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自1921年成立到1949年建國,這一曆盡艱難終見輝煌的過程,用了28年。如今,新一代負責頂層設計的“頂層精英”們,可能攤上了更大的事情。這個事情叫做“國企改革”,已經搞了30多年。在此期間,“減員增效”讓幾千萬為國家作過巨大貢獻的國企職工下崗“從頭再來”, “郎顧之爭”揭開國有資產流失的驚天黑幕,“通鋼事件”以血的代價讓人們見識了新中國工人根深蒂固的“國企情結”。然而直到今天,國企改革仍然是隻經風雨 不見彩虹。難道這國企改革真的是比前輩們打江山更大、更難的事情?在最新一輪國企改革的綱領性文件《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的指導意見》 (以下簡稱《指導意見》)出台之際,我們有必要一探究竟。
有道是,不看不知道,一看嚇一跳。就拿《指導意見》裏再次重申的混合所有製改革來說,現在的表述是:“積極促進國有資本、集體資本、非公有資本等交叉持 股、相互融合,推動各種所有製資本取長補短、相互促進、共同發展。”這裏麵有問題嗎?可能有人會說,這是經過無數專家學者用各種高大上的理論反複論證的, 怎麽可能有問題!然而,隻要用常識推敲一下,我們麵前就會呈現出另一番景象。
從市場經濟的常識來看,如果混合所有製對企業有好處,政府隻要表態“允許”就夠了,企業自會積極地把好處抓到自己手裏。需要政府積極促進和推動的,肯定是 “頂層精英”拍腦袋想出來的東西,自以為很高明,但下麵的企業不買賬,所以才需要自上而下的積極促進和推動。實際上,所謂“混合所有製”,隻有閉門造車的秀才們才會想得頭頭是道。但凡有點常識,就會知道不同所有製資本混在一起,發生摩擦、內耗的概率遠大於所謂取長補短、相互促進。指望混合所有製能引領國企 改革走向成功,本身就是一種不切實際的常識性錯誤。這些“頂層精英”到底是真糊塗還是揣著明白裝糊塗?
鑒於“頂層精英”對常識性問題都傻傻分不清,讓人不得不懷疑國企改革是否從一開始就搞錯了方向。比如,憑什麽改革總是盯著國企不放,難道國企有原罪?事實 上,有些“精英”確實一直認為國企有原罪,其根據是,國企的盈利總體上常常不如民企,人家有數據為證。根據高盛(Goldman Sachs)的數據,國有企業占中國國內生產總值(GDP)的五分之二,雇用中國十分之一的勞動力。不過,無論是資本或是工人的生產率都不是特別高。依賴 國家支持和人為廉價資本的國企,股本回報率往往比民營企業低得多。麥格理(Macquarie)指出,剔除銀行後,國有企業在過去5年裏幾乎毫無盈利增 長。同期民營部門的利潤增長達到兩位數。龍洲經訊(Gavekal Dragonomics)的數據顯示,2014年國有企業的平均資產回報率為4.6%,而民營企業達到9.1%。
英國前首相本傑明·迪斯雷利有句名言:“有三種謊言:謊言、糟糕透頂的謊言和統計資料。”現在我們就來驗證一下這話是否稱得上是經驗之談。在這裏,我們不去挑戰上述數據的真實性,隻把它們放在常識的基礎上去分析。常識告訴我們,在市場經濟中,商場如戰場,同樣是一將功成萬骨枯。如果想比較直觀地感受一下, 在百度上隨便一搜,民營企業“戰死商場”的新聞就會冒出一大堆:
9月6日,擁有6家分公司的溫州市莊吉集團正式宣告破產。據莊吉一位高層透露,該事件或致銀行產生300多億壞賬。目前,集團5000名員工正在靜靜地等待破產處理結果。
8月22日,曾經中國民營企業500強,總資產超20億的浙江紅劍集團有限公司正式停產。1000多名員工上街討要被拖欠三個月的工資。
8月19日,擁有400名員工的廣東省惠州市的福績(惠州)紡織綜合廠老板跑路,員工聚集於工廠門口,希望能拿到自己的血汗錢。
7月31日,華東紡織大廠寶利嘉老板跑路,5000名員工突然失去賴以謀生的工作。
……
眾多已經倒閉的民營企業,企業和員工的經濟損失、銀行壞賬損失以及工人失業對社會穩定的負麵影響,在民營企業的資產回報率的統計中完全得不到反映。這種統計反映的,實際上是在激烈市場競爭中幸存下來的“將軍”們的回報率。在國有企業方麵,由於政策的限製,是不能隨便破產的。而這樣的政策,正是吸收了過去幾 千萬國企工人下崗的教訓製定的。所以,民企與國企比平均資產回報率,相當於把民企全體“將軍”的平均水平與國企全體“將士”的平均水平相比,實際上隻是個 “田忌賽馬”式的障眼法,根本說明不了孰優孰劣,也完全反映不出國企在穩定就業方麵對社會做出的貢獻。在市場經濟的汪洋大海中,國企就像諾亞方舟,舟裏的 人好歹能吃上幾口安穩飯,舟外的人隻能一邊嗆水一邊掙紮。從這個角度看,國企的作用是無法以金錢衡量的!
但是,這種以統計資料的形式出現的低級謊言,竟然讓“頂層精英”們都上了當,從而把“低效率”的帽子牢牢扣在國企頭上,硬要背著社會效益重負的國企秀出與民企同樣的舞姿!所以我們還得再次回到老問題:這些“頂層精英”到底是真糊塗還是揣著明白裝糊塗?
我們搞的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與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的區別主要體現在所有製方麵。人類過去的經濟實踐已經充分證明:公有製與計劃經濟是一對完美搭檔,私有製 與市場經濟也是一對完美搭檔,但計劃經濟容易僵化,資本主義避免不了危機。因此,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成功的標誌應當是:探索出一條前無古人的公有製與市 場經濟的結合方式,使得新經濟體製既能永保活力,又能避免危機。所以我們要判斷一項改革措施是否有成功的希望,隻需看它是不是前無古人的實質性創新。如果 隻是掛羊頭賣狗肉式的偽創新,那就隻能用來自己騙自己。
我們過去的國企改革,隻是簡單地要求國企跟民企一樣,一律以盈利多少定優劣。這算得上創新嗎?所有企業都以盈利為目的,本來就是資本主義經濟的遊戲規則。 這個規則一旦照搬過來,公有製的社會主義性質馬上就被架空了。所以,諳熟資本主義的國外學者和媒體早就一眼看穿,我們現行經濟體製與資本主義沒有本質區別,“社會主義”的招牌騙不了他們。在2008年經濟危機後,整個資本主義世界籠罩在愁雲慘霧中,英國《金融時報》投資編輯約翰·奧瑟茲撰文論證資本主義 沒有崩潰,雖然他也承認“這個論點目前並不流行”。有趣的是,他居然把“中國特色的資本主義幾十年來創造了7.5%以上的年增長率”作為支撐其論點的有力 論據。中國搞的實際上就是資本主義,早已成了地球人都知道的常識,隻有我們自己死活不認這個賬。
應該承認,中國特色資本主義連續多年的高增長,確實引來了西方世界豔羨的目光。他們想搞清楚,中國的“頂層精英”到底有什麽超能力讓市場經濟持續增長。但 是最近我們的“頂層精英”讓觀眾失望了。首先是麵對經濟下行壓力拿不出有效的化解方法,其次是股災發生後的救市動作笨拙得讓人大跌眼鏡,再次是毫無必要地 在匯市引爆新的震源,讓全世界都跟著心驚肉跳。圍觀中國的西方精英這才鬆了一口氣——原來中國人就這水平啊,然後一哄而散,連我們搞閱兵他們都懶得捧場了。
資本主義在經濟上的病根實際上就是生產過剩。過剩的生產能力作用於有限的消費市場,反映在企業財務上就是利潤率不斷下降的趨勢。這一趨勢是如此明顯,以至 於早在經濟學還沒有成為一門獨立學科的時候就被許多學者注意到了。亞當·斯密就認為,隨著資本的積累,利潤率會由於資本家之間的競爭加劇而趨於下降。 斯密這樣說的時候,還有點漫不經心,但李嘉圖就顯得有些憂心忡忡了。李嘉圖說:“利潤的自然趨勢是下降的”。按筆者的理解,利潤下降的趨勢對於市場經濟而 言,就如衰老對於生命一樣,是一種自然規律。這一趨勢發展的最後結果,李嘉圖沒說,但馬克思說了:“大量分散的小資本被迫走上冒險的道路:投機、信用欺 詐、股票欺詐、危機。”在現實經濟生活中,我們看到,欺詐早已無所不在,甚至進入到嬰兒奶粉的產銷領域。資本主義全球化發展到今天,正在一步一個腳印地驗證馬克思的論斷。
所以,搞資本主義,其規律就是先甜後苦,中外皆然。可為何麵對姓“資”姓“社”之類的常識性判斷,卻中外迥然?還是那個老問題:中國的“頂層精英”到底是真糊塗還是揣著明白裝糊塗?
不斷在常識性問題上犯糊塗,結局當然不可能美妙。不過,這次的《指導意見》出現了一個新的亮點,似乎為國企改革轉向正確方向帶來了希望。中央的新精神是將國有企業分為商業類和公益類,實行分類改革、分類發展、分類監管、分類定責、分類考核,促進國有企業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有機統一。公益類國有企業以保障民生、服務社會、提供公共產品和服務為主要目標,對企業績效的考核,重點放在成本控製、產品服務質量、營運效率和保障能力方麵。換句話說,在經濟效益上,公益類國企隻需做到成本最小化,而不必像民企那樣追求利潤最大化。這說明“頂層精英”已經開始認識到,不能一刀切地以經濟效益衡量所有國企和民企,要重視國 企在社會效益方麵的貢獻。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的有機統一,本來就是社會主義國有企業的光榮傳統,所以這一認識的確是向正確方向躍進了一大步。就是說,經過 30多年的改革探索,在走過很多彎路之後,我們的“頂層精英”終於找到了國企改革的正確方向。這麽說來,此後的改革前景肯定是一片光明。
但是,且慢高興!讓我們再次回到常識的基礎上分析一下吧。常識告訴我們,裝糊塗的人是絕不會做出正確抉擇的,真糊塗的人反倒有可能像瞎貓碰上死耗子似的偶爾蒙對一回。也就是說,我們在前麵一再提出的問題,答案已經呼之欲出:原來我們的“頂層精英”是真……!
有這樣的“頂層精英”替人民做主,國企改革的前途隻能聽天由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