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說燒賣原名不叫燒賣,而叫燒麥。老的叫法更能讓人顧名思義,麥也,即用小麥麵皮包餡的食物;燒賣的皮子用的是死麵,怎樣使死麵皮變熟呢?如果隻用蒸製的方法,那麽麵皮口感上就會覺得有一些硬,所以廚師就用一部分開水先把麵粉燙熟,然後再用另外一部分冷水和麵,麵團和的稍偏硬,這樣麵包上餡以後容易成型,特別是最後蒸製的時候不會變形。通過這樣一個過程,“麥”最後被“燒”熟了。我比較喜歡“燒麥”這種叫法,短短的兩個字包含了燒賣的全部製作過程。
很小的時候喜歡燒賣更勝於包子。最大的原因是燒賣的麵皮薄如紙,入口的全是餡料,吃完以後特別有滿足感。撇開典故上所記載的燒賣的來由,我一直在揣測第一個做燒賣的大廚一定是和我有一樣的心思,所以才會開發出這麽好吃的點心。在揚州土生土長的我,尤其對揚州的鬆子燒賣情有獨鍾。軟糯的糯米混合著充滿肉香的切碎的肉丁,一口下去慢慢咀嚼,鬆子的香味一下子充滿口腔,讓你欲罷不能。
製作過程:
餡料的製作
1 圓糯米淘洗幹淨,放在水中浸泡至少4個小時. (你也可以選擇長糯米,總覺得圓糯米更加糯一些,所以選擇圓糯米)。
2 四-五個小時後,倒出泡糯米的水,把糯米放入墊有紗布的蒸籠中中火蒸半個小時。(特別喜歡糯米蒸熟後一粒一粒的感覺。所以沒有用電飯鍋煮。)
3 炒鍋中放入色拉油,再加入少許豬油,先炒香生薑末,然後依次加入切碎的香菇、筍丁,香腸丁翻炒,接著倒入香菇水和醬油燒開,最後加入蒸熟的糯米飯翻炒使每一粒糯米都吸足味道。熄火後,拌入事先用色拉油炒熟的鬆子。這樣,餡料就做成了。
麵皮的製作
1 麵粉中慢慢地加入燒沸的開水,一邊加,一邊用筷子攪拌至麵粉成雪花狀(一般三杯麵粉+3/4杯的滾水),然後再逐次的加入冷水(大約1/4杯+兩大匙)把麵團揉勻且軟硬適度,半燙麵團就做成了,放入抹油的保鮮袋中醒半個小時。
2 麵團醒好後,切下一塊,先搓成長條再下成大小相同的劑子。
3 擀製麵皮的過程中,一定要用生粉(如土豆澱粉,玉米澱粉,紅薯澱粉等)作為手粉,這樣不僅避免了用麵粉有可能增加厚度,同時還可以增強麵皮的透明度。
4 最後就是擀麵杖的選擇,專業的廚師都會選用中間大,兩頭小的擀麵杖,這樣容易擀成中間厚,四周薄且起荷葉邊的效果。如果沒有這種擀麵杖,也可以使用我們一般擀餃子皮的擀麵杖。
5 包製時,用手拍去多餘的生粉,然後一手拿麵皮攤在掌心,另一隻手將餡料放在皮子的中間,然後拿麵皮的手開始邊捏邊轉將麵皮齊腰捏攏,講究的還可以在最後用勺子將麵皮口的糯米壓平。這樣鬆子燒賣就做好了。
6. 蒸製時,等到蒸籠裏的水沸騰後,上籠蒸6分鍾就可以了。因為餡料都是熟的。隻要把麵皮蒸熟了就可以了。
加上幾張最近做的燒賣的照片,不同之處是餡料隻用了豬肉丁、鬆子和糯米,更加接近家鄉的味道。剛剛包好的時候:
蒸好的以後的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