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回國遊記上海篇:排隊

(2025-10-25 13:43:43) 下一個

  今年回國探親,我玩了個大的。選日期的時候,不像往年那樣小心翼翼地避開幾個全國長假。那幾個長假——尤其清明、五一、十一,把最適合旅遊的春秋兩季都占了。這次我們愛誰誰,結果變成:什麽時候人多,就什麽時候去;哪裏最擠,就往哪裏鑽。

  我們十月三號(周五)從北美出發,到達上海是四號(周六),正逢長假疊加周末。因為飛往下一個城市的航班時間不合適,就幹脆中轉一晚再走,順便見見退休後海歸上海的老友。

  到旅館時,已是傍晚。我們放下行李,就往南京路走,去外灘看夜景。雖然已經進入十月份,上海氣溫依舊高達九十華氏度。南京路上,張袂成陰,揮汗成雨,比肩繼踵,哪有不景氣的影子。

  在通往外灘的幾個十字路口,遇到昔日“霓虹燈下好八連”,如今變成“肉身柵欄”名場麵。他們根據信號燈變化隊形,或開或關,幫助群眾過馬路——關的那麵,黑壓壓;開的那麵,烏泱泱。擠在人群中,我忽然意識到,也許此刻我正出現在熱搜上某張“人山人海”照片裏,有點興奮。 

  第二天早餐剛過,那位海歸朋友上門取他托我們帶的Costco維生素。上海雖然有Costco,但並不賣這類保健品。沃爾瑪雖然有,但僅憑身份證購買,持外國護照的,不夠資格。他隻好在往上選擇海外代購。這樣吃了幾年,直到今年的315打假晚會,才得知所謂“海外代購”,很多也都是假冒偽劣——即使包裝一模一樣,連清關單、快遞單都有。他笑說:“真貨越來越難找,隻能托你們。”

  我們送他到地鐵站後,就拐進了旁邊的人民公園。公園外表平平,一進大門,卻讓人嚇一跳——遇到名場麵了,相親角。其實,“角”這個字早就不夠用了。小小的角落,怎能容得下巨大的需求,起碼,應該是“長廊”,或者更準確的說法——“市場”。

 

  道路兩旁,整齊擺放著一排排A4紙,顏色、大小、格式幾乎一致。前半段寫的是“自我介紹”:職業、戶口、學曆、外貌,有的甚至詳細到父母的職稱、退休金、房產;後半段則寫對理想對象的要求。廣告紙絕大多數並無人看守,不像幾年前在北京看到的每張廣告後麵都坐著一位焦慮的父母,這種自助方式感覺更放鬆、隨意。

  我們探頭探腦,悄聲議論,一位中年婦女走過來打招呼,“你家男孩女孩?對哪張感興趣?”原來她是一位“經紀人”,周圍這一小片都是父母們托她管的,一個月一百元。她說,單看紙上介紹,兩張鄰居紙就能配得上,但他們數據庫裏有兩、三萬會員,也舉辦線下活動,成功率還是不高。我聽了反而有點欣慰,——或許,這說明,單憑物質條件來期待等價交換,很難有真正的匹配。

  走出公園,街對麵是國際飯店,門樓下長龍蜿蜒。這一大早,總不會是等著辦理住宿的吧?我們湊過去一問,原來是為了蝴蝶酥。我想起來,臨來之前,確實有位朋友告訴我,沒吃過國際飯店的蝴蝶酥,就不算去過上海。我沒有時間排隊——當然主要是不想排隊——想起來有另一位上海朋友告訴我,沒吃過老大房的鮮肉月餅,才不算去過上海。最終,我吃到了蝴蝶酥,也吃到了鮮肉月餅,隻是都不是名牌。到底算不算去過上海,誰說了算呢?

  南京路上買鮮肉月餅的隊。看上去很多是上海本地的老先生老太太。

  從國際飯店往東走,路過新世界時不到十點,商城還沒有開門,但門口已經人頭攢動,幾個年輕人緊貼著大門玻璃刷手機,看樣子各個營養過剩,不像是急著進去領雞蛋的。轉到側門,也是同樣擁擠。這兩年都說國內經濟不景氣,餐廳倒閉,街上冷清,實體店無人。不知道這種排隊等開門的現象屬於反常還是恢複正常。

   十點一到,準時開門,大家蜂擁而入,有人甚至跑起來了。我跟著上了電梯,忍不住問我身後的女士,這是要幹嘛?“去三號倉庫吃飯!”大上海就是會玩,吃飯不去食堂去倉庫。等我讓過急匆匆的食客們來到門口,餐廳外早已大排長隊,連過道的椅子都坐滿了。電梯上的那位告訴我,她剛拿號,前麵隻有兩桌,要等一個小時。她是從抖音上刷到這家店的,趁長假,特意帶兩個孩子從青浦趕來。

  原來我們無意中碰到了網紅店,怪不得樓下等待的人群中有蘿莉打扮的年輕人。看門口的菜單,價錢合理;根據外觀裝修,菜品應該也是擺盤精致、色彩豐富、易於“出片”的。網紅經濟下,菜品好不好吃,景點值不值,不太重要了,重要的是——能打卡、能發圈、能換來幾個讚。我們為照片買單,為點讚買單。

  臨離開上海前,我們又看到了一次排隊,這次是一家金店。

  想到這一天看到的排隊現象,過馬路的、吃網紅餐的、找對象的、買金子的,我覺得很有意思,有人跟潮流,有人要婚姻,有人追求財富。大家都要心裏的一點安全感。

 

[ 打印 ]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