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陽光芒

收藏太陽喜歡的文章, 詩歌, 評論, 故事
正文

明朝

(2005-09-13 05:19:03) 下一個

點評明朝十六帝

文章來源: xiongsi2005-08-30

明代帝王世係  (1368—1644)

  太祖朱元璋洪武元年(1368)———三十一年(1398)

  惠帝朱允(火+文)建文元年(1399)———四年(1402)

  成祖朱棣永樂元年(1403)———二十二年(1424)

  仁宗朱高熾洪熙元年(1425)

  宣宗朱瞻基宣德元年(1426)———十年(1435)

  英宗朱祁鎮正統元年(1436)———十四年(1449)

  代宗朱祁鈺景泰元年(1450)———七年(1456)

  英宗朱祁鎮天順元年(1457)———八年(1464)

  憲宗朱見深成化元年(1465)———二十三年(1487)

  孝宗朱祐樘弘治元年(1488)———十八年(1505)

  武宗朱厚照正德元年(1506)———十六年(1521)

  世宗朱厚■嘉靖元年(1522)———四十五年(1566)

  穆宗朱載■隆慶元年(1567)———六年(1572)

  神宗朱翊鈞萬曆元年(1573)———四十八年(1620)

  光宗朱常洛泰昌元年(1620)

  熹宗朱由校天啟元年(1621)———七年(1627)

  思宗朱由檢崇禎元年(1628)———十七年(1644)

  1368年(明洪武元年),朱元璋建立明朝,從此中國繼宋、元之後,又一次出現統一的封建王朝。1644年(明崇禎十七年),闖王李自成攻克北京,明朝滅亡。明朝曆時二百七十七年,是我國古代較為長治的一代王朝。在這個曆史時期裏,主要是明後期,中國已進入封建社會晚期,出現了資本主義萌芽,以農民為主體的反封建鬥爭發展到新的階段,多民族統一國家進一步鞏固和加強,中外交流也呈現蓬勃發展的新局麵。

  在明朝近三百年的曆史發展中,先後在位的有十六個皇帝,其中在位時間最長的是明神宗朱翊鈞,達四十八年之久。有趣的是,在位時間最短的竟是他的兒子明光宗,僅有一個月。這些皇帝中有十三位死後葬在北京的明十三陵。剩下的三位,太祖葬於南京孝陵,代宗葬在北京西山,惠帝則不知所終。

  開基立業的

  太祖、太宗

  太祖朱元璋是明朝開國皇帝。他出身濠州(今安徽鳳陽)一個貧苦農民家庭,生活極為艱難。災荒年間為了謀生,剃發出家當了和尚,化緣乞討為生。元末農民大起義爆發後,他投身紅巾軍,屢立戰功,勢力逐漸壯大。依靠廣大軍民的奮戰,朱元璋先後擊敗陳友諒、張士誠等割據勢力,並遣軍北伐,推翻了元朝統治,建立了新的封建王朝———明朝。建國後,他廢除中書省和丞相,強化專製主義集權統治;推行與民休息的方針,醫治戰爭創傷,恢複和發展社會生產;製定各項法規和製度,奠定了明朝長久統治基業。但朱元璋大殺功臣,大興文字獄,還執行海禁政策,這又對社會的發展起了一些消極的作用。

  明成祖朱棣是朱元璋第四子。初封燕王,守北平(今北京)。朱元璋死,孫允■(建文帝)立,議削藩。朱棣舉兵反,稱“靖難”。經過四年的鏖戰,於建文四年(1402)攻占京師(今南京),奪取帝位,年號永樂。他是從其侄子之手奪得皇位的,從封建正統觀念看,頗有“篡位”之嫌。但朱棣雄才大略,事功卓著。他削除諸王權力,建立內閣,進一步強化君主集權;遷都北京,五征漠北,鞏固了北部邊疆的安寧;派遣鄭和六次下西洋,發展了中國與亞非各國的友好關係;大集文人學士,撰修《永樂大典》。文治武功之盛,前所未有。他關心民生,勤於政事,確實是一個英主。但殘酷鎮壓建文遺臣,也表現了他的殘忍。

  明太祖轉戰南北,一統華夏,建立規章,恢複經濟;明成祖以藩王奪位,削奪藩王勢力,強化中央集權,北征漠北,南下西洋。兩代君主鑄成“洪永盛世”。也奠定有明一代二百餘年的政治格局。

  守成令主

  ———仁宗、宣宗和孝宗

  明仁宗朱高熾是明成祖朱棣長子。洪武二十八年(1395)冊封燕世子。永樂二十二年(1424)成祖死後,繼位為帝,年號洪熙。雖在位僅一年,但采取一係列措施穩定社會,緩和矛盾。他改變永樂時期四麵出擊,國家財力超負荷的做法,停止遠航西洋、北征蒙古的活動;全力發展農業生產,減輕民眾的負擔,使經濟得到振興;進一步完善內閣製度,提高一批內閣大學士的職權,更好地發揮其輔政作用;提倡直言政事,為永樂時期遭到迫害的建文諸臣恢複名譽,朝中出現較為寬鬆的政治氣氛。所有這些都使明朝進入一個較為穩定、安寧的時期,是“仁宣之治”的開創者。

  明宣宗朱瞻基,明仁宗長子。永樂九年(1411)被冊立為皇太孫。二十二年立為皇太子。第二年明仁宗病逝,繼位為帝,建元宣德。即位後,宣宗禦駕親征,平定漢王朱高煦叛亂,穩定了大局。他承繼其父政策,任用楊士奇、楊榮、楊溥、蹇義和夏元吉等治世良臣,實行一係列輕徭薄賦、休養生息的政策,如停止皇家采辦,禁止農忙時擾農,禁止宗教、軍事活動幹擾民事,大量放免工匠,嚴格控製營造業,保護手工業匠的利益,全力保護農業的發展、大量減免稅糧等。這些政策和措施,使宣德時期的社會經濟得到了充分的發展,重新沿著洪武時期的上升線前進,既緩解了永樂時期的困境,又為明代中期的社會發展奠定了基礎,史稱“仁宣之治”。

  但宣宗壽命不長,死於37歲的盛年。同時由於他好巡遊娛樂,宮廷生活腐化奢侈,導致民眾生活困苦,社會矛盾有所激化。

  除仁宗、宣宗以外,可稱上守成令主的是明孝宗。他是明憲宗的第三子。成化十一年(1475)立為皇太子。二十三年(1487)憲宗朱見深死後,繼位為帝。孝宗登基後麵臨十分嚴峻的形勢。憲宗成化時期朝政日趨混亂,憲宗寵信萬貴妃,一些如宦官、方士、妖僧等勢利小人結歡萬氏而為進身之階。同時,憲宗還寵信宦官,使其勢力進一步膨脹。於是社會矛盾日益尖銳,明王朝繼續向下滑。在這種情況下,孝宗刷新政治,大力整飭吏治,以振興王朝。他斥逐奸邪,先後將太監梁芳、奸佞李孜省、僧繼曉等貶斥,罷免了隻知獻媚取寵的內閣首輔萬安。選賢任能,重用王恕、馬文升、劉大夏、劉健、李東陽和謝遷等,出現“朝多君子”的盛況。孝宗勵精圖治,勤於政事,經常召集臣工商議軍國大事。他還采取一係列措施,抑製土地兼並,緩和社會矛盾;安撫流民,減免賦役,賑濟災民。經過不懈的努力,自正統、成化間開始動蕩的社會秩序得以重新安定下來,出現政治清明、社會安定的局麵,史稱“弘治中興”。

  挽救危亡的

  明代宗

  代宗朱祁鈺是明宣宗的次子,生於宣德三年(1428),比他的異母兄長朱祁鎮小九個月。朱祁鎮登上皇位後,朱祁鈺在宣德十年(1435)二月被封為成王。正統十四年(1449)八月,明英宗親征瓦剌,在土木堡戰敗,本人亦當了俘虜。瓦剌軍乘勝進逼北京。在明王朝處於生死存亡的緊急關頭,朱祁鈺在朝臣的擁戴下即皇帝位,是為代宗。他全力信用兵部尚書於謙,團結廣大軍民頑強抵禦,粉碎了瓦剌軍進占北京的圖謀,使明王朝轉危為安。英宗朱祁鎮也得以從瓦剌放歸。不久,英宗乘代宗病重之機,發動“奪門之變”,重新奪回了帝位。代宗不僅被削去帝號,而且死後還被草草葬於北京西山。天下人無不為之不平。

  變革朝政的

  惠帝、世宗和穆宗

  繼朱元璋而立的明朝第二位皇帝是其孫子惠帝朱允■。他性格柔弱,頗有仁義治國的思想。即位後,寬刑薄賦,提倡直言,洪武後期形成的高壓專製局麵有所緩解。他還進行典章製度改革,差不多所有衙門名稱、官職名稱都有改變,如改大學士為學士;在六部尚書之下設左、右侍中,位左侍郎之上;改都察院為禦史府;改通政司為通政寺,通政使為通政卿等。名堂不少,實效卻不大。但在持續四年的“靖難之役”中,不敵其叔父———燕王朱棣,失掉了皇位。其下落也成了曆史疑案。

  另一位喜變易朝政的是明世宗朱厚■。他是明武宗堂弟。正德十六年(1521)明武宗病逝,無嗣,遂繼承皇位,年號嘉靖。即位初期清除前朝弊政,朝政一度出現清明局麵。他以革故鼎新相標榜,著力進行祭祀製度的變革,分祀天地,更正孔廟祀典,更定廟製等,對挖掘、整理我國古代禮儀祭祀製度有一定作用。他還在一定程度上支持一條鞭法和宗藩條例等改革措施,為萬曆初張居正改革準備了條件。但其統治中後期,崇信道教,祈求長生,長期不上朝視政,又成為明朝曆史上有名的怠政皇帝。

  繼世宗之後,統治神州大地的是其兒子,穆宗朱載■。他在位雖隻有六年,但朝政改革成效不小。他開放海禁,準許私人海上貿易;與北方蒙古族俺答汗言和,發展蒙漢兩族貿易往來等都促進了經濟的發展,也發展和鞏固了多民族的統一國家。隻是有些縱情聲色,致使身體孱弱,剛剛三十五歲就一命歸西,實為可惜。

  昏庸誤國的

  英宗、憲宗、武宗、

  神宗、光宗和熹宗

  明朝皇帝昏庸腐化者不少,開其端者是英宗朱祁鎮。他是宣宗長子,宣德十年(1435)即位,建元正統。他寵信宦官王振,使其執掌朝廷大權,開明代宦官專權之先河;又輕率統軍出征瓦剌,釀成“土木之變”的慘禍。這不僅使明朝軍事力量遭受嚴重的損失,他本人也成為瓦剌的階下囚。“土木之變”是明朝由盛轉衰的轉折點。英宗當了一年多的俘虜,又在南宮軟禁了七年,但並未從中汲取教訓,當其複辟以後竟然誅殺於謙、王文等愛國大臣,而對禍國殃民的宦官王振則追念不已,甚至還恢複了他的官位。在位二十二年,唯一可稱道的是,臨死前頒詔廢除殉葬製度。

  英宗死後,其長子朱見深即位,是為憲宗。他登基時年僅十八歲,但卻寵愛年已三十五歲如同長輩的萬貴妃,由此而聽任宦官梁芳等人耗費國帑,購買奇玩淫巧。他還寵信宦官汪直,建置西廠,數興大獄,使宦官專權進一步發展。同時憲宗偏信僧道,沉湎方術,內批授官,衝擊了正常的官員除授程序。這樣社會矛盾日益尖銳,統治危機也漸趨嚴重。不過,憲宗性格寬容大度,做了些順應人心的事情,如不念舊惡,對明代宗做了較高的評價,恢複為其父英宗所廢掉的皇帝名號;還為有功國家、含冤被殺的於謙昭雪,稱讚他是“卿以俊偉之器,經濟之才,曆事先朝,茂著勞績,當國家之多難,保社稷以無虞”。

  明朝最昏庸荒唐的皇帝當數明武宗朱厚照。他是明孝宗長子,出生五個月即被立為太子。弘治十八年(1505)五月,孝宗病死,他登基為皇帝,時才十五歲,建元正德。武宗喜歡玩樂,愛好騎射,很少上朝理政。他將政事全都交給太監劉瑾和馬永成、穀大用、魏彬、張永、邱聚、高鳳和羅祥等人(合稱為“八黨”或“八虎”)。劉瑾等人則乘機掌握大權,排除異己,貪汙納賄,無惡不作。劉瑾敗亡後,武宗又寵信奸佞江彬,縱情巡遊大同、宣府、揚州和南京等地。他在皇宮住煩了,竟在西華門營建一座取名“豹房”的宮殿,挑選許多美女及樂工,置於其中,晝夜沉溺於歌舞淫逸之中。武宗甚至對皇帝的稱號也感厭煩,要嚐嚐當臣子的滋味。於是就荒唐地自我貶稱為總督軍務、威武大將軍、總兵官。這套惡作劇,弄得朝臣哭笑不得。武宗的倒行逆施,使得弘治時期“中興”氣象消失殆盡。社會矛盾激化,農民起義風起雲湧;統治集團內部爭鬥加劇,藩王叛亂兩度出現,明王朝陷入空前嚴重的危機之中。所幸的是,世宗即位後,大力清除弊政,明王朝才又回到正常發展的軌道。

  明朝第十三位皇帝是神宗朱翊鈞。他即位年僅十歲,國事由內閣首輔張居正主持。為了扭轉明朝衰敗之勢,張居正推行了一係列改革措施,取得了顯著的效果,全國出現了複興的景象。但神宗親政後,寵用宦官和鄭貴妃,深居宮中,長期不理政事,改革措施逐漸被破壞,明王朝政治更為黑暗。為了滿足窮奢極欲生活的需要,神宗還派出大批礦監稅使,肆意搜刮民脂民膏,使廣大民眾陷入極端貧困的境地。明朝覆滅,即始於神宗。

  神宗病亡後,繼承皇位的是他的長子朱常洛,即明光宗。他致命的弱點是沉湎酒色,恣情縱欲。即位僅一個月就撒手西去,成為明朝在位最短的皇帝。光宗雖死,但圍繞他的死因,朝臣之間展開的爭鬥卻仍在繼續。

  明朝第十五位皇帝是熹宗朱由校。他是繼武宗之後又一個極昏庸腐朽的皇帝。他恣意玩樂,不愛過問朝政。宦官魏忠賢乘機竊取朝廷大權,明朝曆史上為害最大的宦官專權出現了。東林黨人受到迫害和屠殺,農民起義已成燎原之勢,關外的後金(清)軍占領沈陽、遼陽,進逼山海關,明朝已瀕於滅亡。在風雨飄搖中,熹宗一病身亡,年僅二十三歲。

  回天無力的

  明思宗

  思宗朱由檢是明朝末代皇帝。他是明光宗第五子,天啟二年(1622)封為信王。七年(1627),明熹宗死,無嗣,遂繼承皇位,年號崇禎。是時政治腐敗,剝削殘酷,農民極端貧困,爆發了全國農民大起義。思宗即位後,很想有一番作為,以挽救明朝滅亡的命運。他清除閹黨,誅殺魏忠賢,日視朝政不怠。但明朝已極端腐朽,統治集團的修補和改良已無濟於事。加之思宗剛愎自用,多疑善猜,朝臣多所得罪,宦官又獲啟用,朝政繼續腐敗下去。還增加賦稅,加重對民眾的剝奪,促使農民起義更加如火如荼地發展,其勢不可阻擋。崇禎十七年(1644),李自成起義軍攻克北京,思宗自縊於煤山(即今北京景山),明朝滅亡。明王朝北京政權覆滅是大勢發展所必然,顯然是思宗所無力延緩的。

(作者林延清)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