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文鳴

自己的經曆和自己的紀實性作品,也有社會評論。
個人資料
潘文鳴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江偉的人生路(6)

(2025-07-06 15:08:17) 下一個

江偉的人生路(6)

 

11、妻子眼中的江偉

    我曾經問過曉麗,你和江偉相處近20年,你對江偉是如何看的?

     曉麗告訴我,江偉首先是一個好丈夫。她說,在她和江偉結婚以後,江偉和所有在生意場混的年輕人一樣,喜歡抽煙喝酒,有時喝得醉醺醺回到家裏,吐得滿地都是。曉麗像所有的妻子一樣,對丈夫的這種習慣非常不滿,意見很大。在曉麗的不斷勸說下,特別是生了雯雯以後,為了讓老婆孩子有個健康的環境,江偉聽從妻子的勸告,下決心慢慢戒掉了抽煙的不良嗜好,酒也很少喝。這是使妻子曉麗感到最高興最滿意的!

      其次,曉麗提到江偉對父母有孝心。江偉的母親性格比較直爽,有時講話不太考慮別人的感受,特別對自己的子女,但江偉有時候聽到母親講些氣話,很刺耳,他也不對母親發脾氣,頂多沉默不講話。

     另外,結婚以後,江偉發現曉麗做飯做菜的手藝好,江偉的母親不擅長炒菜做飯,而且北方老百姓的飯菜做得簡單粗放,所以過年過節的時候,江偉就提出做一桌南方風味的飯菜,請父母過來吃。平日江偉父母家有客,也是由曉麗去主廚。

      現在,江偉的父親在大紅門上班,每到他休假,江偉夫妻一般總是讓父母和自己一起聚餐,讓江偉的父母吃得好些,日子過得輕鬆些。

      曉麗說,江偉不僅對他的父母有孝心,對曉麗遠在四川宜賓的父母和她的兩個哥哥也很好。她說,在過年過節的時候,或者是她的父母親過生日,曉麗提出給父母寄幾個錢,表達自己對父母的思念和感恩。每逢這種時候,哪怕生意不好,他們的存款不多,江偉也毫不猶豫地說,應該應該。而且曉麗說寄1000,江偉總是說多寄點,寄1500吧。曉麗還提到這樣幾件事。

      有一次,曉麗的二哥要辦養豬場,急需7000塊錢,就從四川宜賓打電話來。當時江偉和曉麗的存款隻有8000多,江偉毫不猶豫地給曉麗二哥把7000塊錢寄去,解決了曉麗二哥的燃眉之急。

       還有一次,曉麗的大哥買房,提出向曉麗夫妻借3萬元。當時曉麗和江偉並沒有這麽多存款,江偉就設法借了一些,湊足3萬,給曉麗的大哥寄去。

      曉麗的大哥和二哥對江偉這個妹夫非常感激,他們知道江偉和曉麗是小本生意,賺錢不容易,但在關鍵時刻,這個妹夫是靠得住的。另外,農村和城市相比,許多樸實的農村人更看重做人的道德底線,他們輕易不會占別人的便宜。所以,曉麗兩個哥哥借的款,都在一兩年之內如數歸還。

       去年,曉麗接到從四川打來的電話,說她大哥在福州打工,遇到車禍,受傷很嚴重,正在住院治療。曉麗聽了很著急,決定要親自去福州看看。江偉說,你是一個女的,這麽遠的路,人生地不熟,再者照顧你大哥也不方便,還是我去吧。於是,江偉放下手中的生意,隨身帶上2萬元,乘飛機到福州,親自到醫院看望曉麗的大哥,把2萬元交給曉麗大嫂,並幫助曉麗大嫂照顧她受傷的丈夫5天……

       既然江偉對自己的親戚都這樣仁義,那麽對自己身邊的親人,就更加不難想象了。這次回京探親,我95歲的母親腳崴了,右腳腫的像麵包,他聽到以後,親自上樓給我母親洗腳上藥。我看到江偉連續幾天上樓來給我母親洗腳上藥,感到有些慚愧,就說,這本來是我們做兒女的事情。他說,大舅,您年紀大了,我要年輕些,再說,我小時候姥姥一直照顧我,還給我洗過澡……我應該報恩。

      對他們的獨生女雯雯,江偉更是一個好父親。自從江偉辦企業生產美容儀器配件後,由於工作時間可以自己安排,他就幾乎每天早晚都開車去接送女兒雯雯上學,讓女兒享受高官的待遇。

       回想江偉過去的挫折和失敗,以及他在眾多親戚長輩麵前抬不起頭來的日子,看看現在江偉一家三口過的生活,雖說他們沒有大富大貴,也算不上取得多麽驚人的成績,但他們夫妻終於過上比較體麵和有尊嚴的富裕生活。特別是江偉和曉麗夫妻之間,真是患難夫妻恩愛有加,令人羨慕!

12、兩點感想

回北京探親,江偉夫妻向我講述了他們戀愛和婚姻,講述了他們夫妻充滿心酸和坎坷的創業之路,我覺深受感到,於是便有以上記述。此外,對江偉的人生路,我還有一些感想。

      首先,江偉夫妻的創業經曆,讓我想到這樣一句話:“自古雄才多磨難,從來紈絝少偉男”。就是說,曆史上一些出類拔萃的人物,往往出身貧寒,曆經坎坷,最後成就一番事業;而一些官宦子弟,由於家庭環境優越,不思進取,往往很難成為優秀人才。江偉雖說算不上“雄才”,也稱不上“偉男”,但他從幼年起,飽經磨難,曆經坎坷,卻沒有灰心喪氣和一蹶不振,而是在失敗中奮起不斷探索,尋找求生存和求發展的出路,在這個過程中,他結識了四川女孩,兩個人在困苦中結為夫妻,從此兩個年輕人同甘共苦,在社會底層苦苦掙紮和摸爬滾打,最後兩個人終於找到一條擺脫貧困的出路。他們夫妻的創業故事,對所有出生在社會底層尋找出路的年輕人,還是有一定激勵和借鑒意義的。

       其次我想,假如江偉考進大學,前景又是如何?80年代,社會上流傳這樣一個順口溜:“一年土,二年洋,三年不認爹和娘。”說得是一些農村青年考進大學,幾年後,會發生這樣令人吃驚和失望的變化。當然,這個順口溜有些誇張和調侃的意味,即使真有這種大學生,也應該是個別現象。不過,到90年代,又有一些專家學者對我們的教育現狀提出質疑,指出我們的學校教育培養出來相當一批精致的利己主義者。這種情況,在社會各個領域都不難看到。因此我想,江偉如果在人格形成最重要的階段,失去他天性中的善良,失去傳統社會中最優秀的家庭倫理觀念,那麽,他會不會仍然是像現在這樣:對父母有孝心;對妻子和女兒有愛心,對嶽父嶽母像對自己的父母一樣敬重,對妻子的兩個哥哥視同親兄弟,而且知道對親人講究感恩和報恩?……

       當然,我這是有感而非,並非杞人憂天。

 

                                                                                                 2015/7/17 一稿

                                                                                                 2025/7/6 改定

 

 

 

[ 打印 ]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