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事: 反右運動中中科院沒有劃一個右派
文章來源: 舊金山翁2013-11-06 12:45:15

鳳凰衛視10月30日《騰飛中國》,以下為文字實錄:

何亮亮:1951年6月,薛攀皋從大學生物學係畢業,被分配到中國科學院工作。能進入統籌並且領導全國科研的機構,而且還是從事管理,這讓他出乎意料。幾十年後,薛攀皋回憶當初,他說作為一個初出大學校門的青年,我進中國科學院時,如同劉姥姥進入大觀園不知所措。此時中科院才建院兩年,因為沒有管理經驗而不知所措,不隻是薛攀皋的個人困境,而是整個中科院管理層的寫照。

早年中科院在科研管理機構的設計上是頻繁變動,直到1956年才形成相對穩定的體係。眾所周知,第一任院長是郭沫若,他不是自然科學家,科學院卻主要是研究自然科學。嚴格來說郭沫若是外行,領導作用也有限,實際的領導者其實是副院長們。當時由於缺乏科研管理幹部,隻得抽調一批優秀的科學家來從事科研管理,例如竺可楨、吳有訓等等,然而真正的決策權屬於中共中科院黨組。

1952年底,張稼夫到中科院擔任黨組書記副院長,他吸取蘇聯經驗,一方麵,由行政領導負責行政,另一方麵,另設學術秘書處,由學部負責領導學術,也就是讓內行領導內行。可是事情兩年後,中科院領導層的思想已經轉變為“外行能夠領導內行”,“黨必須絕對領導科學”。其中雖然也有短暫的反對聲,但在“反右”運動中受到了批判,之後學部便形同虛設了。

所幸的是從1956年到1967年主管科學院的“外行”是張勁夫。據老人敘述,科學院有影響的領導第一個要數張勁夫,11年裏,他的管理有口皆碑,他不怕別人看不起自己,反而更能組織科學家發揮作用,而且在特殊年代裏,張勁夫還勇於保護科學家,在反右運動中,他向毛澤東建言科學家國寶,要求特殊政策,這種逆流進言的勇氣連毛澤東都頗為吃驚。反右中,中科院因此隻有幾個人做檢查,沒有劃出一個右派,但是當文革的厲風刮起、其勢洶湧,再也無可阻擋。

截至1968年底,中科院北京的171名高級科學人員中,就有131位被列為打倒對象,當第二任院長方毅於1977年來主持中科院工作的時候,正是撥亂反正的時期,學部得以重建。第三任的院長盧嘉錫是化學家,赴任到會的第一句講話就是我們這些人是壽命與過渡之際,就是從行政領導為主,向學術領導為主過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