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聖誕老人出沒的地方

(2005-08-24 11:18:08) 下一個
芬蘭,以諾基亞手機和免費的Linux操作係統聞名於世。在北京炎炎的夏日走進這片溫潤涼爽的國家,很難不對接下來的旅程抱有某種幻想,畢竟除了芬蘭這個稱呼外,她還有一個極富浪漫色彩的名字—— “千湖國” 。美味海鮮大餐走在赫爾辛基的街道上,很少能見到什麽地標性建築,即便是地處市中心的芬蘭議會大廈,也不過是一座稍顯宏偉的青灰色建築。但是,從市中心沿著曼納海姆大街前行,直到北邊的特略灣,一路下來,感覺都象走在攝像師所拍攝的異域風情片中。石板小路、有軌電車、深受俄羅斯影響的都市建築,無不訴說著這個城市的曆史,當然,還有街邊俯首皆是的鮮花和咖啡館,更是極盡所能地彰顯著歐洲獨特的人文氣息。不過在欣賞這一切美景之前,最重要的,還是先犒勞一下因為時差而被餓得幾乎變形的五髒廟。比較著名的Kauppatori市集廣場號稱赫爾辛基人的胃袋,當然少不了各種小吃攤、菜攤、水果攤。隻可惜它隻有上午開市,因為錯過了時間,我們隻能對著空蕩的漁港和空氣中殘存的魚腥味歎息。不過,廣場附近有一家比較著名的餐廳Kappeli Cafe Restaurant,還可以大快朵頤。赫爾辛基三麵臨海,漁產可謂豐富致極。除了波羅的海的青魚是主要的漁產外,也包括鮭魚、鱈魚、鱒魚、白魚,應有盡有。吃法從生吃、鹽漬到煙熏,也可謂多種多樣。不過對初次嚐試鹽漬青魚的我來說,可是吃進了苦頭。強烈的酸味差一點讓我噴出來,還有芬蘭著名的黑麵包,雖然勉強能調和一下口中的酸味,但也是一股怪怪的味道,相比中華美食,實在說不上可口。幾天以後,我總算習慣了這種微酸的黑麵包,據說它營養豐富,即便不吃菜,也能補充人體所需的各種維生素。別看這芬蘭第一餐吃得雖然狼狽,但我還是萬分欣賞芬蘭的煙熏三紋魚,還有鮮腴豐美的奶油鮭魚湯及豌豆湯,簡直是餘香繞梁。每次回想起來,我都後悔沒在拉彭蘭塔的宿營地多釣幾條三紋魚帶回來。 白夜下的不夜城我去的時候,因為是夏天,正趕上白晝。吃過晚飯後,跟朋友散步,也像當地人一樣,在沿海的小咖啡館叫上一杯香氣濃鬱的卡布其諾,吃幾塊極富地方色彩的小點心,看看旁邊溜狗的芬蘭姑娘,人生幾何,不亦悅乎。抬表看看,已然是午夜12點了,我的眼皮都需要用火柴杆撐上了,而頭頂的天空卻光明依舊,眾食客仍然意興闌珊,完全沒有離去的跡象。朋友笑著告訴我,因為冬天特別的漫長,到了夏天,芬蘭人都喜歡跑出來曬太陽,即便是晚上,因為沒有黑夜,人們也不舍得回家。這時候的赫爾辛基,真的就是一個不夜城。對長期處於寒冷黑暗天氣下的芬蘭人來講,慶祝全年最長光照期(通常是6月21日)的仲夏節 (Mid-Summer Festival)是除了聖誕和新年之外最盛大的節日了。象征著萬物生氣重現、活力再生的仲夏節傳統源自北歐,已經成為芬蘭重要的民風習俗。在赫爾辛基,人們通常前往市郊的伴侶島 (Seurasaari) 狂歡,燒起名為“Kokko”的巨大營火,圍著它載歌載舞,祈求幸福到來。古時候的少女們會采摘七至九種野花放在枕頭底下,少男們則放入一枚銅幣,相傳這樣做,可以夢到將來的心上人。仲夏節其間,各家各戶還會采摘野草和鮮花裝飾屋子;有些老人更會收集仲夏節夜間的露水,相信它有神奇的療效。仲夏節過後,芬蘭在六月底、七月間會陸續出現各種音樂節、藝術節,這時候的遊客最能感受到芬蘭多姿多彩的魅力。 神秘的極地土著有人曾經說,看歐洲曆史,隻要參觀那裏的教堂便是。芬蘭也不例外,大多數居民信奉基督教,教堂是城市旅遊中最重要的觀光場所。幾乎每個城市,都有自己最獨到的教堂文化,離赫爾辛基50公裏的博爾戈,就有一座建於15世紀的小教堂非常有名。但在芬蘭還有另一種神秘的文化,那就是極地土著——薩米人。薩米人(又稱拉普蘭人 Lapps) 是居住於北方極地的土著民族。他們狩獵野鹿,在荒原間捕魚、采集野果,在和暖的夏季販賣肉類、皮衣與自家特製工藝品。他們搭建的錐型蓬帳、飼養馴鹿的技巧最能代表北方極地的獨特色彩,而薩米人深藍捆紅彩花邊的傳統衣飾、精美毛皮製品和小刀、皮鼓等工藝更是遊客們爭相購買的旅遊紀念品。對於薩米人的起源,有人說是蒙古人的分支。雖然這一說法並沒有得到考古學的證明,但薩米人的長相似乎真的與蒙古人有些淵源。生活在芬蘭的薩米人大約有6500人,他們分散居住在北極圈內拉普蘭地區。最精彩的薩米村,一定要經過伊瓦洛,再向西北多走39公裏到伊納裏(Inari)。那裏建有詳盡展示薩米人曆史和資料的Siida薩米博物館,還有畫滿薩米人圖畫的薩米教堂 聖誕老人風情曆史上說,芬蘭是聖誕老人的故鄉。這裏有一個典故:芬蘭和前蘇聯於1927年確定以拉普蘭省“耳朵山”為兩國通往北冰洋的國界線。芬蘭的兒童故事大王瑪爾庫斯從中獲得靈感,在電台講故事時說,聖誕老人和兩萬頭馴鹿一起住在這座“耳朵山”上。正是因為有“耳朵”,聖誕老人才能在北極聽到世界上所有孩子的心聲。他這種頗有感染力的浪漫推理獲得了世人的認可,從此故事中的“耳朵山”就成了聖誕老人的故鄉。 1998年的11月28日 “聖誕老人故鄉”的開放,更是為北極另添了一道別樣的風情,“聖誕老人作坊”的一角辟有聖誕老人辦公室,聖誕老人就在這裏會見小朋友和國賓。而聖誕老人的助手則是群戴尖頂紅帽的“仙童”,俗名“小精靈”。他們整天忙著處理來自世界各地的郵件和電話。據說一年裏,他們收到了來自150個國家的70多萬封寫給聖誕老人的信! “聖誕老人”樂園包括深藏於岩洞中的娛樂世界Santa Park、聖誕老人駐紮的地方Santa Claus Village和馴鹿公園Reindeer Park等。據負責人介紹,每年芬蘭都會選出一位身形高大、長相慈祥的男士來扮演聖誕老人,他還會親自騎馴鹿雪橇,載著旅客來回玩耍。冬天,你可一定要搭乘“馴鹿雪撬”,據說穿行在林海雪原中,耳邊環繞著Jingle Bells的旋律,不僅可以盡情飽覽拉普蘭的自然風光,更可以從陣陣清脆的鹿鈴聲中尋找當年薩米人遊牧生活的感覺。這裏著名的還有北極光。在芬蘭的最北部,天空中的紅日在11月底最後一次出現在地平線後,就無聲無息地消失在茫茫夜色中,直到來年1月中旬才緩緩升起。但拉普蘭省的大部分地方,數周長夜並不全是一片漆黑。中午前後,南方的地平線上會出現一片明亮的彩光。天際邊可時常看到神奇壯觀的北極光。綠色、白色、黃色、紅色的不規則光束,變幻莫測,持續時間最長可達數小時,之後便神秘地消逝,留給人無盡的遐思。而現在,我也隻能無盡的遐思北極光的美麗和馴鹿雪橇的刺激,我能欣賞的,也隻有午夜太陽的光輝了。唯一能安慰我的,是這裏可以將你的祝福寄給自己或好友,在聖誕節那天,收到聖誕老人寄給你的賀卡,那將是一種什麽樣的快樂和幸福?! 心醉桑拿浴桑拿浴又稱芬蘭浴,始於芬蘭,是芬蘭最有特色的民俗,已有數千年曆史。芬蘭全國500多萬人口,桑拿浴室竟達130萬之多,即平均每4人一個浴室,其在芬蘭人心目中的地位可見一斑。雖然說現在世界各地都將此享受引入了自己的國家,但風情卻始終不及芬蘭。初到芬蘭時,聽朋友說在寒冷的冬夜,先在小木屋裏蒸一身汗,再趁著黑夜的掩護跑到海麵上,縱身躍到冰窟窿裏,趁著身上的熱氣還沒有消盡趕緊跑回桑拿室再蒸……,周而複始幾次後,坐在更衣室裏,邊喝著在雪地上冰鎮過的啤酒,邊跟朋友聊天,那感覺隻能用一個“爽”字形容。大冬天的躍進冰窟窿裏?聽起來這感覺可沒什麽爽的,害怕倒是真的。抵達芬蘭兩周後,我終於可以在一位芬蘭朋友的家裏享受正宗桑拿浴風情了。要知道,按照當地的習俗,請客人桑拿是最盛情的款待方式。因為是夏天,我倒不擔心冰窟窿的問題,卻又忍不住地好奇,夏天芬蘭浴有什麽特色?隨主人走進桑屋,整個屋子果然都是用原木建成的,不過跟國內的桑拿室也沒有什麽區別,隻是木材表麵沒有漆油漆。依牆有三層木階榻,低處和高處溫差很大,小孩、老人和體弱者一般都坐在中下層,身體好的人都願意往高處坐,這樣更富有刺激性。木榻是用多孔、透氣、散熱好的白楊木製成的。木榻前方是一個堆滿石塊的爐子,這種石塊多含礦物質,不僅耐高溫,而且還能保存大量熱能。主人兩三個小時前就已經用樺木燒火,將石頭燒得滾燙。此時,可以聞到空氣中彌漫著樺木燃燒後的清香,這就是芬蘭人最喜愛的煙桑。客人就位後,主人開始用木勺從木桶中舀起一勺勺涼水輕輕潑到滾燙的石塊上。一股股炙熱的蒸氣即刻在一片“噝噝”聲中騰空而起。不消片刻,便有大汗淋漓之感。隨著溫度越升越高,我的呼吸也開始越來越困難,有幾次差點要衝出去,不過蒸汽過去了,跟朋友聊聊天,就堅持再蒸一會兒。一刻鍾之後,朋友要帶我到室外,並且很遺憾的告訴我,因為他家附近沒有湖,所以我們隻能呆在室外聊天而不能遊泳了。得了吧,還來真的呢?!我急不迭的搖頭,要知道當時雖然是7月底,可是太陽下山之後,溫度也隻有十度而已。更何況,還是赤身走去室外,房子正靠公路,這時候如果…… 朋友笑著搖搖頭,自己走了出去,躺到太陽椅上,邊品酒邊欣賞白夜晚霞去了。我可怎麽辦呢?又不能再回桑屋,在屋裏轉來轉去也不是個辦法。算了,眼一閉,牙一咬,入鄉隨俗吧。我也衝了出來。咦,果然一點都不冷。剛出來的時候還感覺到有點涼,可是因為剛剛蒸的暑氣,現在的涼意還是很舒服的。我也走到太陽椅旁,扭扭捏捏的坐下了,又趕緊看看周圍有沒有鄰居在偷窺。朋友哈哈大笑:“Take it easy!芬蘭的治安很好的。更何況你那副身材誰愛看阿?”我想想也是,出都出來了,還怕人看?也學著朋友的樣子躺下來,押一口酒,看看晚霞,頓生一種“人生幾何”的豪情。曾有芬蘭詩人留下這樣的詩句:“桑拿是天堂的入口,也是地獄的出口。”果然不錯,把自己徹底的融入大自然,看著不遠處的森林,自己也象鳥兒一樣輕鬆起來。新鮮的空氣,純淨的心靈,時間似乎都凝結在那裏。我問朋友,男女混浴的時候怎麽辦?“沒有什麽,因為大家都不在意這種事。”朋友說。我突然想起那句偈語:“不是風動,不是旗動,仁者心動。” 看來這一次,我享受到的,可不僅僅是一次傳統的身體桑拿。 芬蘭生活見聞芬蘭許多城市的街道都由小石板堆砌而成,這延續了城市中一種古老的精神風貌,也更少了一種都市的浮躁。當然,人少也是很重要的原因,走在芬蘭的馬路上,即便是赫爾辛基的曼納海姆大街(其地位大抵相當於北京的長安街),你都會極其詫異的驚歎:“人呢?” 據我觀察,芬蘭是一個女權主義國家,婦女地位很高。不過我的朋友告訴我,芬蘭女孩比較青睞外國男人。原因可能是芬蘭男人太過靦腆,不愛說話。但芬蘭人喜歡喝酒泡吧,而且喝了酒就大說不止。就是大白天,也能在咖啡館看到喝高了的芬蘭老爺子喋喋不休地找人聊天。由於北歐極佳的社會福利製度,犯罪率很低,大宗搶劫案、謀殺案幾乎沒聽說過,而芬蘭警察的工作也就是抓抓酒鬼之類。朋友曾經調侃地告訴我,這裏的富翁都很鬱悶,有錢的、沒錢的沒什麽區別,而且要是蓋了什麽豪華別墅,還得小心被報紙攻擊鋪張浪費。在芬蘭,每個城市的夜晚都是通明透亮的,不僅街道上的照明非常好,商店的櫥窗也從來不關燈(芬蘭的商店和超市節假日必須休息),不過想來也真夠浪費的。另一件有趣而浪費的事是,所有行駛的汽車晝夜都必須開車燈。據說因為北歐國家地處高緯度地區,晝短夜長,如果汽車行駛不能及時打開車燈,極易發生交通事故,於是法律規定:隻要汽車啟動就必須開車燈。芬蘭境內遍布著大大小小的Camping Place,翻譯過來,便指宿營地,在城市近郊或沿著公路,你總能找到這樣一處有水、有樹好景致的棲息地。那裏不僅能搭帳篷,提供廚房、洗澡間,通常還設有釣魚、遊泳等娛樂項目,所以夏天的芬蘭公路上,最常見的便是掛著宿營車到處跑的休假族。對善於享受自然之美的芬蘭人來講,即便是周末,全家人也會開著宿營車,在城市邊緣的宿營地裏玩上兩天。或者,他們會全家出動,去采集一種稱為藍莓的野果。據說每天早晚用新鮮的牛奶或酸奶拌食,營養極高。也有愛勞動的人用它自釀果酒。所以,在芬蘭旅遊,一定要學習芬蘭人享受野外生活的態度,要氣定神閑地遊山玩水、洗桑拿;另外,找個樹林采點野果和蘑菇(小心熊出沒即可),優哉遊哉,才對得起芬蘭如此美麗的風光和豐饒的物產!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