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爾特保衛薩拉熱窩》於七七年上映。從那時算起,俺在人生的盤山道上轉了三十六年,才終於修來了這趟與薩拉熱窩三十六小時的“擦肩而過”。一天半的時間,在薩城這麽個花紋繁複,色彩絢爛的文化地毯上倘佯,實在是一眨眼的功夫。進城時模仿電影吆喝著“薩拉熱窩公民們”的聲音猶在耳際,收拾行裝趕往下一站的時刻便已來到跟前。。。
既然同這傳奇城市的緣分始自那部電影,咱們就幹脆照著其中的情節跟薩拉熱窩告別吧。
1. 踏著片末馮迪特裏希上校的足跡,我們開上了聳立山巔的白堡(Bijela Tabija, Or, White Castle),把薩拉熱窩穀地的風光盡收眼底:(點擊、再點擊後可見巨大原圖)
3. 地位如此重要的堡壘,規製自然不會小,麵向入城道路的那麵,更是修了一排密集的炮位。(點擊看大圖)
5. 。。。當然也為留影提供了絕好的布景
8. 我們是沿著下麵照片中那條蜿蜒的公路開進來的。這裏市區人口不足三萬, 在俺天朝也就是個大鎮子的水平,但卻是當地的省會所在。
不過曆史上的Travnik更牛 -- 土耳其奧斯曼帝國把波斯尼亞收為行省之後,它漸趨輝煌,直到某年月日,當時的首府薩城被一把大火夷平,於是咱這踹城脫穎而出,一口氣做了小二百年的波斯尼亞首都。
如此顯赫的曆史,自然賦予了這條位居波斯尼亞正中央的小山溝豐厚的文化底蘊。所以1961年的諾貝爾文學獎,發給了出生於此的伊沃·安德裏奇(Ivo Andri?),就並不讓人吃驚了。這位老大的名作之一,就是部叫《特拉夫尼克風雲》(Chronicles of Travnik)的曆史小說,講的正是圍繞著拿破侖派在這裏的駐波斯尼亞總領事所發生的種種故事。
小城出的另一名人,是1998年法國世界杯賽上帶領克羅地亞對拿下第三名的教練。
9. 因為還要趕路,俺們到這兒後就徑直奔製高點上的中世紀城堡而去。
10. 城堡相當地巍峨宏大,可以十分形象地讓人充分體會到“重鎮”二字的份量
11. 夏日驕陽陪伴下,攀登的路雖不輕鬆。。。
12. 不過很快樂 :-)
13. 到得極頂,但見鎮旗獵獵,隻覺涼風習習。。。
14. 更有風光無限
15. 不過風光再好,如果沒有這對俺尾隨了一路的白男綠女的回眸一笑,也就不夠完美吧?
16. 即使有了這回眸一笑,倘若錯過了下麵這幅波斯尼亞版的花兒與少年係列,也必定會有很多遺憾的吧? :-)
17. 獵美之後上前套了近乎,請教了當地山川大勢,要到了電郵。回來後將照片送去,被他們很開心地拿去做了臉書的背景。這對佳人明年春上大婚,已經邀我前往。見識穆斯林婚禮,聽起來很誘人哪。小夥伴們,你們說,俺該不該去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