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 (34)
2014 (240)
2015 (130)
2016 (71)
廣州織金彩瓷簡稱廣彩(Kwon-Glazed Porcelain),它是在各種白瓷器皿上彩繪而燒製而成的工藝品,以色彩絢麗、金碧輝煌、構圖嚴謹、繪工精細而著稱,是中國四大名瓷之一。始於明的廣代州三彩,到清代發展成五彩,並在乾隆年間逐步形成獨特的藝術風格,至今已有300多年的曆史。當時的商人從景德鎮運回白瓷,在廣州繪上色彩鮮豔的圖案,再燒製而成.
對於其老氣物的斷代大體可以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為康、雍、乾三朝。這段時間廣彩瓷上使用金彩較少,仍以當時流行的三彩和五彩最多。值得一提的是,這一時期還有部分廣彩瓷是以青花為底色的,因為瓷胎在出窯時已經上了青花紋飾。
第二階段為嘉慶至清末。這一時期,金彩得到大麵積使用,目的是為了迎合歐美社會廣泛流行金色的裝飾風,特點是金彩略帶紅色。由於材料多用礦物原料,彩層較厚發色不夠理想,色調較為暗沉,亮度不高。在色彩的調配和運用中,比較多使用了複色,可以更好地表現出圖案的層次感。
第三階段為民國時期。這一時期材料多使用化工原料,色彩以紅、綠、金三色為主,金彩帶黃,色彩鮮豔,但彩層偏薄,有變色和脫落現象。
在鑒別廣彩瓷真偽時有一個頗有參考性的方法,即觀察“蛤蜊光”。由於廣彩瓷是釉上彩瓷,彩料含鉛,在長期受到氧化作用下瓷器表麵會產生一種彩色膜狀物。隨著時間的增加,這種彩色膜狀物會慢慢增厚,達到一定程度時會產生類似蛤蜊殼內層的彩光,俗稱“蛤蜊光”。真品的“蛤蜊光”僅僅魏濤在彩的周圍,呈細小、均勻的光圈,彩厚處“蛤蜊光”明顯,彩薄處“蛤蜊光”比較淡。而仿品的“蛤蜊光”圈比較粗大,呈片狀,不自然,彩厚處和彩薄處的光圈沒有區別,比較生硬。
廣彩在其曆史上主要用於外銷,因此在國外,尤其在歐美較容易找到.
本周末去一Antique Show, 看到這麽個大碗,討價還價後買回. 它頂端直徑40cm, 高16cm, 人物發髻處有描金,蛤蜊光明顯,估計是嘉道年間的.
中國廣彩第一碗直徑59.5cm, 高24cm,這隻巨碗是十九世紀半葉廣州出產的, 由一名英國家屬成員從十三行購回英國。當時把它視為價值連城的寶物,寄存在王宮城堡宴會廳上。一個多世紀以來,因為曆史的變化,大碗曾被賞給一位大臣,大臣的先人後來將其送入藝術品市場,展轉到了一名英國古玩收藏家手裏, 2013年由廣州汽車集團購回,現存於廣州博物館內, 號稱"中華第一碗".
問候你!
最近網絡流行一個詞兒,叫逼格。。看了你的帖子。。我開始逼格憂慮。。也要去提升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