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2月31日以前,全國所有城鎮都必須將其紙質房產檔案錄入電子信息庫,並建立本地的住房信息係統;
2014年12月31日以前,全國所有地級以上城市的住房信息係統都必須與住建部聯網,不得以任何借口推延;
2014年農業部將選擇兩省試點農村土地確權登記頒證。
2014年對擁有兩套住宅的家庭,人均建築麵積80平方米以上的部分,視為奢侈性住宅消費,每年按市場評估價征收1%-3%的房產稅,且沒有減除額;
家庭第三套住宅,每年征收4%-5%的房產稅,且沒有減除額;
家庭第四套及以上住宅,每年征收10%的房產稅,且沒有減除額;
取消原《房產稅暫行條例》有關個人住宅可按租金收入的12%繳交房產稅的規定;
所有商業房產,每年均按租金收入的12%繳交房產稅,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另有規定的除外。
家庭僅有的一套自住住宅,免征房產稅。
於是,十年後中國最便宜的東西有可能就是房子。
如果剔除通貨膨脹的因素,十年後中國最便宜的東西有可能就是房子,說十年後房子便宜,是相對人均收入而言的,比如現在人均月收入是3000元、房屋均價是每平方8500元,而十年後人均月收入是1萬元時,房屋均價可能是每平方12000元,相對而言,房屋的價格當然比現在便宜多了,因此,現在高價買的房屋放到十年後非但不保值增值,還會嚴重貶值!原因如下:
一、對比古今中外房價,中國現在的房價處在房價最高時期,以目前的房價,一個年收入8萬元的家庭,全家不吃不喝整整15年才能買得起一套100平米的三居室普通商品房,這個代價是非常高的,房價如果繼續上漲,社會各方麵都無法承受,既然無法承受,房價就失去了上漲的動力,也就是說現在的房價,相對老百姓的收入來說確實已經到頂了。
二、中國已經實施了十幾年的“土地財政”政策,隨著“地王”時代的結束,“賣地財政”越來越難以為繼,政府部門開始轉變思路,將逐漸從“土地財政”向“物業財政”模式轉變,也就是向房屋持有人征收’物業稅”的方式取得新的源源不斷的財政收入,這無疑會增加房屋所有人的持有成本,降低房屋作為家庭財富的吸引力。
三、那些目前全國經濟發達的地區,持續吸引外來人口流入,是促使房價不斷走高的主要因素之一,但是隨著區域經濟開發步伐的加大和產業資本向欠發達地區的轉移,經濟發達地區的總人口在十年內會出現此消彼漲的趨勢,2010年開始的“用工荒”已經是一個苗頭,預計十年內經濟發達地區的外來人口將會是負增長的趨勢,人口的負增長當然會導致房屋需求減少,進而促使房價下降。
四、中國已經實行30餘年的計劃生育政策是終結房屋價格上漲的最強有力的殺手,支撐房價不斷上漲的最根本的動力還是“鋼需”,即“新人”的需要,可是由於國家的計劃生育政策,使得“新人”的數量逐年減少,事實上中國社會現在已經步入“老齡化”國家,再過十年,中國社會將會更加衰老,年輕人將成為“稀缺”一代,對房屋的需求將會大幅度降低。
五、目前的社會中堅是60後、70後的這批人,這些人的消費能力和購買力無疑是整個社會中最強的,市場上購買別墅和豪車的基本上都是這批人,這些人中的許多人現在擁有不止一套高檔商品房,而這批人的後代恰恰都是“獨一代(獨生子女一代)”,十年後“獨一代們”也長大成人了,這些“獨一代”從父母和祖父母那裏繼承的房屋將達到“人均三套房”的水平,請問“獨一代”如何消耗這些房屋呢?隻能或租或賣吧?可是指望同為“獨一代”的同齡人互相“接盤”無疑是天方夜談!
六、十年後,中國的老齡人口比例將達到25%,可能會有大量老年人住進老人院(“獨一代”以一對四,無力照顧這些老人),老人們住進老人院後會產生大量空置房屋,也許今天的許多老新村在十年後因人氣太少將淪為“鬼村”。
有外媒報道稱,無論中國的房價怎麽漲,總會有一些房地產泡沫即將破裂,房地產市場馬上崩盤的聲音。普通購房者懼於這些聲音遲遲不敢下手,畢竟對於大多數人來說買房花費了自己大半生的積蓄,如果剔除通貨膨脹的因素,十年後中國最便宜的東西有可能就是房子。
泡沫與否我們先不討論,十年後最便宜的是不是房子,現在尚不能確定。問題的關鍵在於建房背後的基本邏輯是否存在問題。過去十年可謂房地產的發展黃金時期,同時也是中國城鎮化快速推進的過程。
可以這麽說,房地產的繁榮隻是城鎮化的表征。
中國的城市化問題經曆了三大階段:
第一個是限製城市化問題,大量人口在城鎮集聚,帶來了管理與經濟支撐困難,於是下鄉運動和逆城鎮化的過程在所難免。
第二個階段是擺脫城市化思路,選擇城鎮化作為推進中國城鎮化進程的主要路徑。政府以土地為籌碼,開辟了土地財政的新路徑,在資本與土地雙重推動下,中國房地產市場迅速成為社會焦點,一座座光鮮的城市拔地而起。
第三個階段是中央最近提出的新型城鎮化的戰略。這個戰略核心點有兩個:一個是打破束縛人口流動的戶籍製度,一個是限製城鎮化的土地製度約束。所有這些問題歸根起來就一個問題:推進城鎮化是社會共識,問題是從哪裏獲得資本。這一問題仍然能難以擺脫對於土地財政的依賴。
在推進城鎮化的過程中,我們收獲了城鎮的繁榮,高樓林立,馬路寬敞,高鐵越修越遠。但任何事情總是平衡的,負麵風險也在集聚。
第一個風險就是城鎮化負債風險。最近一次危機的爆發是邯鄲樓市債務危機,民間借貸利率普遍高達20%到30%,所涉金額高達93億,且當地十分之一家庭卷入其中。所謂鬼城,就是債務鏈條出了問題。中國經濟增長核心推動力是固定資產投資,但是,大量資本投入固定資產的時候,會導致其他資本缺乏,同時容易引起資產泡沫,泡沫破裂會降低不動產的價值,甚至某個環節資本循環中斷,就會爆發大規模的債務危機。
這是世界很多國家在推進城市化過程中遇到的普遍問題,中國問題更嚴重。原因很簡單,政府經營土地財政會導致土地價格上漲和房地產市場上漲,擠出了很多實業和人口,在這種前提下,在這種前提下,很多地方大舉借債,如果沒有貨幣性超發,很多地方政府不知道破產多少次了。解決債務問題很多人寄希望於放開限貸令,但如果這樣做實際上會使得危機的“病毒”迅速傳播,無法控製。因此,我們一再強調,不能再用信貸寬鬆換取所謂短暫的繁榮了。
第二個風險是土地轉型的風險。土地轉型帶來的社會風險主要體現在利益分配層次,這些年來土地財政的秘訣就是利用低價征地與高價拍地的差額,大小官員為了政績錦標賽,開足馬力去推廣土地財政。而大多數人覺得拆遷利益分配不合理,不能就地購買自己想買的房子,心理難以平衡。因此,大量強拆與強行圈地現象也屢禁不止,維穩壓力非常大。
問題出來後,維穩的主體往往是製造問題的官員,這樣製造危機的一些官員又采取暴力手段對待上訪人員,以掩蓋問題和危機。這種邏輯能夠讓人覺得心服口服嗎?一些人總是說釘子戶和刁民,問題是為什麽信訪壓力這麽大,社會不滿情緒這麽多,說來說去還是土地升值之後利益分配不公正的問題。當然,也有些拆遷戶的要求確實超越了合理的界限,但整體上來說,問題根由還是在於土地轉型的風險在放大這一機製上。當然,隨著製度不斷完善,反腐力度不斷加大,一些地方官員確實收斂很多。
我們隻能說,房地產市場已經超越其本身的界限,變成了一個社會問題。並不僅是房地產綁架了社會,而是社會綁架了房地產,這是房地產難以承受的。如果這些基本機製沒有得到根本修補,十年後可能不是房子便宜與否的問題,而是經濟轉型壓力與社會轉型雙重壓力可能會大幅度增加的問題。
作者: 陳新春
美國,加拿大政府, 應該都看到了這塊肥肉, 大肥肉。 收稅, 讓你服服帖帖。
我倡議房產稅針對政策出台後的房產交易。不然政府想起一出是一出。
不過好像是在試探著要出台了,畢竟沒房的人多。政府這樣做出賣了以前拉動經濟的少數人(當然包括不少不少貪官汙吏,不過為什麽不可以單獨處理),但肯定贏回底層的人心。
對於海外的華人,就是最悲催的,很有可能要重複上稅。希望城裏那位高人分析指導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