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琳的博客

探索真理,為民服務。
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郎鹹平:改革不能少數人得利而成本全民承擔

(2013-05-26 20:02:55) 下一個

郎鹹平:改革不能少數人得利而成本全民承擔

 

2012-02-24 環球時報



我心中一直有一個疑問--“到底什麽叫做改革開放?”我一直在思考這個問題,我也想找到一個適當的場合來陳述我的想法。我在《資本主義精神和社會主義改革》一書中,以一個學者的身份來談一談我心目中的改革開放應該是一個什麽樣的思維。

有很多人說我是“反改革”,說我忽略了鄧小平先生提出的“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的道理,像這一類的批評,已經見怪不怪了。因為這類批評對我來講,已經是司 空見慣。我要請各位思考一下,你認為我們的改革開放是成功的嗎?我們回頭看一看,鄧小平說過一句話:“先讓一部分人富起來。”各位注意到沒有,當時講這句 話的時候,全國老百姓是一致支持的。當時在社會主義的環境裏,竟然能夠喊出“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可是,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有什麽條件呢?我想把這個條 件重新定義清楚,我不希望在這個基本問題上麵,我們學術界或者企業界再有任何爭論,以及任何的懷疑。它的條件就是,可以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可是其他人不 能變得更貧窮,這就是原則。也就是鄧小平所說的“走向共同富裕”。

今天你們可能會懷疑,這個製度有效率嗎?一個注重公平,一個以公平為基本原則的製度(包括美國和歐洲)是有效率的嗎?我告訴各位,我不想談論它是不是有效 率,但至少有一點可以肯定:如果你把公平放棄了的話,馬克思的預言就會成為真實。這不是我個人的理解,這是西方這麽多偉大的經濟學家和偉大的政府政策製定 人一致的結論。這種具有劃時代意義的馬克思主義,我們對它理解有多少?這種馬克思主義化的資本主義,我們對它又了解多少?今天你翻開資本主義精神的代表著 作--比如微觀經濟學,會發現效率改進的先決條件(帕累托改進)竟然是以公平為基礎。什麽是以公平為主呢?就是一部分人可以先富起來,但其他的人不能更貧 窮。

這不就是社會主義化的資本主義嗎?這個思維不正是鄧小平所提出來的嗎?但是各位請注意,鄧小平講可以讓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區先富起來,先富的幫助後富的,然 後逐步實現共同富裕。他講話的場合是在社會主義國家,這個社會主義國家的公平性是不允許任何人挑戰的。所以,在每一個人不能變得更加貧窮的情況之下,鄧小 平提出來我們可以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結果得到全國老百姓的一致支持。他這個理念不但符合馬克思主義,同時也符合現代資本主義的精神。這個偉大的思維,才 應該主導著我國的改革開放。

但是現在,我們走到了什麽地步呢?基尼係數從當時改革開放的接近於零到現在的0.5,你們覺得我們的改革開放符合曆史的發展規律嗎?你們覺得我們的改革開 放符合鄧小平的理念嗎?你們又覺得我們的改革開放符合現代的馬克思主義和現代的資本主義嗎?我絕對不能接受這種導致一部分人富起來而由其他人負擔社會成本 的改革。我在這裏再次闡述一下我的觀點,並把我國在這二十幾年來的改革開放一條一條列出來,做一個評論。

談談我們的教育改革。我對政府官員和企業老總講了這麽一句話,我說:“各位來賓,你們記不記得,二十多年前你考上清華、北大的那個情景。你當然記得。你的 父母含著眼淚把你送到火車站。他們買不起硬臥車票,給你買一張硬座的站票,讓你站到北京上清華大學。你畢業了,功成名就之後,把你的父母接到大城市居住, 而你就開始搞教育產業化的改革了,你斷送了當初和你一樣貧窮的農村子弟唯一脫貧致富的機會,因為學費提高的結果是他們再也念不起大學了,你怎麽忍心啊?”

什麽叫教育改革?這是最為荒謬的一種改革。市場化就是通過價格機能,使得供需平衡。你怎麽能夠把市場化的概念引入到教育裏麵呢?教育本身就是精英取向的供 需不平衡的製度,你把市場化的概念引入教育製度裏麵來幹什麽呢?要搞供需平衡嗎?到最後你要花更高的學費才能進大學。我們沒有政府大規模的貸款製度來補貼 窮人,如果你進行市場化,其結果是讓很多的農村青年不是因為成績不好念不起大學,而是因為沒有錢念不起大學。配套的製度和措施是教育改革的先決條件。我們 沒有這種配套措施,你怎麽敢隨便把市場化的概念放在教育改革裏麵呢?這又是一個改革成本由全社會最為貧窮的人來承擔的荒謬改革。

我們再來看看醫療改革!當一個急診的病人送到醫院去的時候,部分的醫院第一句話不是“你哪裏不舒服呀?”而是“你有沒有保證金呀?”如果你沒有,你就在走 廊裏等死吧!我們可能見怪不怪,可是我告訴你,在香港任何一家醫院,病人看急診是免費的。各位知道香港老百姓為什麽願意出這筆錢嗎?因為這是對人性、對弱 勢群體最起碼的關懷。我們這裏有嗎?我還要告訴各位同學,你到美國看病是什麽情況。美國的法律規定,必須先給你治病,治完病之後再向你收錢,如果錢不夠, 可以分期付款。這是對於弱者的關懷與情懷!可是我們今天有嗎?當然我承認政府在這方麵也在努力做好,例如我們第18次調低藥品的費用。但是問題不在這裏, 是在一個沒有法治化的遊戲規則之下,你控製不住收費的標準,尤其是控製不住民營醫院的收費標準。在美國,看病的保險不是每一個美國人都有的。在美國相當多 的窮人是沒有保險的。保險需要一年幾千美元。綜觀美國、歐洲、亞洲,幾乎沒有哪一個國家的醫療改革是成功的。既然醫療改革是這麽的艱難,醫療改革的問題是 這麽的多,我們怎麽敢這麽輕意把市場化的概念強加在醫改上呢!這種改革還不如不改,因為你太不了解國際大勢了,你把市場化看得太神聖了。最後我們發現,很 多民營企業家打著醫改市場化的招牌大賺利潤,而成本卻由社會上的病人來承擔,這又是一個改革利益屬於少數人,而改革成本由社會大眾承擔的錯誤改革。

這就是我們的醫療改革。那麽我們其他的改革呢?比如說“股改”。什麽叫做“股改”,我們到底清不清楚“股改”的概念?讓我們回頭看一下英國這個“邪惡的帝 國主義”怎麽做“股改”的!英國有很多的國營企業,所以在撒切爾夫人時代進行了“股改”。但是“股改”有股改的原則,這種改革都是和國企改革相對應的,那 就是經營好的國有企業進行“股改”,而經營不好的國有企業不能進行“股改”。因為“股改”本身牽扯到英國中央政府的背書。隻要政府把壞的公司推出,股民賠 了錢之後就會罵英國政府。中央政府怎麽敢對老百姓言而失信,怎麽敢在老百姓的心目之中失去其信用形象呢?因此,隻有把好公司進行“股改”,希望老百姓可以 賺錢。而現在我們的“股改”,是好好壞壞的公司全部進行“股改”!最後的代價就是我們的政府將信用一起賠了進去。

最後我隻問監管單位三句話,第一,你敢不敢保證上市公司在“股改”前不大量收購流通股?你不敢保證。第二,你敢不敢保證上市公司不敢篡改選票,不敢賄賂選 民? 你也不敢保證。我們已經知道的賄選事件,曾經在上海被大規模報道。第三,你敢不敢保證,推出法人股之後,上市公司不會製造假消息,在高位套現離場,坑害股 民?最後,監管單位什麽都不能保證!而在什麽都不能保證的情況之下進行“股改”,甚至把壞公司都一起進行“股改”,這就是對政府信用的破壞,也是對股民的 再一次掠奪!是讓全體的股民一起跟著受罪,承擔著改革的成本。這種“股改”能夠成功嗎?“股改”失敗之後怎麽辦?就算了嗎?誰負責呢?在今天日益複雜的經 濟環境中,我們這種簡單地引用一些國外的先進概念而創造的政策,必須要檢討。

我們今天太喜歡使用資本主義表麵簡單膚淺的現象進行改革,而不實事求是地深究各種改革的本質問題,這才是改革的最大危機之所在。當然,還有很多改革都值得 我們批評和關注,包括農業改革、房改、金融改革、銀行改革,其共同的結果就是改革由少數既得利益者獨享改革成果,而改革成本由全社會負擔。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yunzhusansan 回複 悄悄話 講得好啊!當代最有良知的經濟學家,民族的脊梁!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