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文鳴

自己的經曆和自己的紀實性作品,也有社會評論。
個人資料
潘文鳴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往日的人和事(3)親曆一個假“高級人才”的誕生(上)

(2013-12-21 13:40:51) 下一個

 

親曆一個假“高級人才”的誕生

 

1

    小吳其實並不小,五十年代初期生,算來也差不多快四十歲了。我調進學院學院學報編輯部之前,由於該成人高校是80年代初期才組建的新學校,編輯部尚未成立,所以編學報都是由一些教師業餘搞,小吳的任務是跑印刷廠,搞發行,發稿費等,承擔的是編務工作。我調進該院以後,編輯部才正式成立。我到任以後,編輯部又調進一個中年女同誌專職搞編務,這時小吳才開始看稿子,類似一個助理編輯的角色。

小吳濃眉大眼,一頭烏黑的濃發,高高的個子,站在那裏不講話,堪稱一表人才。但是他一開口,你馬上可以聽出,他的口頭表達不行,說起話來,沒有一點吸引人的地方。倘若再看他寫的文章,不僅字跡潦草如螞蟻爬過一般,而且文理也欠通順,更談不上文采。

不過,小吳雖然嘴巴不會講,寫東西不行,但腦筋很是夠用。比如他50年代生人,正是讀書的年齡,發生了文化大革命,他的中學課程幾乎沒有學。他本來在一個劇團搞雜務,會拉手風琴。粉碎四人幫後,他抓住時機,讀了職工業餘大學,弄到一個中文大專文憑。不久又通過在教育廳的親屬關係,調進成人高校。到高校以後,又邊工作邊讀中文係的專升本,又弄到一個中文本科文憑。至於係裏所開的那些課程,到底學得如何,除了他自己,誰也不知道。反正他考試及格,文憑拿到手了。總之,他不失時機地邊工作,邊讀書,工資照樣領,由於是本單位職工,學費還可以免繳,就這樣,沒有幾年就拿到大學本科文憑。從他這些行動來看,小吳應該說是一個有追求,有上進心,有遠見的年輕人。此外,他的精明之處還在於,他深知在中國社會,要混出個樣子來,要成為人上人,光有文憑不行,沒有黨票也百搭。所以,經過一番努力,他入了黨。

這次,我院有二十幾個中級職稱名額,小吳開始聽了也沒什麽動靜。估計他對自己申報中級職稱還缺乏信心。後來不知是自己有所醒悟,還是受什麽人啟發,認識到這是一個良機,不能錯過,便展開了一係列公關活動。

首先是找評委。他騎上車子,跑了幾個評委的家,究竟是如何公關,送沒送禮,別人也不清楚。隻是徐館長見了我說,你們那個小吳,為了申報職稱,跑到我家,講了半天,我才弄明白他的意思,就是想讓我在評職稱時,支持他,投他的讚成票。其實,他的條件夠,也沒必要到處跑……說明他表達能差,但行動能力並不差。

其次是填申報表,我們部門的同誌告訴我,小吳在表格中年齡比過去大了好幾歲,工齡近二十年。在科研成果那一欄,把學報上發的一二百字的通訊和簡訊之類也列進去,作為“科研成果”。這些豆腐塊補白文章也能算是科研成果?可笑!他把在水泥廠搞宣傳,在劇團搞資料,都算成是編輯業務。調到高校以後,本來是在編輯部搞雜務,也寫成是“獨立編輯學報”……這不是胡編嗎?他剛入黨,還沒轉正,就這樣亂整,膽子大的。我聽了這些議論,嘴上沒說什麽,心想,這個社會弄虛作假的事不是處處都有嗎?我們隻要自己別亂來就行了。

作為小吳的頂頭上司,我深知他是不適合當學術期刊的編輯的。他雖然在職工業餘大學讀了中文大專班,又在我院中文係弄到一個本科文憑,但他對古今中外的文學藝術卻並不熟悉,更談不上什麽領悟。這從他寫的文章,或者是平日的談吐中,是不難看出來的。

另外,最使我困惑不解的是,他從來不看報,也不看什麽書,除非是院黨委布置要大家學習報上登的某篇文章,找來以後他才和大家一起讀讀。還有,編輯部用公款訂的《中國社會科學》、《新華文摘》、《百科知識》等,也從未見他翻過,甚至連目錄都不看看。至於和全國各高校交換的幾十種學報,在他眼裏可以用視而不見來形容。所以,有時我弄不明白,小吳為什麽執意要選擇學術期刊編輯這個路來走呢?莫非他真的對這個工作有興趣?

不錯,編輯這個職業一般不坐班,看稿和編稿可以在家裏完成。作為編輯,隻要在選稿、編稿、校對、印刷幾個環節能夠把好關,保證刊物按時出版,質量方麵過得去,就算幹好了本職工作。也許小吳看重的是編輯工作這種特有的自由?

因此,小吳每天都是十點多以後才來辦公室,比大家晚個把小時。究竟為什麽來這樣晚?他既不對頂頭上司講,也不對大家講。不過,有人還是議論過,說小吳幾乎每天早晨先去股市看看,把股市行情弄清楚以後,才到學校上班。就是說,他在炒股。我想,這大概隻有在中國才有的獨特現象。在死水一潭的國家企事業單位裏,真正敬業好好幹的又有幾個?誰不是捧著鐵飯碗在混?在這種單位裏,多勞不一定多得;濫竽充數,工資,獎金照樣拿,一分也不會少。所以,小吳深諳這種體製的特點,他非常會鑽這種體製的空子。

小吳進了辦公室,見大家在埋頭工作,也就默默地坐在自己的辦公桌前,爬在桌子上埋頭看稿子。他的任務是:初審來稿,對每篇看過的稿子寫個初審意見。

這些初審意見寫得如何呢?先讓我們隨便找一篇他寫的審稿意見來看看:

   《長則用之揚之,短則避之實之》一文是作者根據自己開辦的中學語言教師培訓班的心得體會。該文根據成人的特點,采用了揭示規律性,注重師範性,加強思維性,突出實踐性四個方麵進行了闡述,文中所列舉的例子全部都是中學語言課本中的內容,這樣學用結合,並與中學教師的實際相聯係,這是有現實意義的。作為成人高校的學報,對於這類理論與實際相結合並與中學教改相關的稿子是應該處於中心位置的,但由於該文作者的另一篇文章已在89年第3期發表,建議此稿在學報外稿不太擠的情況下韻(酌)情考慮發表。

 

看了這樣的審稿意見,誰能抓住要領?誰能做出或取或舍的判斷?凡認真負責的編輯麵對小吳這種審稿意見,大概都要重新去審閱原稿。至於小吳寫的審稿意見中存在的種種問題,包括語法修辭方麵的問題,在這裏就不再去談。

別看小吳沒什麽學術功底,但自信心卻相當強。他麵對大量學術論文來稿,覺得自己都可以做出分析判斷,似乎專業性再強也難不倒他。有時我真不知道他的這種自信是從何而來。漸漸他不滿足於對來稿進行初審,他提出要試著對來稿進行編輯加工。這自然是一種好學上進的態度。

我說,你就選兩篇編一編吧。他將編好的稿子拿給我,我仔細看了看,覺得實在是成問題。他把原稿中一些該刪改的地方,往往是沒動;而不該刪改的地方,卻動了不少。另外,他改動的地方,往往是還不如原文的表達好。麵對這種狀況,我簡直不知說什麽好——我能說:“小吳,編輯這碗飯,看來你不太適合吃。”這種真話我能講嗎?不能。我隻能講:“多讀,多寫,多練,多下工夫,慢慢就掌握了。”

實際上,小吳本應該去走仕途。他雖然嘴巴不太會講,但他的性格很適合現存體製的要求。如他平日不多言,不多語,說話謹慎,既不左,又不右,循規蹈矩,黨叫他幹啥,他就幹啥。

學潮期間,他既不談論學潮,也不參加遊行,好像對六四大屠殺也無動於衷。他關心的就是老婆、孩子、住房、獎金、股票、職稱等等與自己有切身利害的具體事物。

有次,院黨委宣傳部長看中了他,想調他去宣傳部工作。我向薑院長請示,薑院長也了解小吳的情況,但他卻說,看小吳自己的意見:他想去,咱們就放;他不想去,我們也不好勉強。是嗬,主管院長心裏很清楚:國家事業單位,又不是私人企業,那麽認真幹什麽。結果小吳不願意去宣傳部,認為自己更適合搞業務,他不願意調宣傳部,就留下來了。

現在,小吳填好表,要部門負責人簽字。我很清楚他的業務能力達不到編輯的水平。但是,我卻不能秉筆直書講真話。因為在我們這種社會裏,有時不弄虛作假,你是生存不下去的。有時不講假話、空話、套話也是不行的。所以,對他的申報材料,我也沒心思認真細看,隻在“部門負責人意見”一欄寫上這樣四條:

1、               能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在動亂期間立場堅定,旗幟鮮明(這一條的內容是必不可少的);

2、               工作積極努力,能完成任務;

3、               業務上有進取精神,刻苦自學,堅持不懈;

4、               能夠擠時間搞科研,每年均有學術論文發表。

院職改辦根據基層上報的意見,自然不會再調查核實,無非是走個過場,簽上“同意本人和部門意見”後,交黨委最後寫上“同意申報中級職稱”之類的詞語,並蓋上院黨委的章,便報了上去。這年,恰巧我被邀請參加這批審報編輯職稱的評審工作。教委工作班子審查了二十多份申報材料以後,把評委們召集在一起,由工作班子的負責人向評委們作了審查報告。報告說,在二十多份申報材料裏,編齡不夠,或學曆不夠,或已調離編輯崗位者,共有四人,其餘均符合申報條件。然後一一介紹申報人的姓名、年齡、學曆、工作單位等,要求大家發表意見,沒意見就投票。就這樣,小吳順利通過幾道關口,獲得了“編輯”職稱。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