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雖死,秦法猶存
張宏良 2016/2/22
看到中央關於把封閉型小區變成開放型街區的通知,不由得讓人想起了薄公。這恰恰是薄公在大連率先開始的一項改革。九十年代大連成為中國街談巷議的熱點,不是因為大連海濱城市的風景優美,而是因為大連拆除圍牆的城市改革。
中國千百年來的建築習慣就是要有圍牆,以至於現在家家有圍牆,戶戶有圍牆,每個單位都有圍牆,這種圍牆式住宅一是浪費土地資源,二是嚴重堵塞城市道路,使本來應該四通八達的城市,變成了到處碰壁的城市,人為加劇了城市的擁堵。拆除圍牆的改革,使大連市成為中國第一個(是不是目前唯一一個不得而知)暢行無阻的城市。類似惠民的改革使薄公贏得了大連人民的愛戴,2001年薄公離開大連時,老百姓萬人空巷前來送別,200米的路程走了半個小時。
薄公的改革承襲了中國曆史上改革的本來含義——改良——推動社會向良好的方向發展。這就是中國曆史上一直把改革稱為改良的原因。改良與改革的本質區別,就在 於改良具有善惡的界定,隻有向好的方向發展才叫改良,而向壞的方向發展,不叫改革而叫作惡;改革則沒有善惡的界定,無論向好的方向發展還是向壞的方向發 展,隻要是打破現狀,就稱為改革。西門慶打破了武大郎家庭的現狀,就可以稱為是“紅顏資源配置的改革”,而武大郎則是反對改革的保守派。這就是當今中國老百姓一聽改革就打哆嗦的根本原因。
大連老百姓萬人空巷送薄公,商務部全體公務員傾巢出動送薄公,重慶老百姓至今思念薄公,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薄公恢複了中國曆史上改革的改良性質。正式因為如此,所以重慶事件發生後我們當即指出,商鞅雖死,秦法猶存。重慶千日維新的成果絕不會就此消失。今天的實踐證明了我們當初的判斷。重慶一個城市唱紅已經變成了全國唱紅,共同富裕由重慶一個城市的口號已經變成了全國的口號……可見“商鞅雖死,秦法猶存”,仍然是中國維新變法的曆史規律。
中國維新變法的改革之所以會形成“商鞅雖死,秦法猶存”的悲劇性規律,這是由新生事物發展的特點決定的。由於維新變法的改革具有鋤強扶弱、劫富濟貧的改良性質,它必然會觸動占統治地位的強大利益集團的利益,這就注定了變法者的悲劇下場。但是,由於改良符合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順應曆史發展的要求,特別是變法者已經把改良變成了既成事實,讓老百姓嚐到了甜頭,再想把事物恢複到舊有狀態已不可能,強行恢複隻能引起社會的動蕩,於是便隻能接受變法的成果,繼續推行 變法的內容。於是便形成了“商鞅雖死,變法猶存”的曆史規律。
這次中央規定以後不準再建封閉型小區,現有封閉性小區要逐步改變成成開放型街區,就再次印證了這個曆史規律。其實,重慶還有很多好的經驗,值得全國推廣,比如把群眾上訪變成幹部下訪,幹部到貧困地區實行三同,廉租房建到市中心,動用特警為民工討薪,采用土地置換方式保護農民利益,通過打造5個重慶的惠民工程而刺激國內需求,每年花掉80%以上的美元外匯,等等。所有這些改革措施所體現的為人民服務精神,一旦推向全國,推向各個領域,中國根本就不會出現經濟下行問題,更不會發生經濟危機。所以當時我們就強烈呼籲,無論薄公如何,都絕不能因人廢言,更不能因人廢事。重慶開辟的複興道路絕不能丟!
中央這個關於變封閉型小區為開放型街區的規定,以及其它一係列類似政策,讓人們看到了希望,看到了中國改革在向改良轉變的希望。希望這種轉變能夠繼續下去,使中國能夠避免危機,形成中國的全麵改良。在此借用電影演員馬伊俐的話來講,就是改革容易,改良不容易,且行且珍惜。
薄熙來離職商務部特別紀念視頻:https://youtu.be/LfSpIqOW6R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