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吳哥小圈(Small Circle) (04/15/2014) (上)
今日路線:
1)小吳哥寺日出(Angkor Wat)
-- 2)通王城(吳哥王城)(大吳哥)(Angkor Thom)
-- 3)巴戎寺(巴揚寺)(Bayon)
-- 4)巴方寺(巴本寺)(Baphuon)
-- 5)皇宮遺址、空中宮殿(Royal Enclosure、Phimeanakas)
-- 6)戰象台(Terrace of Elephants)
-- 7)癩王台(Terrace of the Leper King)
-- 8)周薩神廟(Chau Say Thevoda)、塔瑪儂寺(Thommanom)
-- 9)塔布蘢寺(Ta Promh)
-- 10)小吳哥寺(Angkor Wat)
-- 11)巴肯山日落(Bakheng)
今天是我們負荷最重的一天,也是期待已久的一天,我們將參觀吳哥窟的兩個載入世界遺跡的重要景點:小吳哥寺(Angkor Wat)和巴戎寺(Bayon),還要觀看著名的“吳哥窟日出” 和“巴肯山日落”。
小圈景點示意圖,今天,圖中的11個綠圈將留下我們的足跡。
淩晨4:30am 鬧鍾一響,我立刻從床上跳了起來,心情就像要打大仗似的,激動不已。本來我們前天晚上和餐廳經理講好第二天早晨要打包早餐,結果,到餐廳一看,大門緊鎖,得,餓著肚子走吧。後來明白了,不能隻和餐廳經理說,還要和前台打招呼,統一安排。路上幸虧帶了些餅幹和小吃。
1.小吳哥寺日出(Angkor Wat)(時間1小時)
到吳哥,看“吳哥窟日出”是必須項目。吳哥窟的日出因其具備的與眾不同之處,給遊客帶來了巨大的誘惑。其一,吳哥寺的建築是坐東朝西的,當太陽從東方升起的時候,看到的吳哥寺全部是剪影。其二,吳哥寺前西側的蓮花池畔是觀賞日出的最佳地點,吳哥寺和太陽在水中的倒影構成一種鏡花水月的虛幻之美,這些都是絕無僅有的,因此也吸引著大批攝影愛好者前來一展身手,一睹千年古寺帶來的震撼。
5:00am,四周是伸手不見五指的黑暗,我們頭頂著昨夜的星辰出發了,半小時後就到了吳哥寺的西門。朦朧中踏上了寺前的參道,深一腳淺一腳地丈量著這久經歲月坎坷的路麵。
10幾分鍾後,便來到蓮花池畔,此時天已經朦朦亮,這是我第一眼看到的吳哥寺,深藍色的天空襯托著蒼穹的深邃,厚厚的雲層後麵似乎有抹紅霞隱隱透出,吳哥寺寶塔的剪影預示著他的神秘幽遠,相信在許多年後,我仍然會記得初見吳哥寺的這一幕。
快6點的時候,一瞬間兩道紅霞劃出畫麵,滑向吳哥寺五座蓮花寶塔的身後,多麽神奇,太美了。
可惜今天的雲層太厚,等了10幾分鍾,沒有看到日出,直到6:30am,吳哥寺的身影在晨輝中漸漸清晰。
這座曾經繁榮過600多年的王朝,在15世紀初突然人去城空,從此沉睡在茂密的叢林中,直到19世紀法國生物學家穆奧(Henri Mouhot)發現這個遺跡以前,連柬埔寨當地的居民對此都—無所知。從此,吳哥寺以其雄偉的建築,精湛的藝術,高度的文明,神秘的文化震驚了世人,她的美麗和魅力靜靜地等待著人們來細細品味。
由於不甘心第一天沒有看到日出,第二天我們同一時間,同一地點,再次來到了吳哥寺前的蓮花池畔,雲層明顯比前一天薄些,祈禱我們今天能夠看到日出吧!
出來了,出來了,瞬間的朝霞滿天映紅了我們驚喜交加的笑臉。千年古寺的背影、倒影,在絢麗的彩霞陪襯下,沉浸在“哢嚓,哢嚓”的快門聲中,構成了一幅絕美的畫麵,那一刻,我的心也隨著人們的歡呼聲,隨著“兩輪”耀眼的紅日冉冉升騰著。
隻有看過“吳哥窟日出”的人才能懂得,無論多麽完美的設備、多麽高超的技巧,依舊無法完美地詮釋這裏的日出。
這是我們一起的Xu美女抓拍的一張大家非常喜歡的照片。她如是說:“當我看到那棵新發芽的小小蓮花正好開放在新出生的太陽中心時,我就感到新的生命誕生了,就像攪拌乳海時,仙女Apsara在浪花中誕生一樣。”我們給這張照片配了名字:“荷塘出(初)色,故影自蓮” 。這裏的“出”字表示日出和蓮花初放雙重含義。
由於上午的巴戎寺(Bayon)是最美的,我們決定先去巴戎寺,下午再回來參觀小吳哥。
2.通王城(吳哥王城)(大吳哥)(Angkor Thom)
固若金湯的吳哥王城(大吳哥)規模宏大,是由吳哥最偉大的國王闍耶跋摩七世(Jayavarman VII)在1177年從越南暹羅軍隊手裏奪回吳哥地區後建造的都城,鼎盛時期,王城周邊的人口達到了百萬之眾。吳哥王城以巴戎寺(Bayon)為幾何中心,象征著佛教的須彌山(Mount Meru),周圍是8米高的城牆,再以百米寬的護城河環繞,這樣的建築布局遵循了須彌山被海洋包圍這一慣例。
王城有五扇大門,北、西、南三麵各有一扇,東邊有兩扇,東門北側的是勝利門直接通往王族們檢閱軍隊的平台,南側的是死者之門。東門曾為電影《古墓麗影》的取景地。
護城河橋兩側的石雕講述著印度教創世神話“攪拌乳海”的故事(故事可參考本文第一集)。在引道的左側排列著54個天神像(修羅Sura),右側排列著54個惡魔雕像(阿修羅Asura),共計108尊雕像,頭像缺失嚴重,看得讓人痛心,有些配了新頭像。
我們從南門進入,門高23米,左右兩側分別雕刻著巨象的三條卷著蓮花的長鼻子。
南門頂端有四個巨大的觀世音菩薩頭像麵對著四個方向,麵露安詳的微笑,這種四麵佛造型的塔門在很多地方都可以看到,成為吳哥古跡的標誌之一。第一次從佛像下麵走入吳哥王城,心裏有種說不出的感覺。
吳哥王城內的景點離得都很近,靠步行就可到達。6:45am,司機把我們放在南門,約好10點多在東門等我們就離開了,接下來的時間就由我們自己在通王城裏徜徉。
3.巴戎寺(巴揚寺)(Bayon)(遊覽2小時)
巴戎寺是吳哥王朝最後一座國寺,也是唯一的大乘佛教(Mahayana Buddhist)寺院,巴戎寺是柬埔寨的傳奇君主闍耶跋摩七世(Jayavarman VII)的創作才華和自我膨脹的典型體現。聞名遐爾的“高棉的微笑”就在這裏。200多張微笑的麵孔在1200米長的浮雕襯托下,安詳地俯視著大千世界,保佑著芸芸眾生。
6:50am 巴戎寺(Bayon)門口,琳琅滿目的新年裝飾給巴戎寺帶來了祥和歡樂的氣氛。
紅地毯也張開雙臂熱忱地迎接我們,很幸運能夠在吳哥王朝最後一座國寺裏共慶新年。
走過紅地毯,遠處看巴戎寺就像由很多零亂的石頭堆起來的假山,一點也看不到微笑的麵容。
巴戎寺共分三層,下兩層為正方形,外側廊壁上雕刻著故事性浮雕;頂層為圓形,樹立很多佛塔。廟宇的建築結構相當複雜,是由兩座不同時代和造型的寺廟疊加而成的。
經過一層回廊外邊,回廊上方原有木造的屋頂,但由於年代久遠,目前隻剩下些斷垣殘壁和一排排的石柱立在原地供後人憑吊。站在這裏,凝神望著通向深處的層層門框,感歎曆史的久遠悠長。
回廊牆壁上1200米長的淺浮雕是巴戎寺的一大看點,沒有幾天工夫是看不完的。浮雕內容十分豐富,從王宮征戰到市民生活應有盡有。蔣勳老師的講座中,詳細地講到了裏麵的很多浮雕畫麵,親眼所見更是讚歎不已!(建議從塔上下來後再參觀浮雕,能看多少算多少)下麵是我們看得一些比較有意思的浮雕。
這是和暹羅作戰的隊伍在行軍,左圖是高棉人,看他們的短發,大耳垂,寬嘴唇就知道了。有趣的是,右圖裏是中國人的陣列,看頭上的發髻和胡須就明白是元朝的士兵了;)
這是與暹羅軍隊打仗的激烈場麵,戰車,大象,弓箭等,畫麵栩栩如生,仿佛親臨戰場一般。
與吳哥寺帶有政治和宗教色彩的浮雕截然不同,巴戎寺的浮雕更加貼近人們的日常生活。這是勝利慶功宴的烹飪場景,有燉全乳豬的,蒸饃的,烤香蕉串的,還有燒火的,樹上還有玩耍的猴子,好一派歡天喜地的場麵啊。
再來看看這兩張,左圖是有名的鬥雞畫麵,畫麵裏左邊是高棉人,右邊是中國人,身後都有手持金壺赤身裸體的男人。
右圖是中國商人正在做買賣,買主好像在砍價,蔣勳老師說,中國商人到了高棉都要娶一個當地的老婆,即解決語言溝通問題,又方便做買賣。中國生意人腦筋好使啊:)
左圖是分娩的場景,一個婦女在捂著肚子,在寺院中出現人類誕生的場景實在耐人尋味。
右圖是馬戲團在演出,有蹬車,頂人等,動感十足,活靈活現。
時間有限不可能看完所有浮雕,這個博客列出了大部分浮雕圖片和說明,感興趣的可以看看: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97b4cb60101b4p5.html
走進寺內,就像進入迷宮一樣,幽黑的長廊,仿佛帶我們走進了時光隧道。
透過門框,豁然看到遠處的寶塔,感覺上麵佛像的微笑投了過來。
登上平台後,佛像越來越清晰,頓時感到了他們的神奇,放眼望去,心靈所受的震動無以言表。闍耶拔摩七世(Jayavarman VII)的石雕頭像目前被收藏在法國巴黎的吉美美術館(Musée Guimet) 裏。將雕像的圖片與佛像加以對比會發現,佛像的五官造型正是闍耶拔摩七世。這毫不奇怪,“神王合一”在吳哥王朝的宗教理念中是一個常識。
登上第三層平台,徹底驚呆了,微笑,雕刻在沙石上,由於石頭是先被一塊一塊地拚在一起然後再行雕刻的,經年累月之後,每一塊石頭的縫隙不再嚴絲合縫。它們在時間中爆裂,斑駁的質感使微笑更有韻味,如此近距離麵對佛像,心髒都幾乎停止了跳動。真切感受到當年高棉王國的強盛。
抬頭仰望,佛像雙目低垂,嘴角微翹,不易察覺的笑容——慈祥、靜穆、寬容,洋溢出冥想之美。
這張可以看到三個佛像,想起蔣勳老師的視頻裏說,巴戎寺麵朝東方,當太陽升起後,陽光一寸一寸地掠過每個頭像,使它們的麵容看起來都有一種溫暖的感覺。如果能坐在這裏一整天,看到所有216張微笑的臉一個接一個地變明亮,將是多麽奇妙的感覺啊。
兩佛相對,是在對話嗎?
如此近距離相對,是在耳語嗎?
這張據說是最有名的觀音菩薩像,被描繪在200瑞爾的紙幣上。可惜人太多,沒拍到正麵像。
穿行在眾多佛塔間,無論你身處任何一個角落,數不清的微笑時刻出現在你眼前,不經意的一個回眸,微笑就在那裏,靜靜地注視著你,聆聽著你的一舉一動。
浮雕中最討人喜歡的就是這種小仙女蒂娃妲(Devata)了,據說是依照古代高棉女人的形象雕刻的,其中最明顯的特征就是那厚厚的嘴唇和微微翹起的嘴角,非常迷人。
很喜歡這張照片,斑駁的石麵,曆盡滄桑,根據光線的不同,佛像的眼睛會神奇地睜開,是不是也要看一看人間的歡樂和痛苦?
蔣勳老師講座中“領悟”的那個篇章,重點就是講的巴戎寺,等我真地來到這裏,感觸頗深,闍耶拔摩七世創建巴揚寺的時候,希望人類能永遠地停止戰亂,停止屠殺,啟示人們學會用微笑解決自己的衝突。可不幸的是,幾個世紀以來,這裏的文明被更殘酷的殺戮掩埋,微笑也被覆蓋在茂密的叢林中,今天我們站在這些微笑前,希望世界文明亦如這微笑,不會灰飛煙滅,能夠長久矗立。
時間有限,戀戀不舍地離開巴戎寺。出來向北走5分鍾,就到了巴方寺(Baphuon)。
4.巴方寺(Baphuon)(遊覽15分)
巴方寺建於公元1060年,是在大吳哥之前已存在的國廟,是獻給濕婆神的印度教寺廟。這裏有個很有名的“王子躲藏”的故事。暹羅國王將他的兒子送去柬埔寨寄養,但柬埔寨群臣認為這位王子以後會搶奪柬埔寨,於是被柬埔寨國王殺害。暹羅國王知道後,出兵攻打柬埔寨,柬埔寨王妃擔心自己的王子遭到報複,將王子藏在了這裏。
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條長達200米的 “空中參道”。它是由並列的石柱支撐的,因此得名,也象征著連接地上和天界的“彩虹之橋”的意思。
走過參道進入內部之後,就看到這個氣勢恢宏的殿堂,高度50米。我們此時饑腸轆轆,兩腿發軟,滿腦袋還縈繞著那些溫暖的微笑,此時隻能望樓興歎了。撤吧。
巴芳寺是法國負責修複的,當年專家們把磚拆下來進行編號,準備重新修建,但紅色高棉一上台,專家們都被趕跑了,編號也都遺失了,現在算是徹底拚不上了,給全世界留下最大的一幅未完成的智力拚圖。
5.皇宮遺址、空中宮殿(Royal Enclosure、Phimeanakas)(遊覽15分鍾)
從巴方寺出來向北有條小路,隨著人流步行5分鍾就到,不用擔心迷路的,從這個門進去。遺址占地很大,以前是王族舉行儀式的場所,現在宮殿已經蕩然無存。
皇宮遺址的中心就是這個空中宮殿,隻有這一個景點可看。蔣勳的講座中講到有趣的傳說,據說塔裏住著一個化成美女樣子的九頭蛇精,每天深夜,國王就寢前都要獨自一人登上這裏與蛇精交歡,如有一天懈怠國王就會縮減壽命。見完蛇精之後,國王才回到王後那裏去。
空中宮殿的外形很像瑪雅金字塔,共有三層,據說初建時是用金箔覆蓋,故稱“黃金之塔”。
正麵的台階陡得嚇人,當時就兩腿發軟,差點跪這兒,也不知道國王每晚怎麽爬上去的;)
繞到宮殿後麵,人工增設了木製台階,還有扶手,想想那個美麗的蛇精,我們還是咬牙爬了上去。上麵蛇精沒看到,倒是消耗了一些脂肪,也是值得的。
戰象台基本就是邊走邊看,一帶而過的。
6.戰象台(Terrace of Elephants)(遊覽10分鍾)
如果說,巴戎寺是吳哥國王的信仰中心的話,戰象台(長350米)就是吳哥國王的權力中心,從戰場上凱旋的將士們就在這裏接受國王的檢閱,所有的外事活動也在這裏舉行。平台下方是一排神鳥伽魯達(Garuda)和獅神辛瑪(Singha)交替的雕像,它們奮力支撐著平台,構思獨具匠心。
平台的北側是三個頭的巨象雕像,如同三根柱子的大象鼻子正摘下蓮花,動感十足。
戰象台的側麵雕刻著運動中的大象,可以想象,當年吳哥國王在這裏閱兵是何等的壯觀。
從戰象台可以看到對麵的十二生肖塔,實在沒有體力走過去細看了,隻能遙望一下吧。關於十二生肖塔的用途,眾說紛紜,有說是關押犯人的,有說是表演走鋼絲的節目用的。
馬路上成群結隊的TukTuk也是吳哥遊覽的一景,是當地的主要交通工具。繼續往北走兩分鍾就看到癩王台。
7.癩王台(Terrace of the Leper King)(遊覽10分鍾)
癩王台(高6米)是當時的皇家火葬場所在地,因平台上有一座沒有性別的“癩王”雕像(複製品)而得名。但為什麽叫“癩王 ”則眾說不一,有人說因為發現時布滿青苔,也有人說雕像是一位染上麻風病的國王。
在癩王台下方的雕塑牆中,入口比較隱蔽,進去以後就有成群精美的浮雕,大多講述了神祇和幽冥世界的故事。其中修羅和阿修羅的麵部特征對比非常明顯,可以一眼辨認。杏眼的是修羅,圓眼的是阿修羅。
這裏居然有一個9頭蛇神納伽(Naga)的雕刻,隻有國王才能有資格用9頭蛇神納伽。
10:30am,終於來到東門,司機正等在那裏,至此,我們在通王城裏轉了4個小時。買了$1一個的椰子補充水分,繼續前進。
原本我們沒有打算遊覽周薩神廟,後來發現這是中國承建的,那怎麽也得順便掃一眼吧?
8.周薩神廟(Chau Say Thevoda)、塔瑪依寺(Thommanom)(遊覽10分鍾)
周薩神廟據說是供奉周薩神(ChauSay)的,因此得名。入口出立著這塊大牌子。
周薩神廟位於吳哥通王城勝利之門的東邊,屬於平地式寺院,規模較小,據說中國維修隊是將整個寺廟推倒,重新打的地基再修建的,以後再也不用擔心地基的事情了。
塔瑪儂寺(Thommanon) 與周薩神廟隔著一條勝利之路相望,相互呼應,同為平地式寺院,與周薩神殿被稱為姊妹寺廟,寺廟的雕工精細,小巧而美麗,供奉著濕婆神(Shiva)和毗濕奴(Vishnu) 神。
因為我們還要趕著去今天的另一個重點,塔布蘢寺(Ta Promh),就放棄了去未完成的茶膠寺(Ta Keo)。
9.塔布蘢寺(Ta Promh)(遊覽1小時)
11:00am,我們來到了塔布蘢寺的西門入口。
塔布蘢寺是1181年闍耶跋摩七世(Jayavarman VII)為自己的母親修建的佛教寺院,也叫“母廟”。據說當時這裏住了5000名僧侶和615名舞女。千百年來,雖然有2702米長的紅牆圍住,勉強維持著的建築,但寺廟仍是苔痕斑斑,殘垣斷壁,頗有滄桑和神秘之感,最終被濃密的叢林吞沒。這裏最吸引人的就是自然與建築共生的力量。
塔布蘢寺西門門樓上也雕有四麵佛,肅穆莊嚴地守衛著這座寺廟。
寺廟的回廊已成廢墟,隨時都會坍塌。
巨大的榕樹騎在低矮的圍牆下,如此的霸道和強壯,一旁的隨時都要倒塌的寺院小門,仍然勉強地保持著寺廟的整體結構。自然與文明就這樣對恃著。
盤根錯節的巨樹纏繞著佛塔,有人說,塔布籠寺裏岩石與樹木間的關係是一場生死較量;也有人說這是一場相互纏綿的曠世之戀。大多數人寧願相信後者,正是所謂“你若不離不棄,我必生死相依!”
這種樹被當地人稱為卡波克(Kapok),就是蛇樹,其粗壯發亮的根莖由一顆不起眼的小種子開始,像蛇一樣繞過梁柱、探入石縫、盤繞屋簷、裹住門窗,深穩緊密地縛住神廟,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與廟宇渾然一體了。
塔布蘢寺是由印度認領修複的,印度人崇尚自然、一切隨緣,要想“不讓古樹枯死、也不讓古塔倒塌”,因此提出了“共生”的概念,既不砍伐樹木、也不人工栽培,盡量保持原本的姿態。這樣看似簡單,實則每年都要維護,工作量更大。也正因為此,我們才得以目睹大自然的神奇力量。
參天的大樹隨意地跨在圍牆上,根須從上而下垂到地麵,裸露在外麵,構成難見的古樹奇觀。有人給它們起了名字“tree-in-temple(寺廟中的樹)” 西方人寫道:樹與塔是摔跤賽中的兩名石化了的選手,兩者互相抓握對方,隻是這場比賽不是用分鍾、而是以世紀來計時。
這裏最出名的,莫過於冠上了《古墓麗影》拍攝地的標簽,樹枝藤蔓幾乎掩蓋了廟門,它們可能一定 程度的破壞了寺廟,但肯定也一定程度地支撐了寺廟,到了今日更是再也無法將它們分開。這裏已經成了真正的叢林密室,眾多遊客在此拍照,模仿著朱莉進入密室的瀟灑身姿。
因為塔布蘢寺後來被改建成為一座印度教寺院,所以佛教色彩較濃的雕刻大多被鑿去,遭到了損壞。這個就是被印度教徒將原來的佛像雕刻鑿去之後並雕刻了濕婆神像取而代之。
中央殿堂的內部牆上有許多被鑿開的小洞,據說以前裏麵都鑲嵌了珠寶,後來都被盜走了,真可惜啊。
寺廟裏都是漂亮的女警察負責保安,大概因為是“母廟”的原因吧:)年輕畫家也將大樹與寺廟畫在紙上,讓它們成為永恒。
毫無疑問,現在和未來的塔布蘢寺,都將繼續被包圍在叢林裏、被擠壓在樹根下,與古樹們堅守著百年的擁抱,相信千百年後,人們不會忘記它的神秘,不會忘記它的輝煌。這就是“人間正道是滄桑”吧?
我們在塔布蘢寺裏轉了一小時,早就暈頭轉向,再加上又累又餓,因為五個路癡,還犯了個方向性的錯誤,我們從西門進,司機走的時候千叮嚀萬囑咐說在東門等著我們。我們稀裏糊塗從南門出來了,當時正是中午12點,烈日當頭,我們不得不繞著塔布蘢寺的外圍牆走了1.5公裏到達東門,幾乎中暑昏厥。更慘的是,後來在小吳哥又犯了一次方向性錯誤。唉,路癡傷不起啊:)
按照計劃,下午我們還要遊覽小吳哥,時間緊迫,因此放棄了回酒店,午飯後直接再次來到小吳哥(Angkor Wat)。
這天的內容太多隻能分上、下兩集來寫。
四月盛放吳哥的微笑--柬埔寨暹粒五天(3) (上) (完)
Angkor Wat
寺院的雕刻上有分娩的場景,應該是在描述“生命”的開始。我猜測應該也有描述“生命”的結束的雕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