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期限:1960年——1969年
在河南省的最北端,有一個林州市,它地處太行山東麓、山西河北河南三省的交界處。1994年以前,這個地方還叫林縣。說起林縣,在40多年前,這個名不見經傳的小地方卻因為一條水渠而聞名全國。這條渠的名字叫紅旗渠。紅旗渠是林縣十萬人用了十年的時間,在懸崖峭壁上開鑿的一條總長1500公裏的大渠,人們也稱它為人造天河。
林縣是個土薄石厚、水源奇缺的貧困山區。“水缺貴如油,十年九不收,豪門逼租債,窮人日夜愁”是舊林縣的真實寫照。“引漳入林”是林縣人民多年 的願望。經過豫晉兩省協商同意,後經國家計委委托水利電力部批準,在省、地各級領導和山西省平順縣幹部群眾的支持下,在各級水利部門及工程技術人員的幫助 下,縣委、縣人委組織數萬民工,從1960年2月開始動工,經過十年奮戰,先後於1965年4月5日總幹渠通水;1966年4月三條幹渠同時竣 工;1969年7月完成幹、支、鬥渠配套建設。至此,以紅旗渠為主體的灌溉體係基本形成。灌區有效灌溉麵積達到54萬畝。
從數字看紅旗渠
紅旗渠工程於1960年2月動工,至1969年7月支渠配套工程全麵完成,曆時十年餘。它以濁漳河為源,在山西省境內的平順縣石城鎮侯壁斷下設壩截流,將漳河水引入林州。在極其艱難的施工條件下,林州人民靠自立更生,艱苦創業的精神,克服重重困難,奮戰於太行山懸崖絕壁之上,險灘峽穀之中。
在這條總長1525.6公裏的紅旗渠上,英雄的林縣人民削平山頭1250個,鑽了211個隧洞,架設渡槽152座,興建水庫48座,塘堰364 座,修建各類設施12408座,全縣共動用土石方2229萬立方米,如把這些土石壘築成高2米,寬3米的牆,相當於一道從哈爾濱到廣州縱貫祖國南北的"萬 裏長城"!紅旗渠修成以後,形成了以紅旗渠為主體,南穀洞、引上水庫及其他引、蓄水工程作補充和調節,能引、能灌、能排、綜合利用的水利灌溉網,使全縣有 效灌溉麵積達到萬畝,全縣14個鄉鎮410個行政村受益,從而結束了林縣人民世代十年九旱、水貴如油的曆史。糧食的畝產量由100公斤增加到1991年的 476.3公斤!
紅旗渠灌區以濁漳河為源,渠首在山西省平順縣石城鎮侯壁斷下。紅旗渠總幹渠長70.6公裏,渠底寬8米,渠牆高4.3米,總幹渠從分水嶺分為三 條幹渠,第一幹渠向西南,經姚村鎮、城郊鄉到合澗鎮與英雄渠匯合,長39.7公裏,渠底寬6.5米,渠牆高3.5米,縱坡 1/5000,設計加大流量14秒立方米,灌溉麵積35.2萬畝;第二幹渠向東南,經姚村鎮、河順鎮到橫水鎮馬店村,全長47.6公裏,渠底寬3.5米, 渠牆高2.5米,縱坡1/2000,設計加大流量7.7秒立方米。灌溉麵積11.6萬畝;第三幹渠向東到東崗鄉東蘆寨村,全長10.9公裏,渠底寬2.5 米,渠牆高2.2米,縱坡1/3000,設計加大流量3.3秒立方米,灌溉麵積4.6萬畝。
紅旗渠共有幹渠、分幹渠10條,總長304.1公裏;支渠51條,總長524.1公裏;鬥渠290條,總長697.3公裏;農渠4281條,總長 2488公裏;南北縱橫,貫穿於林州腹地。沿渠共建有“長藤結瓜”式一、二類水庫48座,塘堰346座,共有興利庫容2381萬立方米,各種建築物12408座,其中鑿通隧洞211個,總長 53.7公裏,架渡槽151個,總長12.5公裏,利用紅旗渠居高臨下的自然落差,興建小型水力發電站45座,已成為“引、蓄、提、灌、排、電、景”成龍配套的大型體係。紅旗渠工程總投工5611萬個,共完成土石砌方2225萬立方米。總投資 12504萬元,其中國家投資4625萬元,占37%,社隊投資7878萬元,占63%。
紅旗渠工程不僅工程浩大,而且建築質量高超,通水40年來,仍巍然屹立在大行山上,至今建築專家們還稱讚它為中國建築史上的典範!
紅旗渠的建成,徹底改善了林州人民靠天等雨的惡劣生存環境,解決了56.7萬人和37萬頭家畜吃水問題,54萬畝耕地得到灌溉,糧食畝產由100公斤增加到1991年的476.3公斤。被林州人民稱為“生命渠”、“幸福渠”。
這是一個有關於水的故事。水在我們的生活當中實在是平凡得不能再平凡,我們每天都在接觸水,但是,今天這個關於水的故事卻是一組凝結了許多人的汗水、鮮血甚至生命的故事。在上個世紀六十年代,在太行山的懸崖峭壁上,林縣十萬人靠雙手用十年的時間,開鑿出一條全長1500公裏的大渠。1500公裏,相當於北京到武漢的距離。1974年4月,鄧小平副總理帶了《紅旗渠》等十部電影紀錄片到聯合國宣傳新中國建設成就,第一部放映的就是《紅旗渠》。日本《朝日新聞》稱“紅旗渠是世界第八大奇跡”。然而在紅旗渠修成之前的千百年裏,林縣人民卻生活在極度缺水的困境之中,在這其中發生的許多真實故事,讓林縣人民下定決心修建紅旗渠。但是,在規劃建設紅旗渠的時刻,卻發現了許多難以想象的困難。
修渠風波
在林縣人民開始修建紅旗渠的時候,首先擺在他們麵前的就是兩大難題:技術問題,在當時,全縣水利技術人員加上測量員,人數不過30人,技術水平 最高的不過是中等技術學校的畢業生。而且幾乎沒有什麽先進的測量儀器,當時全縣隻有少得可憐的兩台水平儀,一台經緯儀。在地勢非常險峻,地形非常複雜的太 行山上,他們能完成這一龐大的水利工程的施工設計任務嗎?資金問題,當時林縣財政收入十分薄弱,隻有不足七百萬。但這七百萬不可能全部用來修渠,至少還要 維持全縣的正常的生產和工作。而整個紅旗渠工程後來計算的總投資將近七千萬元。極其有限的資金,對於修建這個龐大的工程來說,更是杯水車薪! 在如此艱難的 情況之中,林縣人民在黨的領導下,發揚艱苦奮鬥的精神,在紅旗渠的藍圖規劃過程中,湧現出了以測量員吳祖泰為代表的一批英雄人物,是他們的不畏艱險的辛勤 工作,是他們的不怕犧牲,最終完成了紅旗渠藍圖的描繪。
英雄壯歌
1960年2月11日,農曆的元宵節,在中國傳統的習俗中,這是一個闔家歡聚的日子。黎明時分,浩浩蕩蕩的修渠大軍從全縣十五個公社的山莊窩鋪 同時出發,自帶幹糧、行李,趕著馬車、平車,拉著糧食、炊具、鐵鍬、钁頭、鋼釺,有的父子相伴,有的夫妻並肩,大家冒著嚴寒,踏著冰霜,急匆匆行進在漳河 岸邊的山道上。這個日後被稱之為“人工天河”的紅旗渠工程建設,從此來開了它波瀾壯闊的帷幕。這支隊伍前麵,將會有一場什麽樣的會戰? 會遇到什麽樣的艱難 險阻呢? 3萬多民工在七十多公裏紅旗渠總幹渠渠線上,麵對著太行山的懸崖絕壁,麵對著堅硬的花崗岩,沒有鋼筋水泥,沒有機械設備,僅憑一釺一錘,如何打勝這場臉對臉的大硬仗?隻有群眾的兩隻手是用不完的工程投資。大家豪邁地說:“天寒,我們心裏熱;水猛,我們意誌堅。困難就怕英雄漢,誓逼漳河上高山!”為 了在汛期前竣工,大家爭分奪秒日夜輪班築大壩。經過八十多天的英勇奮戰,5月1日,紅旗渠攔河大壩及渠首樞紐工程勝利竣工,滔滔漳河水終於引上了太行山。
修渠奇觀
紅旗渠整個工程修了整整十年時間,那麽在這漫長的修渠的歲月當中,其實真正困擾他們的還是那些生活和建設工程當中的一些實際的問題和困難。
首先是住的問題。當時紅旗渠,是在1960年的2月11號正式開工的,開工之後,一下子就上了37000人,一下子就湧進了太行山,當時連山西 的平順縣縣委書記也發愁了,跟林縣的縣委書記楊貴就說,說老楊,你是不是瘋了?你一下子上了幾萬人,你讓我到哪兒,給你找這麽多房子啊? 當時楊貴書記就說,老夥計,你也別害怕,你能給我找多少間? 他說頂多400間,這我就把所有的辦法都想了。那老書記就說,400間就400間,其他我們自己想辦法。但幾萬人的住房,老書記又不是神仙,怎麽想辦法呢?
當時這幾萬人吃的問題又怎麽解決呢? 當時工地上吃飯的地方和施工的地方,它不在一塊兒,有的吃飯的地方離工地有5裏甚至到10來裏路。有一個青年,他每次吃飯的時候總是先喝一碗湯,把這一個窩頭揣到懷裏麵不吃,為什麽? 因為我們當時吃過飯以後要走幾裏的路才能到工地上,等走到工地上的時候還沒有開始幹活就又餓了。所以當時隊長問他,說你為什麽不吃窩頭每天都要揣在懷裏,他說我就是想等我走到工地上我準備幹活的時候我再吃,這樣就不至於我還沒幹活 我就餓了。其實當時他們一勞動下來,早上就是一碗野菜湯,一個菜窩頭,中午是一個菜窩頭一碗野菜湯,到了晚上,他們說吃的飯叫“天池撈月亮”,什麽叫天池撈月亮? 稀飯太稀了,就像清水一樣,這個月亮呢就在碗裏麵泡著,撈來撈去,碗裏麵什麽都沒有,就有個月亮,所以叫“天池撈月亮”。當時在家裏的老人跟孩子,也心疼這些為他們修渠的民工們,當時呢,因為都是在公社食堂吃飯,他們就想了一個辦法,一個星期當中他們要有兩頓、四頓甚至有到六頓不吃幹的,光喝稀 的,省下來的幹糧幹什麽呢? 省下來這個幹糧送到渠上讓民工們吃。村裏的老奶奶說修大渠的時候,家裏的老人跟孩子吃的是什麽?是捧在手裏麵捏不到一塊兒的散糠,能夠捏到一塊兒的糠就都送到紅旗渠上讓民工們吃。
1960年10月,紅旗渠總幹渠第二期工程開工,工程移到林縣境內。第一期工程試通水,極大地振奮了幹部民工的精神。11月份,中央發出通知, 為了在困難時期得以休養生息,全國實行“百日休整”,基本建設項目全線下馬,上級督促紅旗渠停工下馬。已修了一半的紅旗渠難道就此半途而廢嗎? 是停? 是幹? 經過討論縣委決定,中央指示要執行,紅旗渠工程也不能停。絕大多數民工回生產隊休整,開鑿狼牙山隧洞的艱巨任務,交給了留下的300名青年,並把它命名為“青年洞”從1960年2月到1969年7月,紅旗渠修建了十年時間,戰線1500公裏,30萬人參與修建,這個大禹式的開山導河工程,曆經“最困難時期”和“動亂時期”兩個特殊時期,完全憑著林縣人民一錘一釺一雙手修成。這其中有多少大刀闊斧的劈山工程? 又有多少精雕細刻的石拱結構?更有多少英雄人物汗水、淚水、血水流淌?1964年,紅旗渠總幹渠勝利建成。漳河水按照人們的意誌流入林縣,實現了林縣人民多年夢寐以求的願望。4月15日,在分水嶺舉行了隆重的通水典禮。成千上萬的群眾,從四麵八方趕來,有的老人讓自己的孫子推著小車,翻山越嶺前來看水。慶典場麵氣勢宏大,一片歡樂的海洋。其中尤其引 人注目的是在砌得齊整的紅旗渠右岸上,兩排整整齊齊排列很長的獎狀,手執獎狀的人滿臉笑容和自豪,這是整個工程中給予他們的最豐厚的獎勵,也是唯一的獎 勵。
懸崖峭壁之上修築的青年洞
青年洞是紅旗渠總幹渠的咽喉工程之一。位於林縣任村鎮盧家拐村西,從地勢險惡、石質堅硬的太行山腰穿過。洞長616米,高5米,寬6.2米,縱坡為1/5000,設計流量23秒立米,挖石方19400立米,總投工13萬餘個。
該工程動工於1960年2月,當年10月因自然災害和國家經濟因難,上級決定紅旗渠停工,農民生產自救,總幹渠被迫停工。為早日將漳河水引入林 縣,建渠幹部群眾提出“寧願苦戰,不願苦熬”,並挑選了300名青年組成突擊隊,背著領導堅持繼續施工,當領導來檢查時,他們就躲起來,領導走了繼續施 工。當時每人每天隻有六兩糧食,為了填飽肚子,就上山挖野菜,下漳撈河草充饑,很多人得了浮腫病,仍堅持戰鬥在工地,以愚公移山精神,終日挖山不止。他們 創造了“連環炮”、“三角炮”“瓦缸窯炮”等爆破方法,使挖山日進O.3米提高到2米多。經過一年零五個月的奮戰,終於1961年7月15日將洞鑿通,完 成了紅旗渠建設的關鍵工程。
為紀念青年們艱苦奮鬥的業績,將此洞命名為“青年洞”。1973年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郭沫若為此工程親筆題寫了洞名。
紅旗渠龍口鎮南北總渠渡槽工程,南北渠總長37公裏,渡槽就占了9公裏
長久以來 , 人們似乎已經形成了這樣的思維定勢:紅旗渠誕生於"文革" 時期 , 所以 , 一提起紅旗渠, 人們便覺得充溢著一種濃鬱的政治色彩。但當我們用心靈與良知,人們就會發現:紅旗渠這一令世界驚歎的巨大工程 , 正是人民用生命同大自然搏鬥的一次壯舉 , 它源於中國農民最為實際的基本生存需求 , 是解放了的中國農民自身偉大力量的真實見證。
紅旗渠是一條救民於既倒的生命之渠 , 但它又不僅僅隻是一條能灌溉沃野農田的渠 , 內中所凸現出來的精神光華 , 與日月同在。紅旗渠精神也決不是因修渠而偶然誕生的 , 它是林州人民千百年來與天鬥與地鬥與惡劣的自然環境鬥, 百折不撓 , 勇於和善於衝決一切艱難險阻追求美好生活的偉大實踐的必然產物 。
當年,周恩來總理曾自豪地對國際友人說:新中國有兩個奇跡:一個是南京長江大橋,一個是林縣紅旗渠。的確,十年一條紅旗渠,一條水的長城。它不 僅是初創時期的共和國艱苦創業的一個曆史縮影,更是改天換地的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一種時代象征。它閃耀著一種精神的光輝,預示著一個民族發展的巨大潛力。
從紅旗渠開始施工至今已經四十多年了。有人在紅旗渠景區見到一位1955年出生的中年婦女,問她是否記得修紅旗渠的情況,她說:“隻記得民工住 在家裏,吹號上工和躲炮。我爺爺和爸爸都修過紅旗渠。”她現在和女兒一起在青年洞景區開了一家商店經營食品。在人們的記憶裏,修紅旗渠好像已成為久遠的曆 史。
在嚴重自然災害時期,修渠民工每人每天隻有0.5公斤原糧,1.5公斤蔬菜,在艱難的施工條件下,奮戰於太行山懸崖絕壁上,逢山鑿洞、遇溝架橋,削平了1250個山頭,架設了151個渡槽,鑿通211個隧洞,出現了許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跡。
除險隊長任羊成帶領民工們在懸崖峭壁上排除險石。常年吊在懸崖上排除險石,因此他的背上被保險繩磨出了厚厚的繭子,自己幾次從半崖上摔下來,掉 到荊窩裏,渾身紮滿了棗刺,一次房東大娘從他背上挑出了70多根棗刺,石頭落下砸掉了三顆牙,也不下火線。當地人都說:排險隊長任羊成,閻王殿裏報了名。
縣委書記楊貴(中)等領導走在修渠大軍的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