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 (34)
2014 (240)
2015 (130)
2016 (71)
上文(http://blog.wenxuecity.com/myblog/64608/201903/30867.html)講了第一個誤解是科、技不分。工業革命後科學技術發展越來越快,特別是新技術在加速發展,徹底地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新學科不斷出現,使得很多人迷失在其中,而忘記了科學的本來含義。
第二個誤解是對科學的盲目崇拜,全國陷入“科學教”的狀況
在說這個之前,先說說兩個錯誤做法,一是給科學賦予過強的功利色彩。
由於我們科、技不分,所以我們理解的科學還是救國救民、治國安邦,在我們的認知中,科學是作為工具出現的,而不是做為目標。
所以在國人的心目中的科學家形象,比如錢學森,兩彈一星,增強國防實力,可以保衛國家。民間流傳,一個錢學森可以抵五個師。還有袁隆平,解決了糧食問題。
那麽陳景潤算不算?一輩子研究1+1的問題,貌似毛用沒有,但好歹為國爭了光,有一個定理以他命名,也算吧,中國在這方麵太稀缺了。
“學以致用”是中國人對知識的普遍態度,從古到今對知識的看法就是“知識要有用”,所以對知識有著極強的功利主義,把知識當做手段而不是目標。要是一個孩子說他就喜歡讀書,就會稱他為“死讀書,讀死書”。
沿襲到現在,家長們對孩子未來學習專業的選擇的主要依據是這個行業將來是否容易找工作,能掙多少錢,而不是從興趣和追求心靈自由出發。
二是過分強調分科,我們常說科學是分科之學,太看重這一點,在高中時就分文、理科,聰明點的去學理科,數理化不靈光的學文科,某種程度上造成了一些人的自卑。
造成這些原因主要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缺失科學的背景,近代被迫學科學,建國後在思想上馬列主義占領一切,沒人敢真正研究西方曆史(研究了也不敢實話實說)造成的吧。
很奇怪,中國文化曆來講究中庸,保守,是一種老年化文化(這個需要較大篇幅,這就不說了),但在做事情上卻急得不行,凡事都要立竿見影,這在現在的快餐文化, 政府政策和商業行為等上一覽無餘。
再說對科學的絕對真理化,國人要表述一件事情是正確的,往往在前麵加一個“科學的”形容詞,比如科學的發展觀,科學的態度。。。。,要是說某事不合情理,往往會說“這不科學啊……”。
前麵加了科學二字,就意味著這是完全正確的,於是人們便不再追問,國人自古便缺乏追問的精神。
於是“科學”便成了“真理”和“正確”的代名次,變成了不可質疑的“神”。宗教裏麵“神”是至高無上,不可質疑的,中國缺乏宗教,對科學的盲目崇拜使得它成為了“科學教”。也許是找不到什麽才能真正救中國,在體製無法改變的情況下,把它當成唯一救命稻草。
事實上,科學絕不是真理,隻是人類對自然世界(現在又加入了精神,社會等)的一個認識體係。愛因斯坦說,宇宙就像一個蒙著表殼的鍾表,我們隻能站在外麵對它的運轉進行猜測,而永遠無法知道它究竟是怎樣運行的。
科學的另外一個特點是可證偽性,二十世紀最偉大的哲學家之一的波普爾說,除了數學和邏輯學外(公理),科學的表述是可證偽的。
任何一門科學都有其局限性,並不是在什麽條件和環境下都成立,且是不斷發展的,總的趨勢來看,一門學科的壽命越來越短。
國人喜歡把很多東西賦予“精神”二字,如鐵人精神,大寨精神等等(不清楚為什麽),那麽科學也得來個“科學精神”。
最常見的表述是把“求實精神、創新精神、懷疑精神、寬容精神”表述為科學精神,尤其是把求實精神列為首位。
求實就是我們經常說的“實事求是”,這應該是人類生存的本能反應,你不求實,愣把一頭老虎當成一頭鹿去親近,不是找死嗎?除了人之外,這也是動物生存的基本反應,不求實隻有死路一條。
也許是人物質條件豐富了,忘記了生存的基本法則,總搞些虛頭八腦的,才想起來要求實,還把它擺在一個很高的位置,這不是搞笑嗎?在專製體製下,求實是不可能的。
創新是智能動物對生存條件改善的一種反映,懷疑和寬容更是文化或者文明裏的內涵,國人的懷疑精神不強。
這些跟科學精神不搭嘎,科學或者說哲學的一部分本質是務虛,形而上嘛。邏輯學,幾何學,數學,這些都跟實體沒多大關係,都是邏輯推導的產物。要是從“實踐出真知”的角度上來說,這些學科是誕生不了的。
要說什麽是科學精神,它可以有很多層麵,要是用一句話來概括的話,也許可以說就是自由的精神,如果一個民族或文化缺乏自由這個緯度,這個民族或文化不可能真正擁有科學精神。
自由的精神和開放的環境,也許是為什麽古希臘是世界上唯一誕生科學的地方,它的自由精神也是環境和生存造成的。在國外很少有人提科學精神,就是因為自由這個東西在科學裏或者在思維裏是不言而喻的。
也許我們不是不知道,也許是不願意說,所以左顧而言它,把它導入別的內容。沒有了真正的科學精神,哪裏會有真正的科學產生,哪裏來的真正科學家,有的隻是“技”的皮毛。
這句話可能更加好懂
-- 說得太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