閑說中國人:話說上海人
(2005-12-08 18:37:52)
下一個
作者:沈善增
除了那些為城市居民所共有的特點外,還有一些特點則可能是南方人的共性。例如生性快活隨和,喜歡耍小聰明或來點小小的惡作劇;崇尚智慧謀略,相信柔能克剛;交友不以豪爽見長,而以善解人意為勝;遇事少衝動,多權衡;輕莽撞,重堅韌;曲裏求直,淡中見奇;講究心靈的自由,憚於石乞石乞的琢磨;對新鮮事物趨之若鶩,對傳統卻缺乏衛道的熱忱……南、北兩派在學術、文藝等方麵的差異,錢鍾書先生在《論中國詩與中國畫》中自有詳盡的闡述。無獨有偶,丹納在《藝術哲學》中也談到歐洲一些國家北、南方人民的性格差異,他認為氣候等地理條件在其中起了很大的作用。中國則有學者認為,長江流域以北與以南的人群存在著人種的差別。不管是什麽原因造成的,這種差別由來已久。例如,同樣在戰國紛亂、諸侯爭雄、麵臨亡國危險的情況下,北方的燕國公子想到的辦法是派荊軻去刺殺秦王嬴政,易水訣別,慷慨悲歌,一何壯哉!而南方的越王勾踐卻是忍辱負重,臥薪嚐膽,他給吳王夫差送去的不是刺客,而是美女。即便同樣是行刺,吳人要離斷臂刺慶忌,與荊軻也有很大的不同。而“二桃殺三士”這樣的悲劇,則又隻能發生在多出英雄好漢的齊魯之邦。一勇一智,難分軒輊,但行為方式差別背後的心理方式差別卻是十分明顯的。因此,“精明”、“心活”、“氣短”、“好占小便宜”、“吃不起苦”乃至“促狹”等特點,怕是不能由上海人一家給承包了。
說到“精明”,我不由想起近年來頗為流行的對上海人的一句評語:“精明而不高明”,我認為對這句話應作具體分析。
記憶中,我最早看到這句話乃出自港台商人之口。為這句話作注的,是抱怨跟上海人生意難做。生意難做,自有多種原因,有體製方麵的原因,行政幹涉太多,審批手續繁多、婆婆多、主意雜……這種毛病,在全國各地的大中小城市都不同程度地存在,所以需要開辟經濟特區做這方麵的改革試驗。上海因為是工商業中心,牽一發而動全身,故而在體製改革方麵加倍謹慎,顯得行動遲緩,這裏更主要的是政策上的原因,與上海人的文化心理關係不大。而另一方麵,外商抱怨生意難做也並非隻是件壞事。對外商(包括港台商人)來說,最高興的當然是能讓他們的產品長驅直入,占領市場;能以最少的投入,獲得最高的利潤。對我方來說,不讓別人賺錢,自然是不明智的,但如何在交易中使自己也能多多獲益,並且使本民族工業得到瑞雪的滋養而非嚴霜的摧殘,至少不致落入對方設下的圈套,不被不法商人詐騙去錢財,這也是做生意的題中之義。因此,衡量上海人在生意談判中是否“精明而不高明”,不應以某些外商(哪怕是表示跟我國非常友好的)的意見為標尺,而應以這些項目產生的實際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為標準。從效果看,上海在引進資金、專利與項目等方麵在全國仍處於領先地位。上海人自然不應該驕傲,因為有幾十年與外國人打交道、做生意的經驗可做資本。然而,老戴著一頂“精明而不高明”的帽子,弄得上海人心裏很委屈,也不好。雖說鞭打快牛,響鼓要用重槌敲,用意在於激勵,就是提出這種意見的境外商人,難說都隻從一己立場出發,不含有希望上海百尺竿頭更進一步的好意。(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