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文新貼*茶館·茶館
(2007-02-04 23:40:54)
下一個
上個周末,幾個老朋友相約去“人藝”看了重排的《茶館》。我們這幾個人的相識很“戲劇”,契機是在89年。其中幾位已十幾年未見,中心人物阿達相邀促成了這次重逢。此是題外話。
我可以說與北京人藝有著“不解之緣”:我生長的“餘園”及坐落在人藝首都劇場的馬路對麵;我上的第一個小學“人民路小學”即在首都劇場往南,相距不到百米;平生看的第一部話劇即是在首都劇場,看的是鄭榕主演的《丹心譜》,彼時(78年)恰逢文藝界著名的“第四屆文代會”——為文革後首次文藝界的複蘇標誌,因此在劇場裏見到了趙丹、白楊、張瑞芳三位久未露麵的“明星”(那時還沒有大腕一詞);由於“地緣”,上學後同學中即有人藝職工的子弟,直到現在,有位事業上的良師益友亦是人藝出身……
而對於《茶館》,我亦覺得自己算得上半個“專家”,不僅數次現場欣賞,每逢電視播出必看,還買了謝添導演的電影版《茶館》的VCD,幾乎所有的台詞都可以大段背誦。對於劇中所表現的清末至民末這一時代亦巧合地成為至今仍關注的最大課題。尤其是92年成為絕響的“老藝術家告別演出”,記得當時票價是20元,在當時的戲劇界可謂“天價”,但還是通過“關係”買到四張,與好友朱教授和老湯夫婦欣然入場,劇終後熱淚盈眶……
這次的最高票價則為680元!在十幾年前是不敢想象的——但願“物有所值”。我在開演前隻說了一句廢話:“別怪我提前把台詞都說出來啊——太熟了!”
盡管原本就沒有抱太大的希望來欣賞,可惜,人藝真的讓我們失望了。倒不是說梁冠華、濮存昕、楊立新們的表演功底如何不能與於是之、鄭榕、藍天野或其他任何一位老藝人相提並論,這根本就是不爭的事實,遺憾的是這一代年輕演員在整體戲劇理念上依然無法突破58年版的“老《茶館》”,這著實令人不解。按說,本不應該要求新一代演員們完全按照老的模式來超越老一代藝術家,但“畫虎不成反類犬”,正因為他們刻意模仿而不是創新,因此隻是在決定重排“老《茶館》”的那一刻,這種嚐試就必定失敗。
林兆華可以說是當代最為傑出的話劇導演之一,很遺憾我沒有機會欣賞他99年版的《茶館》(但願不是今天這部)。我希望他能夠像94年排《哈姆雷特》那樣對《茶館》進行一次脫胎換骨的革命,而不是刻意用這些所謂的新一代一流演員來抄襲“老《茶館》”。
當年,於是之的“王利發”是如何的光彩照人,舉手投足、眉來眼去之間充滿了智慧和才華。而“貧嘴大民”梁冠華卻在老王利發的陰影中畏首畏尾,完全沒有將茶館掌櫃的的八麵玲瓏、審時度勢、趨奉迎合和苦心經營的心態展示出來,有其在氣勢上沒有成為全劇的核心,仿佛是一個戲份兒最多的配角兒。戲後,阿達對此有一句精辟的論述:“於是之短短的一句‘你們就不怕我跑了嗎?’充滿了劇份兒,梁的則幹巴巴的……”不知道近年在熒屏走紅的梁冠華是否還停留在他初出茅廬的《紅白喜事》當中,無端地給王利發添了一個口語後綴“咧”,極為不倫不類。
“老《茶館》”的偉大更在於它的“配角兒”個個精彩!
一生從未走紅,至死都鬱鬱寡歡的任寶賢簡直就是中國話劇史上的一座高峰!他的“唐鐵嘴”可謂空前絕後(最為遺憾的是92年老藝術家告別演出唐鐵嘴是由張瞳替演)。吳剛應該說是盡了力的,但是這種盡力在“老《茶館》”的巨峰前顯得過於單薄和渺小,甚至讓觀眾考慮是否可以刪掉這一角色;英若誠老先生被我譽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曆史上最為開明的部長,而他的“劉麻子”則比他的文化部副部長更為流芳百世,而何冰同誌可能是出演馮氏喜劇過多的緣故,簡直無法融入角色,生生把一個豐滿生動的戲劇形象給滅了;黃宗洛的“鬆二爺”也可以稱作“演絕了”!雖這次由剛剛獲得梅花獎的馮遠征出演,但同梁一樣,囚於黃塑造的鬆二爺的作態和語氣,全無了神采;林連昆和的“董超薛霸配”同樣是“老《茶館》”多彩人物群像中濃重的一筆,而新人們“客串”的吳祥子宋恩子可謂水平不錯的業餘表演。至於宋丹丹的康順子,在此不願多說——宋的表演水平永遠停留在《我愛我家》。
新《茶館》在第三幕中謹慎地做了一些增改,其實我認為完全可以按照老舍的原著對《茶館》推倒重來!焦菊隱/夏淳先生的遺作“老《茶館》”,已經在人們心目中沉澱下來,它獲得的成就是無法逾越的。因此新一代藝術家們完全沒有必要因循守舊,既然明知無法比及,索性來排一個全新的《茶館》,哪怕嚐試的結果是失敗,也一定會得到觀眾們的理解和支持的。像目前這樣勉為其難地湊出當代“最優秀的話劇演員”來試圖挑戰“老《茶館》”,那“一定會死得很難看!”
作為中國戲劇史上的傑作,“老《茶館》”完全應該被列為“中國無形文化遺產”,盡管它也曾出洋演出,飽受好評,但它畢竟是屬於中國的。開句玩笑,它已經被收入了我的“老古玩店”。新一代的話劇導演和演員們,應該有勇氣承認差距,也應該有能力大膽創新,不應該總局限在前輩們的影子裏。特不在此表揚年輕一代的熱情,放下十幾幾十萬的收入去糊弄電視劇,能夠踏踏實實來劇場裏表演話劇——這是演員的本分,不值得表揚。當然,他們比那些一門心思撈錢而完全不顧戲德藝德的“星星”們高尚,自不待言。
向曹禺、焦菊隱、於是之、英若誠、任寶賢、黃宗洛、鄭榕等老一輩人藝人致敬!!!
2005/10/16
附:人藝版《茶館》大事記摘要
1956年12月2日 老舍來人藝朗讀新作三幕話劇《茶館》劇本
1958年3月29日 人藝首演焦菊隱導演的《茶館》,劇院院長曹禺盛讚“天下第一幕”
1979年2月 老舍80誕辰,人藝原班人馬重排《茶館》
1992年7月16日 北京人藝建院40周年,《茶館》公演第374場,於是之、鄭榕、藍天野等老藝術家告別演出,“老《茶館》”遂成絕響。
1999年10月12日 林兆華以全新演員陣容重排《茶館》首演
2004年5月27日 《茶館》公演第500場
2005年10月 為紀念焦菊隱誕辰100周年,05版重排《茶館》公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