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劫難逃原是佛教用語。佛教將天災人禍看成劫或劫數,生命裏注定要遭受的災難無法逃脫謂之在劫難逃。不難看出,這種解釋帶有明顯的宿命色彩。在凡俗的使用中,在劫難逃指的是壞事情一定要發生,要避免也避免不了。
無論是禪界還是俗世,對這個詞的理解有一點是共同的,即劫既指天災,也指人禍。
實際上,天災和人禍有時候也很難截然分開。汶川大地震當然是天災,但如果 這個地震與某些水利工程破壞了地質結構有關的話,那恐怕也是人禍了。再有,地震災區餘孽時代的橋梁、房屋不垮塌,而鄧三科理論指導下建築的大橋、房屋垮塌 了,埋在廢墟下的人們遭遇的是天災還是人禍?
天災人禍,很多是無法預測的。不要說科學技術落後的古代,即便在科技高度發達的今天,地震、海嘯等災害也很難準確預報。那些走在街頭被打劫的,被無辜屠殺的,被衝上來的汽車撞傷撞死的,受害者所遇飛來橫禍,事先都不可能有預見,誰能(敢)想到和諧盛世會人禍頻發?
但是,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自然災害被準確預報的可能性也就越來越大。現在,台風可以預報,極端天氣可以預報,在不太遙遠的將來,地震、海嘯、火山爆發應該都可以準確預報。
人禍本來比天災更容易預見。比如赤地千裏,倘若政府不予以救濟的話,餓殍 遍野的場景必然會出現;環境嚴重汙染,毫無疑問會威脅人類生存發展;食品都有毒,基因被破壞,就要麵臨亡族滅種的危險……大概有正常智商的人都可以預見到 這類問題的嚴重性,可人類(尤其是中國人)受到這類人禍的威脅日趨嚴重,究其原因在哪裏?不排除有些統治者就是晉惠帝那樣的草包,但更主要的恐怕還是私欲 作祟,肉食者為了少部分人的利益得到最大限度的滿足而有意放縱使然。
這樣說來,在劫難逃很多時候其實是在劫可逃。
還有一種在劫難逃,其實是在劫不逃。
戊戌變法失敗,譚嗣同完全可以和康有為、梁啟超一樣從容出逃,但他抱定“不有死者,無以召後起”的信念,慷慨赴死。“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昆侖。” 譚嗣同因此鑄成一座曆史豐碑!
明知前麵暗潮洶湧,鷹犬羅列,劫難重重,但為了挽救災難中的國家民族,為 了被拋棄的弱勢群體能走上共同富裕道路,有人知其不可為而為之,以“我不下地獄誰下地獄”的勇氣,披荊斬棘,仗劍獨行,最終落得妻離子散、身陷囹圄的悲劇 下場。但“敢同惡鬼爭高下,不向霸王讓寸分”的豪氣抒寫了民族英雄最高標的人格!
魯迅先生說過:“我們從古以來,就有埋頭苦幹的人,有拚命硬幹的人,有為民請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這就是中國的脊梁。” 沒有這些脊梁,我們的民族就是一個可悲的奴隸之邦。中華民族幸而有這樣的脊梁! 我們幸而真正見識了這樣的民族脊梁!
向那些在劫而不逃的民族脊梁表達我們最崇高的敬意吧!
2013.9.6
頑石博客:http://blog.sina.com.cn/u/3197318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