆疊雕刻,是斑黛喀蒂的特色之一。 到處可見不同舞姿的阿普莎拉(Apsara),每每看到她們,我們都會不自覺也擺出一樣的姿勢:)心情也會隨著她們一起歡快地扭動。
駐足在地上的尤尼台(Yoni)和蓮花台階前,又會想些什麽呢?
而這些優雅嫻靜的蒂娃妲(Devata) ,雖然殘破,但難掩溫暖美麗的女神魅力。
15:40pm,終於來到今天最後一座寺廟,豆蔻寺。
8.豆蔻寺(克羅凡寺)(Prasat Kravan)(遊覽20分鍾)“Prasat Kravan”柬語的意思是豆蔻,故稱為“豆蔻寺”,豆蔻寺建於921年,是用來供奉毗濕奴神(Vishnu)的一座平底式寺院,史學家推測以前是由高官所建,1960年由法國人重建,豆蔻寺是吳哥古跡中最小的一座印度教寺廟,雖然小,但很有看點。
三個主要看點:
1)五座磚塔
2)紅磚淺浮雕(Bas-reliefs)
3)標以“CA”符號的新磚塊
1)五座磚塔特有的五座磚塔按南北方向一字排開在不甚高的台基上,麵向東方,除中間的主塔外,其它四座塔的塔頂已經毀壞。
僅存的中央主塔有五層,由下而上越來越窄,代表層層天界。
2)紅磚淺浮雕(Bas-reliefs)豆蔻寺最迷人的是塔內的紅磚淺浮雕(Bas-reliefs),她們是吳哥早期典型風格的珍貴之作。隻有中央塔和北塔內部有浮雕,可見寺廟尚未完工。
a)中央塔內的紅磚淺浮雕中央塔內三麵牆的主題都是毗濕奴神(Vishnu) 。
最左側牆上浮雕兩公尺高的四臂毗濕奴像化身為侏儒瓦馬那(Vamana),右手持海螺、金剛杵,左手握蓮花,及象征太陽的日輪,頭戴寶冠,下圍短裙,裙帶飄飄,三步跨過海洋,拯救整個世界。
中間則是八臂毗濕奴站在六排隨侍中間,高貴神聖。
右側的浮雕保存更為完整,連磚雕上敷蓋的灰泥都還在。毗濕奴神(Vishnu)蹲在神鳥伽魯達(Garuda)的肩膀上。伽魯達的身上圍滿了羽翅,雙手上舉,護衛著毗濕奴神。
b)西塔內的紅磚淺浮雕西塔內的浮雕供奉的是毗濕奴神的太太,四臂吉祥天女拉克西米(Lakshmi),所以中間還有個尤尼(Yoni)台。。圖片上可以看出磚塊的顏色有深有淺,淺的磚頭就是新建造的磚。這種浮雕是先蓋好後,再進行雕刻,在早期是看不到磚麵的,因為上麵會敷上一層灰泥,由於時間久遠,灰泥剝落,才露出磚頭拚接的砌痕。
左牆和中間牆的浮雕最完整,約兩公尺高的四臂吉祥天女拉克西米(Lakshmi) 雍容華貴地立在中間,她是帶來美麗與幸運的女神。隻見她手持蓮花,上身全裸,體態雍容飽滿,腰圍長裙,裙上端翻卷著花瓣,下擺衣褶刀法工整,呈現出細膩的靜態藝術之美。 兩旁有單膝蹲跪的侍女們,雙手合十敬拜,構成完美的尊仆配置。
重建後的磚塔,雖然無法完全恢複當年的榮景,但那些排列整齊的砌磚,卻未使用砂漿做黏合劑,磚塊間的密合度依然非常好,可見當時的建築工藝已趨近完美。在修複的過程中,需要在原舊磚的基礎上補進一些新磚,所有新磚上都會印上“CA”兩個字母,代表“Conservation Angkor”,即“吳哥古跡保護工程”。
下午4點我們就結束了今天的遊覽,晚飯後,我們決定放鬆一下,先去做了小魚足療池,$3 半小時。然後通過酒店安排了全身按摩,$12/人,一個多小時,從頭到腳,確實很放鬆。
晚上睡了個好覺,明天將是我們暹粒之旅的最後一天了,期待更加震撼的場景到來。
有些照片是不同手機拍的,效果不太好。
四月盛放吳哥的微笑--柬埔寨暹粒五天(4) (完)
Wat Th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