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阿破鑼畫蛇添足何其多,照相機和膠卷還有照片

(2013-12-08 05:27:16) 下一個

阿破鑼畫蛇添足何其多,照相機和膠卷還有照片

首先,我跟大家說一點邏輯,要證明一個東西是正確的,必須每一步都是正確的,反過來,要證明一個東西是錯誤就不需要證明那個東西的每一步都有錯兒,隻要證明那個東西有一步有錯兒就足夠了。

西方人說信處女生子的,至少美國主流是信的,所以他們有真理,有真理就有精神力量也精神支柱,有真理就有恃無恐,所以,美國人辦事往往是一根筋,越多越好,因此,美國人畫蛇添足起來也是一樣,那就是越多越好,美國人為阿破鑼畫了很多很多的足。

中國文明講究中庸之道,毛主席說的“有理,有利,有節”對於今天的中國人來說差不多就是家喻戶曉了。

可是呢,西方人就不是這樣的了,比如說阿破鑼項目。

先說有理,有真理就是有理,美國人已經有理了,所以,不必廢話。

次說有利,阿破鑼顯然有利,不然美國人也不會搞阿破鑼,對吧?

再說有節,阿破鑼項目就不管有節不有節的問題了,結果呢,那就造成了阿破鑼畫蛇添足何其多的現象。

阿破鑼畫蛇添足最明顯的應該說是阿破鑼離開月亮的發射的視頻,都要離開了,還要實況轉播,唉。

阿破鑼畫蛇添足最多的應該說是阿破鑼拍的照片了,總共好幾千,除以阿破鑼在月亮上的總共時間,阿破鑼宇航員在月亮上那是不到一分鍾就拍一張照片,唉。

請大家注意,那年代還沒有數碼相機,阿破鑼宇航員用的是普通地球上的用膠卷的照相機,當然了,阿破鑼用的照相機是高級的瑞典造照相機,可是呢,阿破鑼用的膠卷就是普通的地球上用的柯達膠卷啦。

大家還記得柯達膠卷嗎?

老美NASA的阿破鑼項目用瑞典造照相機和柯達造膠卷就是添了兩個大足。

為什麽我說老美NASA的阿破鑼項目用瑞典造照相機和柯達造膠卷就是添了兩個大足呢?

我先請大家看看昨天我在我的《拋磚引玉帖:關於載人登月》已經提到了一個我以前說過的我相信阿破鑼是假的的一個理由:

6,一個神七就涉及幾百上千個公司。幾乎沒有幾家美國公司號稱為登月幹過事兒................ 當年美國人號稱“登月”那麽多次,幾乎跟每年例行的度假一樣年年登月。可是我現在還沒見過幾個公司號稱他們對“登月”作過什麽貢獻。而跟那幾個航天飛機有關的公司們則經常作廣告說他們對航天飛機作過什麽貢獻。現在號稱跟“登月”有關的美國公司隻有TWR一家了。

大家想一想是不是多用一個公司就等於是添了一個足?

當然了,如果是真的就無所謂,但是,如果是假的就不同了,知道的人越多就等於是畫蛇添足添的足越多。

老美NASA不研發阿破鑼專用照相機表麵上看來不是畫蛇添足,因為是沒添足,其實是添足了,因為添了製造阿破鑼用照相機的瑞典公司的足到了阿破鑼的這個蛇上,結果呢,阿破鑼用照相機的信息就不得不公開了,當然還有阿破鑼用柯達膠卷也是同理。

由於阿破鑼用了瑞典造的照相機和柯達膠卷,阿破鑼就添了瑞典造的照相機和柯達膠卷這兩個大足,關於阿破鑼用照相機和柯達膠卷的信息我附在後麵。

繼續說阿破鑼宇航員拍了很多很多照片,總共好幾千,牛吧?就算是平均一分鍾拍一張那也是很牛了!

而且因為阿破鑼宇航員不是專業攝影師,還要在月亮上做很多別的活動,比如說開月亮車兜風,嘿嘿,兜風,還有各種各樣的科學煙酒實驗,等等等等,還有麵子工程,比如說打高爾夫球,等等等等。

如果除去阿破鑼宇航員在月亮上幹的別的事情的時間,阿破鑼宇航員在月亮上拍照片的速度還要遠遠大於平均一分鍾拍一張哪!

這裏我必須請忘了用膠卷拍照片回憶一下用膠卷拍照片是個什麽概念,隻用過數碼相機而沒用過膠卷拍照片的網友也可以學習學習,用膠卷拍照片是要換膠卷的!



阿破鑼宇航員的照相機是掛在胸前,大家看看阿破鑼宇航員的大手套,照相機就是瑞典造Hasselblad 500 EL/70,而且沒有經過改造就上月亮了,有Hasselblad 500 EL/70的網友可以試試帶上手套操作一下換膠卷,嘿嘿。

關鍵還不止阿破鑼宇航員拍了很多很多照片,總共好幾千,這很牛,關鍵是這些隻是公開發表過的阿破鑼宇航員拍的照片,就好幾千了,更牛了吧?

所以,阿破鑼宇航員拍的不能發表的廢照片還不知道有多少呢,嘿嘿!

請大家不要忘了啊,Hasselblad 500 EL/70是需要換膠卷的,所以,阿破鑼帶到月亮上的膠卷有多少,還有膠卷的重量,唉!

如果大家再想想,阿破鑼宇航員的照相機是掛在胸前的,他們拍照時完全憑感覺,因為他們看不見他們拍的是什麽,他們還不是專業攝影師,他們不僅僅是平均一分鍾拍一張照片,而是平均一分鍾拍一張發表質量的照片!

當然了,阿破鑼等月最多是三個人在月亮上拍照片,所以,應該說是平均三分鍾拍一張發表質量的照片!

不是專業攝影師,照相機掛在胸前完全憑感覺拍,還要換膠卷,而且是帶著手套換膠卷,還要在月亮上做很多別的活動,比如說開月亮車兜風,嘿嘿,兜風,還有各種各樣的科學煙酒實驗,等等等等,還有麵子工程,比如說打高爾夫球,等等等等,在這種條件下,阿破鑼宇航員還平均三分鍾拍一張發表質量的照片,還是在月亮上,精神壓力就更不用說了,牛吧?

地球上的專業攝影師都去死吧,哈哈哈哈
 

附:美國人“登月”的阿婆鑼項目用的照相機和膠卷(圖)

這是我從網上抄來的。我瞎翻譯一下。大家湊合看吧。

美國人“登月”的阿婆鑼項目用的照相機

關於美國人“登月”的阿婆鑼項目用的照相機

Hasselblad were the manufacturer of the camera that took all of the photos on the Apollo missions. Jan Lundberg was the Manager Of Space Projects at Hasselblad from 1966 to 1975 and responsible for the production and building of the Hasselblad 500 EL/70 cameras that were used on the Apollo Missions. He says 'Originally NASA made all the alterations themselves, then they presented what they had done to us and asked if we could do the same, to which we replied yes we can, and we can do it better. We proceeded to make the alterations that were accepted by NASA.' Protective plates were added to the case and film magazine.

美國人“登月”的阿婆鑼項目的全部(all)照片(photo)都是用Hasselblad生產的Hasselblad 500 EL/70 型照相機拍攝的。1966到1975年,Jan Lundberg 是Hasselblad的空間項目經理,負責生產阿婆鑼用的Hasselblad 500 EL/70 型照相機。他說開設時NASA做了一些改動,後來他們給我們看了他們的改動問我們是否可以做,我們回答說我們可以做得更好。NASA接受了我們的產品。機身和膠卷合加了保護板。

關於美國人“登月”的阿婆鑼項目用的膠卷

H. J. P. Arnold is an astronomer and keen photographer, an expert on space and astrophotography and was the assistant to the Managing Director at Kodak during the Apollo years. He has authored many space photography books. He comments that the film that was supplied by Kodak for the missions was essentially the same as used here on Earth. it was ektachrome 64 ASA or ISO as it is called today. He has commented that you would expect to see some small dots on the films where a high velocity nuclear particle had hit the film, however no evidence of this whatsoever has come forward. The only thing that would protect the film from this damage would be a thick layer of lead around the camera casing, which according to Hasselblad was not used. Let's also remember that the films were changed whilst outside on the Moon's surface and not in a controlled environment.

H. J. P. Arnold 是一名天文學家和攝影愛好者,是空間攝影方麵的專家。在阿婆鑼項目的時候,他是柯達的Managing Director的助理。他還寫過一些空間攝影的書。他說阿婆鑼項目用的膠卷基本上(essentially)就是地球上用的膠卷,當年叫ektachrome 64 ASA現在叫ISO 。他還說由於高速粒子打擊膠卷,預料可以期看到在膠卷留下一些小斑點,但是沒有看到任何有過斑點的痕跡。唯一保護膠卷的是保護照相機的一層鉛板,據Hasselblad(生產阿婆鑼項目的照相機的廠家)說當時沒有使用保護鉛板。請大家都記住換膠卷是在月亮表麵而不是在有控製環境的條件下進行的。

阿婆鑼宇航員在“月亮”帶照相機的照片

照相機就是直接掛在胸前

An important factor to take into consideration is the great variations in temperature that the film would have had to endure whilst on the lunar surface. The temperature during the Apollo missions were recorded as being between -180F in the shade to an incredible +200F in full Sunshine. How could the film emulsion have withstood such temperature differences? The astronauts can be seen to move between the shadows of the rocks and then into full sunlight in some shots. Surely the film would have perished under such conditions?

一個重要的因素是膠卷必須承受的月亮表麵的巨大溫差。在阿婆鑼項目的時候,月亮表麵的溫度記錄是陰處-180度華氏(-118度攝氏)到陽處+200度華氏(+93度攝氏)。底片怎麽可能在這種溫差下保持正常呢?阿婆鑼項目的宇航員也從石頭的陰影處到陽處。膠卷在那種情況下肯定是要完蛋滴。



 

[ 打印 ]
閱讀 ()評論 (4)
評論
z2g9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味苦' 的評論 : 你碰過Hasselblad500EL/70的相機(你有2台)所以能怪你。建議你戴上厚手套操作一下,你忘了月亮上不能用手直接操作。
另外(很重要),即便是相機是經過改裝的。1.即便是用了電動馬達,即便是1分鍾拍幾十張根本不是問題,但是也不等於是發表質量的照片,你偷換概念空想的沒有說服力
needtime 回複 悄悄話 咱也曾經把自己的小知當成了普遍知識,搞了不少笑話。

原來世上真有很多特別的技術,不是我們公眾使用的技巧啊!
味苦 回複 悄悄話 你沒碰過Hasselblad500EL/70的相機(我有2台)所以不能怪你。這種相機的優點就是不用換膠卷,膠卷在相機的後背,後背可以任意裝卸(隻要1-2秒)
另外(很重要),相機是經過改裝的。1.用了電動馬達,1分鍾拍幾十張根本不是問題 2.減小了畫幅=減小了膠卷重量/體積 3.膠卷盒用鉛板保護。所以你的論點都不成立,sorry。
如果你有興趣可以去ebay買本brochure看看。看完後改寫這篇文章。可能比你空想的更有說服力
終南居士 回複 悄悄話 看來地球人被愚弄了40年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