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無到有、“撿洋落”起家的特種兵縱隊。炮彈打到自己陣地上,縱隊首長大叫“炮兵有特務”。炮隊入關,老百姓目瞪口呆:這是出關的“土八路”回來了嗎?鐵道縱隊:五大野戰軍中獨此一家。
特種兵縱隊
1948年12月,當東野百萬大軍揮師入關之際,一支支金戈鐵馬的雄壯炮隊,穿插行進在百萬大軍之中。華北沿途的老百姓從未見過這麽神氣的解放軍隊伍。那些用美國十輪大卡車拖著的美式150重型榴彈炮,炮筒子竟比路旁的電線杆子還粗,直看得他們目瞪口呆:“咱們這兒的解放軍隊伍,咋就沒見到過這麽粗,這麽多的大炮?”
沿途群眾自然還清晰地記得:三年前,這些“土八路”也是由這條道出的關。不過那會兒,他們除了步機槍之外,最多還有幾門扛在肩上的小迫擊炮。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緊隨其後出關的“國軍”,飛機、大炮、坦克裝備齊全,又是何等的氣派!當時東北的老百姓,即使是同情共產黨的,也不敢相信:就憑他們這點兒隊伍,能打過國民黨?
但共產黨就是神了!幾乎是赤手空拳出關的炮兵幹部們,入關時帶回的則是一支五大野戰軍中最強大的特種兵縱隊。東北野戰軍的炮兵部隊建設,走過了一條艱難的道路。這裏麵凝聚著以朱瑞為首的炮兵創始人的不少心血。
自1945年8月起,我軍開始陸續進入東北。當年10月,東總用第一批到手的日軍火炮,成立了一個炮兵旅。該旅下轄兩個團,一團為山炮團,共5個連,15門山炮;二團為野炮團,共3個連,17門野炮。雖然號稱1個旅,全部家當卻隻有32門小炮。除此之外,就是進入東北的各部隊所攜帶的少量迫擊炮了。雖然東野總部也曾要求下麵部隊努力收集火炮,但各部隊對於所收集到的火炮,既無暇修理整頓,也因炮兵專業幹部及兵源極度缺乏,而無力組建自己的炮兵部隊。當時也有個別部隊為了剿匪作戰的需要,利用俘虜的偽滿官兵成立過三兩個炮兵連。但剿匪任務完成後,嫌火炮拖帶不便,也就又放到了一邊。所以在那個時期,各部隊的炮兵始終未能有多大發展。
東北炮兵部隊走上正軌並得到迅速的發展,起於朱瑞來到東北之後。
1945年9月25日,為落實黨中央創建東北大後方的戰略意圖,延安炮校的大部分人員在朱瑞校長的率領下,挺進東北。黨中央又從各解放區抽調了大批幹部,同時前往東北。於是朱瑞就一路走,一路會合,到達東北時已有千餘人了。
朱瑞算得上是老炮兵了。1925年,剛滿20歲的朱瑞被黨送到蘇聯學習,先後畢業於莫斯科中山大學和克拉辛炮兵學校。1930年回國後,一直從事軍事工作。1945年夏,從延安中央黨校學習結束後,朱瑞又被任命為延安炮兵學校代校長。
朱瑞是爽快人,於起工作來大刀闊斧,說幹就幹。一到東北,他就把帶來的炮兵專業幹部一分為二:少部留炮校工作,培養新學員;大量的則被分派到各軍區和各部隊,協助下麵建立炮兵部隊。朱瑞將毛澤東“從戰爭中學習戰爭”的教育思想具體化,創造性地提出了:“炮校擁兵二千五——變學校為部隊,部隊訓練新兵——拿部隊當學校”的口號。到1946年7月,炮校完成了擴兵任務,並在原有的炮兵旅的基礎上,充實了炮二團及戰車大隊,新組建了炮兵第三團。
為了解決火炮不足的問題,他一麵要求下到部隊的炮校幹部們,廣泛收集日偽軍遺棄的火炮,一麵親自帶領炮校人員漫山遍野地“撿洋落”。日軍丟棄的各種火炮大都殘缺不全,就幾門湊成一門炮。截止到1946年6月,全東北收集到的各種火炮就已達700餘門。除炮校擁有的兩個炮團及一個戰車團外,加上各軍區的炮團,總數已達6個乙種炮團、4個丙種團、6個炮兵營另20個炮兵連,總計80個炮兵連。
僅僅半年時間,東野的炮兵連增長了十倍!火炮增長了20倍!四平撤退,炮校也隨之搬遷。朱瑞把手中這些五花八門的火炮視作命根子。爬犁拖,大車拉,好歹把他的這些家當全部從通化搬到了牡丹江。
三下江南戰役之前和之後,隻要作戰任務不緊張,炮校的主要任務還是收集軍火。1947年5月初,老百姓來報告,日本關東軍在投降前夕,曾把不少重武器就近深埋在鏡泊湖、穆棱、孫吳、黑河等地,還說“20年後再回來”。朱瑞聽後大喜,決定趁當時作戰空閑之際,掀起一個搜集武器運動。
炮三、炮四團全部及炮一、炮二團各一個營,被派往當年日軍防線的各深山荒野中去尋訪挖“寶”,並大有收獲。炮校警衛連副連長周天才一人就搜集到20多門炮,被命名為“搜炮英雄”。就這樣,朱瑞帶領部隊大“撿洋落”大“發洋財”,迅速地壯大了東野炮兵部隊。
在朱瑞的極力籌劃下,東野為解決下麵部隊存在的炮兵編製各異、指揮極不統一的問題,四平保衛戰後期(1946年6月),決定設立炮兵處,專司調整之責。但由於戰事緊張,接著便是四平保衛戰失利後主力部隊的大踏步後撤,這一決定暫被擱置下來。直到7月,東北局及東總轉移到哈爾濱後,才下發了“炮字第一號命令”。該命令在充分肯定了炮兵在戰爭中重要性的基礎上,提出:在部隊建設上,應使炮兵成為我軍的一個兵種;在具體作法上,炮兵應以“廣泛普遍的發展與適當的集中整編使用”為方針。在這一正確方針的指導下,11月份,5個基幹炮兵團大體裝備就緒,其中一部並於11月初參加了作戰。
1946年11月中旬,東總以炮兵調整處與炮兵學校一部,組建成立了炮兵司令部,統一東北全軍炮兵的指揮及裝備、訓練事宜。朱瑞任司令員,邱創成任政治委員,匡裕民(兼參謀長)、賈陶任副司令員,劉澄瀛任政治部主任。炮司下轄炮兵學校,校長、政委、副校長均由朱瑞、邱創成、賈陶兼任。
炮司下轄炮一、炮二、炮三、炮四團,戰車大隊,高射炮大隊,迫擊炮教導大隊,炮兵學校及後勤等單位。第四野戰軍特種兵縱隊,便是由炮司所轄的這些部隊發展而來的。
炮兵司令部的成立,標誌著東北炮兵部隊已經開始形成獨立的兵種。由於分散的炮兵部隊得到了炮司統一的行政管理和教育,因而不論是野司直屬的基幹炮團還是各師、旅、縱隊的炮兵部隊,在短期內都得到了迅速的發展。截止到1947年3月,南滿炮兵部隊已擁有27個山炮連,北滿部隊則更為可觀,山炮連已達73個(其中包括3個戰車連及2個高炮連),再加上南滿、北滿部隊的60個步迫炮連和步迫炮混合連,總計達160個炮兵連。
北滿炮兵部隊幹1946年11初開始參加戰鬥。炮兵的參戰程度不同地改變了我軍單靠人送炸藥爆破的原始作戰方法。由於炮兵部隊尚處於初創階段,因此難度較大的間接射擊技術還不能熟練掌握。三下江南作戰時,一些部隊的炮兵實施遠距離間接射擊,炮彈落到自己陣地上的事時有發生,有的縱隊司令員直氣得破口大罵:“娘××的,不打敵人打老子,炮兵有特務!”除此之外,在炮兵使用戰術上,各部隊也有個逐漸摸索的過程。1947年1月,在一下江南的德惠攻堅戰中,北滿部隊投入了四個炮兵團(30個炮連)參戰。這是我軍炮兵在黑土地上的第一次大亮相!步兵弟兄們為龐大的炮兵部隊的參戰而歡呼雀躍,炮兵部隊也自豪地認為——光用大炮轟也把德惠城轟平了。
然而實戰中,在兵力部署上卻出現了平均使用兵力的問題。參戰的四個步兵師東西南北各一個,四個炮兵團也不偏不倚每師分一個,各師再把分到手的炮連分到各團、各營,甚至分到尖刀連。結果打起來後,炮兵部隊各自為戰,亂打一氣。等到發起總攻時,炮彈已經打光了。為此,戰後受到了東野參謀長劉亞樓的嚴厲批評:“你們以為這是發衣服,一人一件呀?就是發衣服也不能亂穿一氣呀!”“三下江南”和“四保臨江”作戰結束後,東北野戰軍由戰略防禦開始轉入戰略反攻,東野炮兵建設也步入了第二階段。1947年3月,炮兵司令部為總結一年來炮兵建軍與作戰,在雙城召開了第一次炮兵會議。會議提出:炮兵部隊的作戰,應以直接射擊及近戰為主,以“快”、“準”、“猛”為準則;炮兵部隊的整訓,軍事上以提高技術為主,政治教育以整頓紀律為主。
東北野戰軍的夏季攻勢開始後,5月22日,朱瑞親率東野炮兵主力南下,配合六縱發起的拉(法)吉(林)戰役。先是在老爺嶺山下殲滅了國民黨第三十八師第一一三團,隨後又渡過鬆花江,攻取華甸。
6月中、下旬,炮司部隊又參加了第一次四平攻堅戰,共計集中使用了47門野榴炮。這是東野直屬炮兵部隊,繼德惠攻堅後的又一次大規模城垣突破作戰。正是通過這次作戰,東野炮兵部隊初步掌握了步炮協同戰術。
1947年夏季攻勢後,東野炮兵基本走上了正規。冬季攻勢開始後,步兵部隊一改過去“炮兵幫倒忙”的看法,見到自己的炮隊開過來,遠遠地就歡呼起來。行軍中遇到交通堵塞,無論自己的任務多急,也都趕緊給炮兵讓路。曆來靠血肉之軀冒死爆破的我軍步兵,恐怕是世界上對炮兵重要性體會最深的部隊了。
朱瑞非常重視實戰經驗的總結,每仗之後都要組織部隊展開“戰評”及“想辦法”運動,從而使得炮兵部隊的技術、戰術水平,仗仗都有提高。繼參加彰武、新立屯等一係列作戰後,直屬炮兵部隊又先後通過參加公主屯、遼陽、鞍山、四平等戰役,對於攻堅作戰已有了一套行之有效的辦法,並初步掌握了“快”、“準”、“猛”的要訣。由於炮兵在上述攻堅作戰中的突出表現,博得了步兵的讚揚和受到了東總的嘉獎。
1948年4月,炮兵司令部又在哈爾濱召開了第二次炮兵會議。會議主要總結了一年來的作戰,研究了步炮協同與炮兵使用等問題。據這次會議上的詳細統計,整個東北野戰軍共擁有143個重型山炮連,12個步炮連,7個戰防炮連,43個混合炮連,70個迫擊炮連,總計275個連。全軍山、野、重炮572門(其中包括100毫米以上的榴彈炮和加農炮79門),步、迫、戰防炮863門,小炮擲彈筒3083門,總計4518門。炮司炮工處亦通過艱苦創業,白手起家建起了三個炮械修理廠,工人已達近千人,先後裝修火炮600餘門,生產炮彈10萬餘發。
1948年8月15日,東北人民解放軍炮兵縱隊成立,隸屬炮兵司令部。蘇靜兼任司令員,邱創成兼任政委,匡裕民兼任副司令員及參謀長,劉澄瀛任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下轄三個騾馬化野榴炮團、二個摩托化重炮團、二個摩托化高射炮團、一個重迫擊炮團、一個戰車團、一個工兵營。除此之外,東野的12個野戰軍中,軍有炮團,師有炮營。
1948年9月,東北戰略大決戰——遼沈戰役的序幕拉開了。正當炮兵部隊滿懷豪情地投入大決戰之時,第四野戰軍炮兵部隊的創始人朱瑞司令員,卻不幸於1948年10月5日,犧牲在義縣城垣下。
1948年10月1日,為先掃清錦州外圍,發起了義縣攻堅戰。作為炮兵司令員的朱瑞,對這次攻堅作戰極為重視。並且親臨前線指揮。
當時,炮縱為更好地配合步兵部隊攻堅作戰,采用了一種新戰術——抵近射擊。即把大炮抵進到盡可能靠近城牆和敵工事的前方,直接平射,轟擊敵目標。實踐證明,這個“大炮上刺刀”的辦法,對於從敵人堅固防線上迅速、準確地打開缺口效果頗佳。朱瑞及時總結了來自下層的經驗,並在攻打義縣的戰鬥中,指揮炮兵部隊第一次比較集中地采用了這種戰術。
朱瑞是把義縣攻城作戰看作是錦州攻堅戰的預演。義縣城垣剛剛突破,縱深戰鬥還在進行,他便冒著殘敵稀落的槍炮射擊,親自趕到突破口去觀察“抵近射擊”的效果,以便為攻錦作戰收集更精確的射擊參數。但他卻不幸踏上殘留的地雷,壯烈犧牲。攻打義縣隻是攻克錦州的外圍作戰,東北野戰軍在大戰之初便折了一員大將。朱瑞是整個解放戰爭期間,第四野戰軍犧牲的唯一高級將領。10月3日,中央軍委決定將東野炮兵學校命名為“朱瑞炮校”(即今沈陽炮兵學院前身),以紀念這位對人民解放軍炮兵建設作出了傑出貢獻的將領。
朱瑞雖然犧牲了,炮兵之魂卻存。1948年10月中旬,東野炮縱幾乎全部投入了錦州攻堅作戰。14日上午10時10分總攻打響,數百門大炮齊聲怒吼,呼嘯的炮彈如同雨點般砸向錦州城垣,射向敵守備要點。在炮縱的有力支援下,攻錦部隊僅用了32個小時,就將敵軍號稱“固若金湯”的錦州城,全部解放。1948年11月2日,遼沈戰役結束,東北全境解放。通過錦州、遼西大捷和長春、沈陽的解放,國民黨軍東北精銳遭到全殲(其中包括全部美械裝備的“五大王牌”中的新一軍、新六軍),第四野戰軍共繳獲各種火炮171門,其中包括150毫米重榴炮36門,100毫米重榴炮34門,各種高射炮69門,坦克47輛,裝甲車131輛。第四野戰軍的特種兵部隊從此得到了空前的壯大。
炮兵司令部利用繳獲的裝備和解放戰士迅速擴充部隊,人員在短短的一個多月中擴大了一倍多,機械化部隊亦大大增多。出於作戰指揮的需要,特司曾設立了三個臨時指揮所:由熱河炮兵旅部改編為第一指揮所,指揮三個騾馬炮兵團;以遼北軍區司政後大部人員成立第二指揮所,指揮三摩托化炮團;以鬆江前線機關一部成立戰車指揮所,指揮坦克、裝甲車部隊。
11月29日,根據中央軍委關於野戰軍可編特種兵縱隊,統率全軍的炮兵、坦克兵、工兵等部隊的命令,東北野戰炮兵司令部改為特種兵司令部,蕭華任司令員(不久由萬毅繼任),鍾赤兵任政治委員,蘇靜、賈陶、匡裕民(兼參謀長)任副司令員,邱創成任副政治委員,唐凱任政治部主任。下轄由臨時指揮所及其所轄部隊組編的三個炮兵師和一個騎兵師:炮一師(騾馬師)師長彭景文,政治委員劉澄瀛,炮二師(重炮師)師長沙克,政治委員王楓梧,炮三師(戰車師)師長曾克林,政治委員楊永鬆,騎兵師師長何能彬,政治委員林茂元。
1948年12月,特種兵縱隊特司除少數留沈外,大部隨四野主力入關參加平津戰役。天津攻堅戰特種兵縱隊再顯神威。主攻部隊在特縱炮火和坦克的掩護下,隻用了29小時,便將敵自稱堅守一個月不成問題的天津城全部拿下,從而極大地震撼了傅作義,提前實現了北平的和平解放。
平津戰役結束後,特縱又接收了傅作義第九十四軍軍部、戰車第三團、空軍高炮第三團、工兵第二十團。其餘裝備及人員則補入各野戰軍。補充後的四野特種兵縱隊編製為:二個炮兵師(共七個重炮團),一個戰車師(轄一個戰車團、一個裝甲車團、一個戰車教導團),一個高射炮指揮所(轄三個高炮團),一個工兵指揮所(轄二個工兵團),成為了五大野戰軍中最為強大的特種兵縱隊。
三大戰役結束後,特種兵縱隊一部隨四野向湖南、湖北、江西三省進軍,一部留駐華北。1949年4月18日,四野的兩個炮兵師,按照中央軍委頒布的《全軍特種兵部隊番號的規定》,改稱中國人民解放軍炮兵第一師、第二師;七個炮兵團改稱中國人民解放軍炮兵第二十五團至第三十一團;三個高炮團改稱中國人民解放軍高射炮團第一團、第二團、第三團;三個戰車團改稱中國人民解放軍戰車第四團,第五團、第六團。
【ZT】
幾曾回首:四野特種兵縱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