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補交作業,關於“高住低練”

(2025-02-04 12:43:34) 下一個

因為聖誕期間去了科州,偶爾提到“高住低練”,被b姐 提問 了。於是寫了一半,未完成,藏在壇子裏某處,一忙居然找不到了。重新寫點吧。

我沒寫完,其實是因為我也不大明白,我是高山小白,沒有爬過很高的山。中學時爬過Kinabalu,然後就是歐美的山。美國超過4000米(約13000尺)的有100座左右,55座都在科羅拉多州。美國本土最高是加州惠特利14505尺(4421米)。但對我來說,對海拔的興趣不在登山,而是越野跑。四千多就夠了,涵蓋美國本土和歐洲的最高峰。所以,“高住低練”是合適的。海拔再往上,就要“低住高練”了。

翻看地圖,加州的雪山山脈(Sierra Nevada) 沒有多少高山住宿,還是科州多。我不想住帳篷,上有小下有老的。不想掛在冰崖上睡覺。哈哈。沿著70號公路,就有不少10000尺以上的。很多滑雪勝地。剛好讓家人體驗一下皚皚白雪的生活。不過我滑雪不行,不敢黑道(坡縣沒雪)。我有我的目的:跑山。高海拔跑,亂石跑,雪山跑。但跑步的海拔在7000-9000尺,比住的地方低。每天開車下山,開練。

高住低練,Living High and Training Low, 簡稱“HiLo”,是一個傳統的訓練方法。有很多目的:

1. 我要跑越野,比如勃朗峰,派克峰,太浩湖,大熊湖。這裏海拔高,大約在7000尺以上,平時的訓練,和到了這個高度,完全是兩碼事。你跑不快了,各種生理反應。冷熱交替,瞬間狂風驟雨的。拉肚子,失溫。

2. 要跑大下坡馬拉鬆,比如Revel係列。起點可以高達10000尺海拔。這個高度,你覺得很快了,應該是7分配的感覺,一看手表,卻是9分配。

3. 精英長跑運動員,比如訓練馬拉鬆,他們不需要住到10000尺以上,就住在丹佛西北的Boulder,新墨西哥的阿伯客氣,或者猶他的鹽湖城附近。白天訓練往低一點的海拔比如5000尺去長跑。

4. 精英自行車運動員,和馬拉鬆訓練類似。還有其他各種其他需要耐力的運動,根據你的訓練項目不同,訓練的側重點,目的,計劃也就不同。

這裏尤其要分清,都是高海拔訓練,海拔的高度不同是完全不一樣的訓練方法。你是在5000-7000尺,還是10000-14000尺,還是15000尺以上,比如攀珠峰,麥金利峰。

除了“高住低練” HiLo,還有“低住高練”LoHi,還有 HiHiLo,LoHiLo等不同策略。其實我們平時偶爾去爬個山,訓練一下,算是低住高練,不過是被動的。我好幾年前就期盼著找個“機會”HiLo一下,可平時不可能有那麽長的時間給你去“高住”一些天,除非是聖誕新年這樣的長假,直到這個聖誕才成行。

高住低練的運動生理學原理,今天沒時間說了。可以從血液成分、骨骼肌、心髒功能,呼吸係統各個方麵切入。比如對最大攝氧量的提高,有平地難以達到的效果。現在AI或者GPT很方便,有興趣的可以去搜一下。

我的這次科州之行,換了四五個住處,采用了低、高、高、低的順序,因為是全家,帶了藥物,也準備隨時下撤。跑過的地形,有雪山,峽穀,沙漠,森林,亂石的山峰(有些當時貼了照片)。一切順利,全程沒有人感冒,回來後一個月,身體良好,跑量穩定。最大攝氧量疑似增加了。絕對沒有降。

以前貼過海拔對跑步配速的影響。因為氧氣的含量隨海拔的變化。高原訓練的起源的興起,還是1968年的奧運會。那年,所有耐力型賽事都賽出了出人意料的PW。因為絕大多數各國運動員都沒有料到墨西哥城是在7350尺(2240米)的高原。去之前人們關心的隻是氣溫,時差和飲食。有趣的是,各種無氧運動,比如100米短跑,跳高,跳遠,反而取得了好成績。大概是海拔高了,空氣稀薄了,重力低了,阻力小了?而10000米,馬拉鬆,全跑得一塌糊塗。

先扯幾句,下次再說,搬磚了。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