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吳哥小圈(Small Circle) (04/15/2014) (下)
今日路線:
1)小吳哥寺日出(Angkor Wat)
-- 2)通王城(吳哥王城)(大吳哥)(Angkor Thom)
-- 3)巴戎寺(巴揚寺)(Bayon)
-- 4)巴方寺(巴本寺)(Baphuon)
-- 5)皇宮遺址、空中宮殿(Royal Enclosure、Phimeanakas)
-- 6)戰象台(Terrace of Elephants)
-- 7)癩王台(Terrace of the Leper King)
-- 8)周薩神廟(Chau Say Thevoda)、塔瑪儂寺(Thommanom)
-- 9)塔布蘢寺(Ta Promh)
-- 10)小吳哥寺(Angkor Wat)
-- 11)巴肯山日落(Bakheng)
10.小吳哥寺(Angkor Wat)(遊覽2小時)
小吳哥(吳哥窟)是蘇利耶跋摩二世(Suryavarman II)在十二世紀中後期耗時30多年修建的印度教寺廟。小吳哥寺在作為供奉毗濕奴(Vishnu)神的寺院的同時,也是埋葬蘇利耶跋摩二世(Suryavarman II)的墳墓,這充分體現了神王一體的神王思想,也因此小吳哥寺的正門向西。
小吳哥寺原名叫“Vrah Vishnulok”,意思為“毗濕奴的神殿”,後改為“Angkor Wat”,意為“寺廟都城”。它是高棉吳哥王朝全盛時期所遺留下來的不朽宗教建築,也是吳哥古跡中,保存最完好的廟宇,有“雕刻出來的王城”之美譽。1992年,吳哥寺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
(網上圖片)
吳哥寺規模宏大、對稱完美、浮雕精湛,建築主要包括祭壇和回廊:祭壇由兩層長方形和最上一層正方形有回廊環繞的須彌台組成,層層上升,祭壇頂部矗立著按五點梅花式排列的五座寶塔,象征須彌山的五座山峰。其中中間那座最高,象征著印度神話中位於世界中心的須彌山(Mount Meru),塔與塔之間有走廊相連。寺廟外環繞一道護城河,象征環繞須彌山(Mount Meru)的鹹海(Aral Sea)。
小吳哥窟總建築群占地24公裏長,8公裏寬,吳哥寺長1500米,寬1300米,其中最高的中央寶塔高達42米,離地麵約65米。右圖為衛星俯視圖。(網上圖片)
吳哥寺建築的含義:
1.首先是要走過長長的參道(總長約600米),它代表著通往須彌山(Mount Meru)道路的漫長。
2.其次是到達須彌台後要逆時針參觀回廊中800多米長的浮雕,它代表著信仰和反思,如同進了佛教寺廟需要口念六字真言,手撥動轉經筒一樣。
3.最後是辛苦的攀爬三級須彌台和最後的高塔,它代表著想要修煉成佛的艱難。
14:30pm,司機把我們放在東門(正門是西門)就離開了,下車後我們看不到早晨走過的參道,立刻就暈菜了,不知身在何處,對著地圖研究半天,才明白方位,頗浪費了一些時間。窘啊。。。好在我們提前打印了看點分布圖,一路捧著對照實地查找看點,否則會錯過很多。
1)外圍看點
圖中六個綠圈是中心部分以外的看點,可以先看,也可以後看,記著別遺漏,順路就觀看了。
(吳哥寺整體圖)
這是清晨走上的通向西塔門的190米長,12米寬的參道,它像座堤壩,切斷了吳哥寺西側的水域,也像座橋梁,連接著人間和“天堂”。此時前方是西塔門,看不到小吳哥的五個主塔,這種空曠的設計讓遊客的心在慢慢沉澱,放慢腳步,一點一點靠近中心,感受通往須彌山(Mount Meru)的道路的漫長。
吳哥寺的護城河,清澈透明,這段參道的盡頭有一棵菩提樹,它是釋加牟尼悟道時那棵菩提樹的種子種下的,樹後麵就是吳哥寺的最外層圍牆,有3座塔門,中間高的就是吳哥寺的西塔門,是走人的,兩邊的是走大象和馬車的,叫象門。
對照手中秘籍,在西塔門裏側找到了這尊露齒微笑的女神,雕刻非常精美,牙齒清晰可愛。右圖是照鏡子仙女,忘記在哪個位置了。
過了西塔門,前麵是一條更長 (350米長、10米寬)的參道,每隔50米便有台階下到地麵,共有6處,參道兩側設有蛇神納伽(Naga)裝飾的欄杆,走到一半時還能看到兩邊各有一座藏經閣。
這段參道的盡頭是一個十字高台,叫王台,上麵有四尊獅神辛瑪(Singha)在把守,威武莊嚴。
進入內院,就來到吳哥窟建築的主體部分,眼前就是三層的須彌台:
a)第一層須彌台:看點是回廊牆壁上800米長的宗教故事浮雕。
b)第一層和第二層之間是以十字回廊和千佛廊連接。
c)第二層須彌台:比第一層須彌台高7米,周長約430米。看點是仙女阿普薩拉(Apsara)雕像。
d)第三層須彌台:呈正方形,邊長75米。這是神廟的最高層,四座小寶塔拱衛中央主塔,通向主塔的台階被稱為“天堂階梯”,高13米,幾乎與地麵垂直,攀登時必須手腳並用,信徒以此體會天堂之路的艱辛,表達無限虔誠。
(吳哥寺中心部分看點分布圖)
2)第一層須彌台(東西220米,南北190米,高出地麵3米)
第一層須彌台的回廊有內、外兩圈回廊,這樣可以有效地保護內圈牆壁上的浮雕不受風吹日曬,這是外圈回廊,回廊裏沒有一點雜聲,夕陽折射過來的溫暖齊齊地灑在回廊上,溫馨靜謐。
這是內圈回廊,著名的浮雕長卷就開展在東、南、西、北四麵牆壁上,這是吳哥寺最大的看點。
蔣勳老師的視頻中講解了很多幅浮雕畫麵,親眼目睹還是激動萬分。我們雖然手裏捧著秘籍,但時間有限,根本看不全所有的浮雕。
從西門右手開始,按照逆時針順序,分別是:
a)(西麵南側)--《摩訶婆羅多》俱盧之戰(the Battle of Kurukshetra);黑天(Krishna)舉起牛增山;猴王波林(Valin)之死
b)(南麵西側) -- 蘇利耶跋摩二世的軍隊(Suryavarman II in procession)
(南麵東側) -- 閻摩審判(Heaven and Hell Gallery)
c)(東麵南側) -- 攪拌乳海(Churning of the Sea Of Milk)
(東麵北側) -- 毗濕奴戰勝群魔(Victory of Vishnu over the Asuras)
d)(北麵東側) -- 訖裏什那(Krishna)(也叫黑天,毗濕奴的化身之一)和魔王班納(Bana)的戰鬥(the Victory of Krishna over Bana)
(北麵西側) -- 眾神(Suras)和阿修羅(Asuras)為爭奪長生藥的戰鬥(the Battle of the Gods)
e)(西麵北側) --《羅摩衍那》楞枷之戰(the Battle Of Lanka)
這裏隻說幾幅重點畫麵:
a)(西麵--南側) -- 俱盧之戰(Battle of Kurukshetra)
浮雕完整生動地表現了古印度史詩《摩訶婆羅多》中婆羅多(Bharata)王族的兩支後裔俱盧族(Kauravas)和般度族(Pandavas)爭奪王位的一次大戰場麵。這段49米長的浮雕,布局錯落有致,場景宏大,不得不令人欽佩設計者的精巧構思和恢宏氣魄。
從北向南的是俱盧族(Kauravas)軍隊,從南向北的是般度族(Pandavas)軍隊。士兵整齊地從兩端行軍,長官們坐在馬車、象車上,在中間決戰地段,兩軍肉搏,這場手足殘殺的戰鬥持續了18天,畫麵中可見俱盧族的指揮官在第十日中箭身亡,場麵異常慘烈,雙方將士幾乎全部捐軀,最終般度的軍隊取得了勝利。
b)(南麵--西側)蘇利耶跋二世的軍隊(Suryavarman II in procession)
浮雕描繪了蘇利耶跋摩二世(Suryavarman II)的行軍圖,他頭戴王冠,雍容高貴,在15頂傘蓋的蔭蔽之下,左手向左指,右手靠著寶座扶手上,赤足盤腿坐在寶座上接受眾人跪拜,左右各有兩名侍從,手執長扇,為王扇風,據說當時王的身上覆蓋了一層金箔,周圍殘存的朱紅色能看出當時的色彩。
c)(東麵--南側)攪拌乳海(Churning of the Sea Of Milk)
這幅長達49米的浮雕就是著名的《攪拌乳海》(故事可參考本文第一集),場麵壯觀浩大,畫麵中92尊阿修羅(Asura)在左邊,88尊頭上有尖頂的天神修羅(Sura)在右邊。
浮雕正中間的毗濕奴神(Vishnu)化作一隻巨大的海龜,將它的龜殼作為曼陀羅山(Mandrake)的支點,掌握著兩邊的平衡。所有的天神(Sura)和阿修羅(Asura)們抓住充當繩索的五頭蛇王婆蘇吉(Vasuki) 的身體,合力拉扯,翻騰乳海,掀起的鱷魚、神龍、九頭蛇、神龜和神魚,其中一些被絞成碎片,梵天、濕婆神、猴神和美麗的女神都出現在場景之中,上空還有許多新誕生的仙女阿普莎拉(Apsara)在表演歌舞以鼓勵士氣。
神猴哈努曼(Hanuman)也加入在隊尾中。
d)(北麵--東側)訖裏什那(Krishna)(也叫黑天,即毗濕奴的化身之一)和魔王班納(Bana)的戰鬥(the Victory of Krishna over Bana)
走過未經雕刻的東北角,來到北麵東側,就是66米長的黑天(Krishna)擊敗魔王班納(Bana)的情景。八臂黑天騎著神鳥伽魯達(Garuda)(左圖),擁有無數手臂的魔王班納(Bana)(右圖)坐在由一隻獅子模樣的奇怪動物牽拉著的四輪戰車裏,雙方開始決鬥,黑天用法輪一下子就砍掉了魔王的1000條手臂的998條,眼看勝利在望,但是在浮雕的最後5米,黑天卻在凱拉薩山(Mount Kailasa)上跪倒在岡仁波齊峰下濕婆神(Shiva)麵前,饒恕了魔王班納(Bana)。
e)(西麵--北側)《羅摩衍那》楞枷之戰 (Battle Of Lanka)
這段51米長的浮雕主要描寫了《羅摩衍那》中楞枷之戰(Battle Of Lanka)的激烈場麵。10頭20臂的魔王拉瓦那(Ravana)是楞枷國王,坐在一輛由怪獸駕駛的戰車上(右圖) ,羅摩(Rama)坐在猴神哈努曼(Hanuman)的肩上彎弓射箭(左圖)與魔王作戰,因為魔王誘騙了羅摩美麗的妻子西塔(Sita)。
羅摩(Rama)的猴國軍隊與魔王軍隊一片混戰,畫麵中不拿武器而直接用手和口來攻擊的就是猴子軍隊。在大戰中雙方將士貼身肉搏的景象刻畫得精細傳神,最後羅摩的猴國軍隊打敗了魔王拉瓦那(Ravana),救回了妻子西塔(Sita)。
這段是東南角的回廊,花紋狀的天花板絢麗奪目,依稀看到往日的輝煌。
這篇文章記載了所有浮雕的圖片和介紹,非常詳細,感興趣的可以參考。
http://www.mafengwo.cn/i/753180.html
3)第一層和第二層之間
第一層和第二層之間以十字回廊和千佛廊連接,參考上麵的“吳哥寺中心部分看點分布圖”。穿過第一層的回廊,正門直通的被稱為“十字回廊”。
十字回廊內,是對稱分布的四個聖池,這些聖池即體現了統領國家的人也是支配水的人,也為國王和百官提供祭拜前淨身之用。
聖池邊的牆壁上都是婷婷玉立的小仙女們,敏感部位都是黑亮亮的;)
千佛廊裏曾經供奉著上千尊佛像,現已盜毀嚴重。佛像們默默無言,用殘破的身軀駐守在蓮子窗下,任日出日落,光陰流逝。
4)第二層須彌台
先從外麵看看第二層,圖中左側是第二層須彌台,右側是第一層須彌台,第二層比第一層高出 7米多,兩個回廊之間有個藏經閣。
回廊內側沒有壁畫,看點是牆麵上仙女阿普薩拉(Apsara)的畫廊,據說整個小吳哥共有1850個跳舞仙女的浮雕,猶如精靈一般遍布在吳哥寺內的每一個角落。
每一尊都是那麽栩栩如生,婀娜的體形線條、繁複的頭頂裝飾,尤其是那神秘的微笑,奪人心魄。
在第二回廊內側東壁是蔣勳老師提到的四尊具有不同精美發型的仙女,真是活靈活現啊。
第二回廊內側東壁,左圖是帶有悲傷表情的仙女,右圖是未完成的美女雕像。
不僅回廊內側,回廊外側牆上也有很多仙女阿普薩拉(Apsara)的雕像。特別是一扇扇的蓮子窗給寺廟帶來了無限的滄桑感,走在窗下有種穿越時空的感覺。
5)第三層須彌台(東西 60米,南北60米,比第二層高出13米)
從第二層須彌台向頂端眺望,上麵的五個玉米頭寶塔就是中央殿堂,也是我們要達到的最高點,那些有蓮子窗的回廊就是第三層須彌台,隨著向上的攀登,我們離眾神的世界就越來越近,心情也越來越虔誠。
聽導遊講,吳哥寺當年被發現時,是被大樹和藤蔓覆蓋的,印度政府曾使用化學藥將植物燒死。起初沒有發現對建築物的損壞,就開始大規模使用,若幹年後,不幸的是,當初噴藥的地方,產生了嚴重的腐蝕風化,形成了大片的白色區域,真是悲劇。上圖就能看到這些白色斑塊。
通向第三層須彌台的四個方向都有台階,其中西麵的台階平緩一些(50度),其它三麵的台階都非常陡峭(約70度),所以遊客隻允許從東麵新修建的著名的“愛情階梯”爬上去。
【愛情階梯】
1973年,一位法國老人因其妻子在攀爬中央塔時不慎跌落去世,為了紀念其妻而讚助修建的“愛情階梯”的扶手,供遊客登頂使用。
由於那天是新年,寺內人山人海,排著長隊,人貼人地登上階梯,爬到頂上還是很有成就感的。這是從“愛情階梯”頂端向下看,很陡吧?有恐高症的都不敢看。
透過鏈子窗,看外麵的世界!
網上有一段話描寫蓮子窗的話很精彩:蓮子窗,仿佛是光線的算珠。那一格格一楞楞之間流轉計刻的,是日日夜夜的明暗光陰。。。
這就是吳哥寺的核心 – 象征世界中心的須彌山(Mount Meru),是毗濕奴(Vishnu)神在此降臨並和王實現合二為一的神聖場所。
我們所有的一切努力都是為了一睹它的風采,42米高的主塔,高聳入雲,周圍是四個小寶塔,各塔門與主塔之間有“田”字回廊相連,回廊的房簷由蛇神納伽(Naga)、神鳥伽魯達(Garuda)和獅神辛瑪(Singha)守衛。
網上圖片,我們照的效果太差,不好放上來。
兩個小時很快過去了,該往回走了,沿著長長的參道往回走,路過蓮花池,再看一眼這個我們連續兩天清晨蹲守過的地方。
七頭蛇神納伽(Naga),仰著高傲的頭,繼續守護著世代高棉人。
再回首,博大精深的吳哥寺!
現代仙女阿普薩拉(Apsara)的光影說:再見!小吳哥!
由於巴肯山5:30pm就關門不許進了,我們要趕去看日落,4:30pm從小吳哥出來,結果因為晚上有慶新年的活動,道路全封了,司機隻能過來領我們步行到巴肯山,約2公裏的路啊,咬牙走吧。
路邊等著新年活動的人們,就像紐約時代廣場一樣。
11.巴肯山日落 (Bakheng)(遊覽1.5小時)
巴肯山高67米,是附近唯一的製高點,也是最好的觀日落景點。日落的時間一般是在5:30pm左右。
爬巴肯山用了20多分鍾,真是累慘了,想想我們今天的負荷真的達到了極限。早晨沒吃早飯,中午40度高溫,沒回酒店,一天步行粗算也有8個多邁,隻在午餐時候休息了一下,當然水是沒少喝,1刀1個椰子,不記得宰了幾個。
山頂等待日落的人們。
在山頂可以俯瞰吳哥窟全景。
夕陽無限好,這天的日落沒啥驚豔的。
原本想在山上多坐會,享受享受,18:30pm左右,就有人來哄著下山了,起身拖著疲憊的身子打道回府,圓滿結束了今天的行程。
四月盛放吳哥的微笑--柬埔寨暹粒五天(3) (下) (完)
Angkor Wa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