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文章分類
正文

從民主黨政權外交的搖擺,看日本的戰略目標

(2013-08-02 05:22:40) 下一個

從民主黨政權外交的搖擺,看日本的戰略目標

  戰後日本外交路線在自主外交和對美追隨之間交替,雖然現象總是變化的,本質卻是不變的,即如何利用美國實現自己的國家利益。日本民主黨政權外交的左右搖擺,是日本戰後對美關係的慣用手段。民主黨後期政權圍繞釣魚島問題破壞中日關係,是為了加深與美國的軍事政治捆綁,借美國之力實現日本成為政治軍事大國的夢想。其後的自民黨安倍政權的外交政策,也是民主黨後期政權所采取的,對美追隨路線的延續和提升。在日美外交語言係統中,“修改憲法”和行使“集體自衛權”是同一個概念,意味著日美軍事捆綁的加深,意味著日美安保條約的適用範圍,從自衛隊僅在日本領土之內配合美軍自衛,提升為日本把軍隊派遣到海外,協助美軍作戰。
從鳩山政權2009年9月上台,
到野田政權2012年12月下台,日本民主黨政權經曆了大約3年3個月的時間。這段期間以鳩山政權於2010年6月下台為界,民主黨政權外交可以劃分為兩個階段,前一個階段的鳩山政權表現為“向東亞傾斜並尋求日美對等關係”,後一個階段的菅政權和野田政權表現為“積極反華並修複日美關係”
鳩山政權時期日本的輿論主要有兩種。一個是向東亞傾斜,
積極倡導“東亞共同體”。另一個是大幅度調整日美關係,將日美中三國定位為對等的“正三角形”關係。鳩山政權時期的日本,不僅大力鼓吹疏遠美國的對等關係,而且在衝繩的普天間美軍基地遷移問題上向美國發難,試圖在收回普天間基地的同時,拒絕提供自民黨政權時期允諾的替代土地。尋求與美國對等關係的鳩山政權,維持了不到一年。其後的菅政權,果斷的重新挑起了釣魚島糾紛,隨後的野田政權斷然“購買了”釣魚島。
鳩山政權真的認為可以一蹴而就,擺脫美國控製,
實現日美對等關係嗎?在衝繩普天間基地問題上,向美國發難的同時,大張旗鼓宣傳“東亞共同體”的動機又是什麽呢?日本是一個擅長戰術的國家。在兩條線上同時向美國發難,似乎是有意向美國傳遞信息。鳩山由紀夫的祖父鳩山一郎前首相,就堅持對美自主外交,他在1955年8月提議美軍撤出日本,同時要求修改舊安保條約,但遭到美國拒絕。隨後他與蘇聯改善關係,簽訂了《日蘇共同宣言》(1956年12月12日)。鳩山一郎政權對美國提出的撤軍等等要求,當然不可能得到美國的積極回應,但為其後的岸信介首相,安倍首相的外公,修改日美安保條約做好了鋪墊。鳩山一郎政權對美俄兩國使出的外交手腕,不僅可以試探美國的底線,也能替後任政權的對美外交做準備,便於後任政權較容易的,從美國獲得可以得到的最大利益。日本國內因為基地問題鬧的沸沸揚揚,作為對日本的安撫,2013年4月美國同意歸還位於衝繩的一小部分基地。對比一下鳩山由紀夫政權和安倍政權的行為方式,是不是與幾十年前他們的祖父輩很相似呢?民主黨鳩山政權對美國的要求,根本不可能被美方接受,提出對方不可能接受的要求,除非是喪失理智,否則就是在留後手。
日本外交短暫的向東亞搖擺,隻是手段而是不是目的,
戰後的日美關係史告訴我們,日本經常是強調對美自主外交的政權,與對美追隨的政權交替上台。然而對美關係是日本外交的軸心,卻是毫無疑問的。至於日本隱藏的戰略目標,隨著近期事態的發展,變得越來越明顯了。菅政權和野田政權,挑起釣魚島危機的根本目的,是為了加深與美國的政治軍事捆綁(為此目標,日本甚至不惜犧牲部分利益,包括受到政府近乎過度保護的農業,加入TPP談判),借美國的實力,實現日本成為政治軍事大國的夢想。為什麽在2011年9月和2013年3月,俄國的轟戰機兩度環繞日本巡邏?不會單純為俄日之間的領土問題,這恐怕是在警告日本當局,不要和美國綁在一輛戰車上。但是在冷戰時代,日本並沒有意願主動與美國加深軍事捆綁。冷戰時代,美國希望擁有工業基礎的日本,按照美國的期望加強自衛隊,希望自衛隊可以在海外協助美軍作戰。但日本以和平憲法作為搪塞的工具,玩弄文字遊戲,硬是把自衛權分解為:“個別自衛權”和“集體自衛權”,堅稱和平憲法不允許行使“集體自衛權”。因為擔心日本進入蘇聯的勢力範圍,美國為了不失去日本,不甘心的簽署了新《日美安保條約》。日本如願以償,新條約規定美國有保護日本的法律義務。因為和平憲法,日本沒有義務在海外協助美軍作戰。盡管當時的首相岸信介,就是一個修憲的積極擁護者,但是直到冷戰結束,日本也沒有修改和平憲法。從結果來看,日本在冷戰時代沒有修憲,符合國家利益,當時的日本一旦修憲,就意味著必須加強與美國的軍事捆綁,冷戰時代完全倒向美國是不明智的,盡可能保持中立,臥薪嚐膽,才是明哲保身的安身立命之道。然而冷戰剛剛結束,日本的政治軍事大國之夢再次複活。蘇聯剛解體,日本就開始國際公關活動,試圖成為聯合國安理會的常任理事國。也是自冷戰結束開始,日本開始向海外派遣自衛隊從事維和活動。日本政府即使將自己的大量在華商業利益置於危險之中,也要堅持“拒絕承認中日之間存在任何領土問題”,用日本人擅長的文字遊戲,封堵中日之間就此進行外交交涉的可能,其內心深處的動機不可能是為了一個小島,而且正是為了掩人耳目,日本人才不斷強調,是在釣魚島附近發現自然資源之後,中國才開始索要。換句話說就是,即使中國在釣魚島問題上退後一步,日本還會繼續前進一步,因為日本的目的不在於釣魚島,而在於惡化中日關係本身。通過惡化中日關係,大張旗鼓的編織形形色色的“中國包圍網”,向歐美列強挑明日本敵視中國的立場,表明自己願意死心塌地,做一個反華的馬前卒,掣肘中國的發展。通過挑起並不斷發酵釣魚島危機,製造日本安全環境惡化的假象,為加強與美國的軍事捆綁製造口實,以便順理成章的實現修憲和行使“集體自衛權”,強化日美軍事同盟。如果日本可以達成自己的目的,加深中美之間的互疑和對立,日本則可以狐假虎威,並坐收漁翁之利,在削弱壓製中國的同時,借美國之力圓日本成為政治軍事大國之夢。
日本自認從明治維新開始追隨學習英美,
因此國家走上了繁榮昌盛的道路,二戰之前則因為挑戰英美遭受了慘敗。因此戰後堅定的追隨英美,特別是超級大國美國,符合日本的國家利益,這是日本外交的基調,也是日本社會的主流思想。戰後日本外交的核心是對美關係,與其他國家的關係,都是圍繞著對美關係而言的。對於日本外交的左右搖擺,我們需要有清醒的認識,即使疏遠美國的政治家上台,我們也要明白日本外交的主軸,短期內是不可能改變的。有時候日本外交態度的變化,甚至一些日本國內的輿論聲音,很多是表演給美國看的。

 

  陳傼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