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記憶之旅(1): 文華南京

(2017-05-29 13:29:19) 下一個

如果說照片是一種看得見的記憶,攝影便是創造這記憶的旅程。倘若這旅程劃過的,又正好是自己的故土,是許多已經開始模糊了的記憶誕生的地方,那麽這一路上所擷得的影像,就成了關於記憶的記憶,一定會浸透了拍攝者特別的感情。
 
前兩天偶然讀到了一篇紹介家鄉南京的文字,不經意觸碰了一下這種感情。於是就有了動力,去把2014年回鄉隨拍的照片,找了些相關的來,歸在記憶之旅的題目下,編成俺的第一個美篇,就算是給這份碌碌中難得的情懷,尋個寄托吧。
記憶之旅(1): 文華南京 - 理未泯 - 理未泯的博客
 
那篇文字(鏈接見篇末),說的是南京玄武湖南側,市政府大院西牆外僅容兩車對開的雞鳴寺路。這條路開在北極閣山的東坡上,頗有些彎陡。網上找到的老照片,很能顯出此路初開時的起伏情狀(上圖)。當然,數十載後,待到我等少年時,那路麵早已鋪上了瀝青,平整寬闊了許多。然而北高南低的大格局並未消失,於是在這段路上常做的遊戲,就是騎著自行車,從路的北端,不捏刹車一氣衝將下去。間或還雙手撒開車把,風馳著到路底,一邊臉上漾出自得的微笑,一邊心兒緊張得砰砰狂跳。
下圖:同一條雞鳴寺路。左上方的建築,據說清代是武廟,民國時成了中央政府考試院的一部分,現在則是市政府之所在了
 
記憶之旅(1): 文華南京 - 理未泯 - 理未泯的博客

雞鳴寺路從北到南長不足五百米,但是串起的曆史記憶卻跨越了近兩千年,其中的一些還頗為淒清。它北端的起點是一截朱元璋留下的爛尾城牆,長期被當作六朝宮城"台城"遺址的標誌。而台城,則正是那位"多少樓台煙雨中"的,"南朝四百八十寺"的主要建造者,南梁老皇帝蕭衍,因兵亂而"餓死"的地場。後代以台城為題吟詩作賦扼腕嗟歎者不在少數,成就了一些相當膾炙人口的作品。比如唐人韋莊的這首,雖然已被引的相當泛濫了,但是為著它所厚載著的那腔悠遠空蒙的記憶,且容俺再貼它一回罷:

江雨霏霏江草齊

朝如夢鳥空啼

無情最是台城柳
 
依舊煙籠十裏堤

自台城以下,占據了這條路大部分長度的雞鳴寺(下圖),整體規模不小,但它最出名的文物,卻是院子裏的那口滿浸著千古悲情的胭脂古井 -- 南朝最後一個皇帝陳後主的江山,在薄命紅顏的麗人脂色裏易主的證物。

記憶之旅(1): 文華南京 - 理未泯 - 理未泯的博客
 
雞鳴寺再往下,直到路的南頭,現在是中科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世界上規模最大的這類研究機構。濃蔭蔽日的大院,民國時期有十來年是赫赫有名的中央研究院的所在地。如篇末所附那文章提到的,從前在這院裏踱步的,有不少是篳路藍縷,開創出中國諸多人文、自然學科的著名學者。他們中的有些名字,比如傅斯年,趙元任,陳寅恪,等,還鮮活在世人的記憶裏;而另外一些,比如當代中國考古學科的創立者李濟先生,恐怕就知者寥寥了。。。(下圖所示乃院門之一)

記憶之旅(1): 文華南京 - 理未泯 - 理未泯的博客

記憶之旅(1): 文華南京 - 理未泯 - 理未泯的博客

近年來曆史學、社會學等諸多學科裏的學術熱點"記憶研究",十分強調記憶的作用,不僅在於對抗遺忘,同時也是為了更好地理解現在。從曆史深處蜿蜒而來的雞鳴寺路,綴滿了南京從六朝古都,到民國首都,再到現代城市的變遷痕跡。倘佯在這小路上,哪怕是信手一拍而得的"看得見的記憶",都能夠帶來些對我們這個時代的生動理解。
上圖:披掛著明代城磚的六朝“台城”,在夕照裏默默注視著建造中的南京第一高樓。麵目不清的今天的影子,與絲縷明晰的昨天的記憶,一齊續寫著我們這個時代留給明天的故事。
下圖: 在摩登的高樓的映襯下,近年來陸續大規模擴張出來的雞鳴寺的"當代古建",與緊鄰的中科院屬下的南京古生物博物館交錯雜陳著;館裏廟裏,關於世界與生命的記憶、敘述和解釋,版本迥異。。。

記憶之旅(1): 文華南京 - 理未泯 - 理未泯的博客

說起關於南京的記憶,那《槳聲燈影裏的秦淮河》,怕是不能漏卻的一章。小時候每次打開這篇據說是五四時期代表作的散文,總是因了嫌她長而不能卒讀;這麽些年頭過去後,才意識到僅隻耐心讀完了的那些文字所刻出的畫麵,外加這有聲有色讓人過目不忘的題目,早就成了心裏恒久的記憶。就著這份記憶,選了個與那文章裏一樣的夏日,也是在暮色裏往訪。到了夫子廟的碼頭上,跟著擁擠而汗濕的人群坐上機動的遊船,馬達轟鳴中當然不會再有那輕颺在民國的空氣裏的“汩——汩”的槳聲;滋潤著朱自清俞平伯們的那份“清雋“與”情韻”,自然也無蹤可循。留下的,隻有幾張關於燈影,屬於我們這個時代的紅綠相間的炫麗燈影,的記憶:

記憶之旅(1): 文華南京 - 理未泯 - 理未泯的博客

記憶之旅(1): 文華南京 - 理未泯 - 理未泯的博客

記憶之旅(1): 文華南京 - 理未泯 - 理未泯的博客

記憶之旅(1): 文華南京 - 理未泯 - 理未泯的博客

秦淮河的槳聲雖然早已沉寂,但生活“在此”(This Moment &
Place)的人們,卻已經開始回首,要去從記憶裏,尋覓能夠交融於當代生活的傳統。夜遊秦淮的同一個回鄉旅程中,承老友相邀,參加了南京博物院主辦的《在此 -- 中國生活藝術展》的閉幕雅集,從而又多留下了一份關於文華南京的記憶。

記憶之旅(1): 文華南京 - 理未泯 - 理未泯的博客

關於傳統生活的九種標誌性內容的記憶,在老友親撰的前言裏陳列得十分清楚。閉幕雅集,就是給大家提供一個機緣,把自己代入到靜止的展廳中,充分體會享受記憶與現實交融之美。這裏貼幾張,包括俺家領導的親身體驗圖例,且示個意罷。
記憶之旅(1): 文華南京 - 理未泯 - 理未泯的博客
(南京博物院老茶館)
記憶之旅(1): 文華南京 - 理未泯 - 理未泯的博客
茶/花
記憶之旅(1): 文華南京 - 理未泯 - 理未泯的博客
展品乃“曲水流觴”之模型。
曲水流觴據說是王羲之在蘭亭雅集上的創意 -- 一班友人圍坐溪側,酒觴順流而下,停在誰跟前,誰就一飲而盡。當然比這創意要有名的多,則是王羲之那天在微醺之餘書就的《蘭亭序》了。
記憶之旅(1): 文華南京 - 理未泯 - 理未泯的博客
曲水流觴體驗圖

記憶之旅(1): 文華南京 - 理未泯 - 理未泯的博客

 

畫室

記憶之旅(1): 文華南京 - 理未泯 - 理未泯的博客

書齋

記憶之旅(1): 文華南京 - 理未泯 - 理未泯的博客

在現代社會的任何一個城市中, 能夠最直接、最全麵地“看見“曆史的地方,一定是那兒的博物館。南京今日的文化,離不開她做過前朝首都的淵源。因此,便有了南京博物院著名的民國館 -- 用貨真價實的民國遺物,來重現今天對於一個時代的記憶。

記憶之旅(1): 文華南京 - 理未泯 - 理未泯的博客

記憶之旅(1): 文華南京 - 理未泯 - 理未泯的博客

記憶之旅(1): 文華南京 - 理未泯 - 理未泯的博客

記憶之旅(1): 文華南京 - 理未泯 - 理未泯的博客

記憶之旅(1): 文華南京 - 理未泯 - 理未泯的博客

-------------------------------------------
 
南京博物院隔壁,就是中山門城樓。樓頂磚色斑駁的明代城垛,框起了逶迤東去,指向下一截記憶之旅的簇新大道。。。

記憶之旅(1): 文華南京 - 理未泯 - 理未泯的博客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化十化十 回複 悄悄話 親切!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