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希堂

曆史和現實;東方與西方;獨立,自由的觀察及思考。
三希堂博內文章多屬原創。轉載請注明來源
個人資料
三希堂客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盛世狗娃擼袖子做男兒

(2025-11-03 17:19:42) 下一個

狗娃是人們在新時代,也叫“東升西降的慶豐盛世”,對寵物的昵稱。如今60歲以下的人在半個多世紀前,幾乎聽不到這類優雅的稱呼。那個時候,直接叫狗崽子,指的是類似現在的“官後代”或“富後代”等。

說來你可能不信,那個時期真正的狗崽子在農村也不常見,多年的貧困和饑荒,狗的命運好不了多少。在城市裏,狗崽子幾乎絕跡。而在動物園,當然也不會有狗的位置。

所以,狗崽子在毛時代是個極其稀罕的物種。

文革興起,一夜之間各地冒出了無數狗崽子。像我這樣,從未看過狗崽子萌樣的少年人自然是興趣盎然,其實成年人也同樣異常興奮,到處都是追逐狗崽子的人影。

中共建製以後,泥腿子們紛紛找女學生成婚,完成黨交給的人物。世界翻了個,過去的達官貴人後代失魂落魄,而新貴們的後代則各個揚眉吐氣,在社會上招搖過市。

誰知文革一聲炮響,這些革命接班人的娃娃們,瞬間都變成了狗崽子。

許多中青年人,包括不少外國人和可愛的人工智能平台,均想當然的認為“狗崽子”有不敬和侮辱的意味。其實放在毛時代的官方話語裏,是個早期有貶義,晚期有褒義的平均中性詞匯。那個時候,人人朗朗上口,崽子自己也常常直言不諱。

如今的那些二代們,許多會為當年的狗崽子身份而感到自豪,但不能明說。劉少奇的子女,周恩來的養女,哪個在文革能逃脫過被揪鬥?而西北幫和彭習的家人或後代因為已經失勢了好幾年,是板上釘釘的公認狗崽子。

後來,被迅速列入狗崽子的人越來越多,也越來越隨意。高官,各類幹部,知識分子,藝術家。。。無數的“地富反壞右”子女,隨時都會被貼上“狗崽子”的標簽,被揪鬥上台,或者幹脆在家門口被剃上陰陽頭,戴上高帽,掛上鞋子,被眾人吐罵。

過了許久以後,他們的黨終於為狗崽子正名:稱為“可以改造好的子女”。隨著鄧氏的回潮,狗崽子和狗崽子文化漸漸被人們遺忘了。權力的回歸和網上的清掃,已經讓現代的中青年人,難以想象當年的屈辱和瘋狂了。

但文革興起的狗崽子熱潮或文化,一直影響著這兩代人和社會的演變。

說是紅衛兵的文化,並不貼切或完全符合事實。二者雖有重疊,但狗崽子特性更反映中上層階層的心態和社會行為。趨向狗娃的“文明”描述,掩蓋了狗崽子們普遍的愚忠,任性,狂妄,殘忍和無賴等的人格特征。

文革中後期,城鄉各地的打群架,鬥雞鬥毆等現象已經非常普遍,許多青少年遊蕩街頭,而其中領頭的多為父母在當地有一定地位的狗崽子們。

掀開狗崽子曆史或許是解開現實大陸困境的一把鑰匙。

我在前文提到了狗崽子是分等級的,而紅衛兵是分派的。他們的口號全是忠於老毛,但在這個外表下麵,紅衛兵多數是天真或是愚忠的下層民眾;而狗崽子們多熟知權鬥的厲害,他們從文革早期的表演《鬼見愁》,到一夜之間變成“鬼”,成為被利用及後來被拋棄的對象,實在是命運的嘲弄。

不少紅衛兵派別的頭子或背後的黑手,其實均是狗崽子。但也有例外,如毛的太子毛遠新是某個派別紅衛兵的總後台,唯一不同的是,沒人敢喊他是狗崽子。可是等到一翻盤,抓住他時,卻沒有一個毛的紅衛兵願意為他送命,心裏會喊出毛崽子嗎?

他(她)們的打砸搶行為,漸漸向全國各地蔓延,從青中年擴展到少年,直到80年代初。鄧穩固權力後,開始“嚴打”,也鎮壓了一些當年的狗崽子。

狗崽子們的父母們,包括一些知識界文化人士,最後大都回到了統治階層。他們從被歧視的群體,又回到了更加得意洋洋的心態,最後發展到了控製整個國家經濟,軍事和社會的官僚利益集團。

此後幾十年裏,自然沒人再敢提誰,誰,誰是狗崽子了。

而那段屈辱和不光彩的街頭打砸搶曆史,則被官方輿論一股腦地算在了“紅衛兵”頭上。看起來,僅是無知的民眾,受到了老毛和文革集團的挑唆和利用的群眾運動。

海外的觀察家們也鸚鵡學舌地全賴在紅衛兵身上,而如今60歲以下的人,則很難再理解狗崽子與紅衛兵的關係了。

因此,海外媒體多認為現在是紅衛兵掌權的年代。其實是大錯特錯了,且不說有些人當年根本沒資格當老毛的紅衛兵,連坐常人的資格都沒有。他們曾是被萬人痛罵的狗崽子,被隨意打罵的街頭混混。

你能找出來現在台上的人,有幾個曾經當過紅衛兵的證據嗎?

繞了這麽多彎子,應該回到狗崽子們的現實世界了。

相對於後來的高考潮,出國潮,狗崽子們因為時代的耽擱,多無緣參與。但他們有心理自卑補償的機製: 如曬書單,送子女出國,以及拚命的斂財了。

狗崽子們一登上政治舞台,即嘲笑蘇聯的倒台是因為無男兒,接著即是擼起袖子的豪言壯語。那口氣,那神態,讓許多新世紀長大的娃娃們感到困惑,但卻能贏得已經老了掉了牙的當年狗崽子們一片歡騰。

背後的深層背景是來自當年北京街頭的狗崽子文化。

今日中國的混亂,許多中外人士均看不懂,或者留在表麵的爭拗。這裏有傳統製度和文化的原因,也有馬列蘇俄製度和文化的汙染及毛毒的熏陶,而當年的狗崽子們正是一批“五毒俱全”的核心階層,普通的中國人自然是越看越糊塗,越看越走樣。

本人從少年時代起,曾親眼目睹了狗崽子文化的產生和成熟過程。

有些網友曾對本博提出的一係列概念表示過疑問或者是匪夷所思。例如習家軍(2016),大撒幣(2017),華國鋒模式 (2018),後習近平時代 (2018),還有近年提出的胡錦濤出山,一窩端,兵變內戰,張大帥,兩個黨中央,等等。

這些分析幾乎均來自從狗崽子文化裏得到的啟示。了解那段被故意疏忽的文革曆史,即能理解中共四中全會的結果和今後的走向,不為“謠言”所惑了。

擼袖子,打群架是當年狗崽子們的家常便飯。聶衛平曾回憶文革時期的習, 麵對派係之間的鬥毆, 他溜的比誰都快。聶的口氣是沒男兒的樣子。

有權在手時,心毒手狠。手下沒人時,則一副熊樣,醜態百出。

從戰狼變綿羊,再變回戰狼,過程反反複複,毫無章法,是當年小屁孩的特征;而放大到今天,則為“一掐脖子就翻白眼,一鬆手就吹牛逼”——典型的狗崽子文化特征之一。

偉大領袖碰上兩位張大帥,這出大戲真的還有的看的。

想看男兒鬥公雞敗下的慫樣,也想欣賞擼起的袖子,又如何放得下,這是吃瓜群眾的常態。60年來在這塊土地上,狗崽子鬧劇反複地上演,尚未到盡頭。

你能看懂狗崽子文化,就能看懂美中糾纏的鬧劇,也能體會出黨內擼袖子的劇本真相。

今日盛世的狗娃們,是否還會再回到狗崽子的時代?我們且拭目以待。

[ 打印 ]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