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真事: 反右運動中中科院沒有劃一個右派

(2013-11-06 12:45:15) 下一個

鳳凰衛視10月30日《騰飛中國》,以下為文字實錄:

何亮亮:1951年6月,薛攀皋從大學生物學係畢業,被分配到中國科學院工作。能進入統籌並且領導全國科研的機構,而且還是從事管理,這讓他出乎意料。幾十年後,薛攀皋回憶當初,他說作為一個初出大學校門的青年,我進中國科學院時,如同劉姥姥進入大觀園不知所措。此時中科院才建院兩年,因為沒有管理經驗而不知所措,不隻是薛攀皋的個人困境,而是整個中科院管理層的寫照。

早年中科院在科研管理機構的設計上是頻繁變動,直到1956年才形成相對穩定的體係。眾所周知,第一任院長是郭沫若,他不是自然科學家,科學院卻主要是研究自然科學。嚴格來說郭沫若是外行,領導作用也有限,實際的領導者其實是副院長們。當時由於缺乏科研管理幹部,隻得抽調一批優秀的科學家來從事科研管理,例如竺可楨、吳有訓等等,然而真正的決策權屬於中共中科院黨組。

1952年底,張稼夫到中科院擔任黨組書記副院長,他吸取蘇聯經驗,一方麵,由行政領導負責行政,另一方麵,另設學術秘書處,由學部負責領導學術,也就是讓內行領導內行。可是事情兩年後,中科院領導層的思想已經轉變為“外行能夠領導內行”,“黨必須絕對領導科學”。其中雖然也有短暫的反對聲,但在“反右”運動中受到了批判,之後學部便形同虛設了。

所幸的是從1956年到1967年主管科學院的“外行”是張勁夫。據老人敘述,科學院有影響的領導第一個要數張勁夫,11年裏,他的管理有口皆碑,他不怕別人看不起自己,反而更能組織科學家發揮作用,而且在特殊年代裏,張勁夫還勇於保護科學家,在反右運動中,他向毛澤東建言科學家國寶,要求特殊政策,這種逆流進言的勇氣連毛澤東都頗為吃驚。反右中,中科院因此隻有幾個人做檢查,沒有劃出一個右派,但是當文革的厲風刮起、其勢洶湧,再也無可阻擋。

截至1968年底,中科院北京的171名高級科學人員中,就有131位被列為打倒對象,當第二任院長方毅於1977年來主持中科院工作的時候,正是撥亂反正的時期,學部得以重建。第三任的院長盧嘉錫是化學家,赴任到會的第一句講話就是我們這些人是壽命與過渡之際,就是從行政領導為主,向學術領導為主過渡。

[ 打印 ]
閱讀 ()評論 (7)
評論
貓姨 回複 悄悄話 所以知識分子被發配農村開荒種地養豬挖泥,被貼大字報遊街上台批鬥抄家,



大斧 2013-11-06 毛澤東之所以發起“文化大革命”的目的

毛澤東希望通過文化大革命的形式,徹底改造知識分子身上和社會主義格格不融的的落後的思想,徹底讓知識分子融入無產階級中,徹底掃清社會主義發展道路上的障礙。
飛飛88 回複 悄悄話 鳳凰為視早被土共收買了,共匪無處不在陰魂不散
鬱金香花園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楊子' 的評論 : 你 認識何善毓?我也認識。
楊子 回複 悄悄話 鳳凰網在薄的問題上跟著溫27億起舞造假,就算了。在右派問題問題上也造假,就特混蛋了。

我認識就有兩個右派:
何善堉, 數學所最早的研究主任,被劃為右派;
鄭哲敏, 力學所,內控右派;



無名小綠草 回複 悄悄話 右派很多呀,俺老爹就是。
毛澤東適合打仗,不適合做別的。
czhz 回複 悄悄話 一派胡言。當年的科學院可是包括了後來分出去的社科院的各個文科研究所。郭沫若是科學院院長兼曆史一所所長。文科研究所裏被劃為右派的可謂不計其數,比如考古所的陳夢家,文研所的俞平伯就更不用說了。理科放麵的研究所有化學所所長曾招輪(北大兼職),力學所有著名大右派錢偉長(清華兼職),而在科學院的右派批判會上,批錢偉長最狠的就是錢學森,發言稿被作為樣板上了人民日報。
大斧 回複 悄悄話 毛澤東之所以發起“文化大革命”的目的

更進一步地教導整個社會,認同社會主義的價值觀,並建立與之相互適應的機構。

從1950年代起,他就開始這樣做了。在社會主義的價值觀當中,比較突出的有四種:平等、共產、樸素和鬥爭。毛澤東很重視鬥爭,因為他認為唯有通過鬥爭,才能得到真正有價值的東西。而且他還認為,社會主義不是穩定的社會形態,而是很不穩定的社會形態,所以必須經常加以強化,否則就會退化。

毛澤東是個平等主義者,主張一切平等,如機會均等。他心目中理想的社會,所有社會成員的麵貌,受教育的程度和生活標準都應該是基本一樣的。不管在外貌上、教育水平和生活水平,都應該完全一樣。這也是他喜歡共產社會的原因之一。他認為,如果能正確地激發和領導人民群眾,他們就能創造出任何業績和奇跡。他對個人主義極其反感,把個人主義等同於自私自利。

毛澤東很反感舊中國的知識階層和讀書人,討厭他們的迂腐和輕視一般老百姓。相反的,他讚美農民的淳樸。他認為,農民之所以有力量是因為他們沒有受到汙染。他想通過低薪製和超低的待遇,讓那些農民出身的士兵進城後依然保持樸素的優良傳統,不被腐敗所侵蝕。

到了20世紀60年代中期,他又開始擔憂起中國年輕人的道德,因為他們不曾經受過戰爭的洗禮。他還告訴多位來訪的外國客人,他特別擔心很多老革命的子女變得自私和嬌生慣養。由於以上的原因,毛澤東偏愛沒有階級的社會製度。

在工業方麵,他希望工人能夠參與工廠的管理和經營,並在製定生產目標和引進新的生產技術方麵,有很重要的發言權。

在農業方麵,他希望所有的農業活動都能采取集體經營的方式。

在公共衛生方麵,他希望派出很多受過專業醫療訓練的醫生前往農村地區服務,同時希望一些受過次級培訓的醫療保健工作者,也就是“赤腳醫生”長期在農村地區進行服務。

在教育方麵,尤其是高等教育方麵,他希望入學考試不要太過嚴苛,課程設製要注重實用。

在文學與藝術方麵,他希望用通俗易懂的文字和表達方式宣傳社會主義的價值觀,縮小城市與農村地區的文化與物質差距,並且消除腦力勞動者與體力勞動者之間的差別。

毛澤東認為,社會主義的建設,工農大眾的力量已經發揮出來了,社會主義建設所遇到的阻力來自知識分子的思想落後,他要用文化大革命的方式解決。他認為,在社會主義社會裏,知識分子的主要工作是為人民服務,也就是為工農大眾服務。“知識分子,就大多數來說,可以為舊中國服務,也可以為新中國服務,可以為資產階級服務,也可以為無產階級服務。”既然可以一樣的為新舊社會服務,就是可以團結的力量。知識分子要“和工人農民交朋友,這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現在也有一些人到工廠農村去,結果是有的有收獲,有的就沒有收獲。這中間有一個立場問題或者態度問題,也就是世界觀問題。”

毛澤東希望通過文化大革命的形式,徹底改造知識分子身上和社會主義格格不融的的落後的思想,徹底讓知識分子融入無產階級中,徹底掃清社會主義發展道路上的障礙。號召知識青年到農村廣大天地去接受貧下中農的再教育,這一目的也合了發動文革的目的。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