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間庵

一間。謂即一來果,由善修聖道故;或生天上,即於彼處定證寂滅。或生人間,即於此處定證寂滅。
正文

聞誅一夫紂,未聞弑君也

(2013-05-26 20:56:14) 下一個
齊宣王問曰:“湯放桀,武王伐紂,有諸?”
  孟子對曰:“於傳有之。”
  曰:“臣弑其君,可乎?”
  孟子曰:“賊仁者謂之賊,賊義者謂之殘,殘賊之人謂之一夫。聞誅一夫紂矣,未聞弑君也。” 

  譯文:
  齊宣王問:“商湯流放夏桀,周武王討伐商紂,真的有這些事件嗎?”
  孟子答:“史料中有這種記載。” 
  宣王問:“臣子犯上殺死君主,行嗎?”
  孟子答:“破壞仁的人叫做‘賊’,破壞義的人叫做‘殘’,毀仁害義的殘賊,叫做“獨夫”。(人們)隻聽說把獨夫紂處死了,卻沒有聽說是君主被(臣下)殺害了。”

這是《孟子》中一段有名的話。曆史上一般都是叫好的(除了明太祖朱元璋),推翻封建帝製後,這段話更出名了。其實,齊宣王說的“君”是名分之君(合法獲得君位的,就是君),而孟子說的“君”是道義之君(有道義的國君是君,沒有道義的國君不是君)。應該算是答非所問。這種詭辯手法叫“重定義”,即對論題中的重要概念(偷偷地)重新做出定義,然後轉換論題。

湯放桀,武王伐紂,都是儒家積極肯定的曆史事件。這給在封建君權下謀生的儒生們帶來尷尬。因為在現實當中,他們是無論如何都不會也不敢主張弑君是對的。所以孟子其實也隻能耍滑頭,玩詭辯。但他是大儒,玩得就有水平了。他能用理直氣壯的言辭“完美地”掩飾了虛弱、矛盾的內心。

齊宣王提出的問題,拖了將近兩千年,直到清初,才有幾個人終於從正麵做了回答,唐甄說“自周秦以來,凡帝王皆賊也”,王夫之說“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黃宗羲寫了一篇《原君》,意思是說君本是為民服務的,後來的君都變了質,成了以天下奉其私欲的國蠹。顧炎武說,在改朝換代中殉職是前朝君臣的責任(他們是前朝的既得利益者嘛),和天下人無關,隻有道義的淪喪,才是天下人(應該就是咱們老百姓啦)要拯救的。他說的“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本來是這個意思,後來完全被歪曲了,這就是《莊子》說的,大盜並仁義而竊之。

因為清初,這些人是義不臣清的,堅持做”遺民”,可是明朝已經沒有了,所以他們實際上處於想做臣子而不得的地位。他們成了無君之民,因而敢於直接否定君權。孟子就不行了。他要在幾個國君中討飯吃,所以不肯正麵說:”不義之君,可弑!”他隻能說,商紂王不是君,是殘、是賊、是一夫,他不是君!

“一夫紂”應該出自《尚書》,大約是周武王伐紂時說的(我找過,沒找到,可能是記錯了,但對孟子來說,應該是個經典中的成語)。所以孟子直接引過來,證明自己的說法是出自聖人之口,不是自創的。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