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開學季, 想讓孩子繼續注冊中文學校, 兩個小子(開學五年級和七年級)異口同聲拒絕, 並說了兩個理由:太多的中文作業和學中文沒有用。 我知道他們其實是覺得中文太難學。我點明之後, 他們沒有否認。我說身為加拿大出生的中國人(Canada-born Chinese,CBC), 不懂中文是個讓人奇怪的事情 。 他們說他們是中國人生的加拿大人(Chinese-born Canadian, 也叫 CBC),不想學中文。 我說不是你想不想, 是你長大後需要不要 (It is not because you want to learn Chinese or not; it is because you need to understand Chinese when you grow up). 關於長大之後為什麽需要中文, 我們又是一通討論和爭執, 結果他們堅持了自己的立場:no more Chinese school.
孩子逐漸長大, 言行越來越加拿大化。 幾年前, 我開始問自己:這是我期待的下一代的樣子麽? 當初獨自來到這個國家的時候, 從來沒有想到下一代會是黃皮白心的香蕉人。 我們是在自己的價值觀成型之後來到這裏, 已經不可能脫胎換骨徹底改造自己的靈魂。我們的改變隻能是增刪修改。 出生成長在這裏的下一代, 他們的價值觀和為人處世方式必然也必須西化。 我們眼中的他們是既熟悉又陌生的。 他們成長過程中與我們的衝突給我們挑戰必然更大。 不知道你們有沒有問過自己:這是我們想象和期待的下一代的樣子麽?
今夏帶著孩子們回到老家, 發現他們待人接物跟家鄉的孩子大不同:不接受叔叔們示好的肢體接觸;不理解親戚鄰裏之間各種稱呼等等。 我隻得跟長輩們說這就是香蕉人。 爺爺奶奶隻是溺愛, 沒有什麽反應; 孩子的親叔叔企圖給他們“洗腦”, 灌輸了不少中國人的家族觀念, 孩子們聽得似懂非懂, 我估計叔叔是沙灘作畫了。
網絡給孩子們提供了了解中國的另一個途徑, 可惜這裏的網絡向孩子們推送的關於中國的多是負麵的東西。 孩子們在學校的social study課程中涉及中國, 會到網絡中尋找更多的關於中國的信息。從他們跟我談到的話題和問到的問題中, 我意識到他們眼中的中國是被異化了的中國。 今夏在國內時我花了數百大洋買了英文版的精裝《西遊記》, 《三國演義》和《水滸傳》,以及一本中國人寫的《Understanding China》給孩子們閱讀。 學校和社會對孩子的影響比家庭更深更長遠, 我想並需要呈現給孩子一個正麵的和多角度的中國。
然而我們的下一代終究跟我們大不一樣, 這是我們期待的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