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亡鈇意鄰

(2013-07-02 16:29:09) 下一個

人有亡鈇(斧的古字)者,意其鄰之子。視其行步,竊鈇也;顏色,竊鈇也;言語,竊鈇也;動作態度,無為而不竊鈇也。掘其穀而得其鈇。他日復見其鄰之子,動作態度,無似竊鈇者。

                                                       ~列子

    在春秋戰國時期鄭國人列禦寇所著的列子一書的說符篇,記載了一個很有趣的寓言故事,也是“亡鈇意鄰”這句成語的由來。這故事提到有一個人遺失了一把斧頭,他心裡懷疑是鄰居的小孩偷的。於是看那小孩無論是言行舉止都十足像是個偷斧頭小偷的樣子。後來他回到山穀裡找到了遺失的斧頭,發現是自己搞錯了,隔天再看到鄰居的小孩,無論是動作態度都像是個乖孩子,一點都不像小偷。這個故事很鮮明地描寫先入為主的想法如何影響一個人對事情的認知。在我任教的第二個學期發生一件小插曲和這件句成語有異曲同工之妙,也帶給我一些省思。

  老師在監考時最頭疼的問題就是如何防止學生偷看鄰座的答案,因為實在很難判別學生到底是在偷看或者是望著遠方沉思,要解決這個問題的方法有很多,例如採用梅花座將學生座位打散,不讓平日熟識的同學坐在一起;另一種方式是將同一份考卷的試題重新排序,產生兩份次序不同但內容相同的試卷,讓每位學生與鄰座用不同的試卷來考試。 我在一次考試採用後者,我將相同考題但不同次序的兩個版本用白色和黃色兩種不同的顏色的紙印刷,然後按照學生的座次交替給學生不同顏色的考卷,如此就比較不用擔心學生會直接照抄鄰座的答案。然而,我在批改考卷的時候,有了一個不合邏輯的感覺:雖然是同一份考試題目,但似乎黃色考卷的得分普遍比白色考卷來得高。按理說這是不太可能出現的情形,因為兩種顏色的試卷數目相同,每一個學生拿到黃色或白色試卷的機率也相同,不太可能出現單一顏色考卷分數偏高的情形。頓時間腦海閃過了幾種造成這種現象的可能原因,但這些理由都很難說服我自己,為了要求證這是否屬實,我運用了初等統計學中的知識,我分別將白色和黃色試卷的得分登記在Excel試算表中,計算兩個黃白試卷群體的平均值和標準差,接著用t統計值檢定兩個群體之間的分數是否有顯著差異。統計檢定的結果出來了:兩種顏色的試卷的得分並沒有顯著差異,甚至白色試卷的得分平均還比黃色試卷高一些,這個黃色試卷得分比較高的印象根本不是事實,完全是我想太多了。這可能是因為我一開始改到了幾份分數比較高的黃色試卷,於在心中產生了一個不是事實的假想:黃色試卷的分數好像比較高,這個假想可能造成我對後來試卷的選擇性記憶,主觀上忽略了得分低的黃色試卷或得分高的白色試卷,隻留意那些分數高於平均的黃色試卷好合乎我的假想。

  這一次的烏龍試卷事件給了我一些啟發,在我的大腦資料庫裡是否也存在著一些我深以為是事實但是卻從未查驗過的錯誤知識呢?這一次之所以會發現錯誤,是因為我願意去調查並搜集客觀的資料,因此我有機會用科學的方式來檢驗並推翻我的假設。但是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對於許多人事物都可能存在一些不完全正確的刻板印象,像是韓國人會為了求勝而搞小動作、年輕人都是草莓族…等, 然後戴著有色眼鏡在日常生活或新聞報導中搜集符合這些印象的證據,好說服自已所相信的並不是空穴來風,就這樣,錯誤的偏見不斷地被強化,同時不符合偏見的證據也不斷地被選擇性的忽略,所有的韓國人和年輕人可能什麽事都沒做就莫名其妙被冠上一頂大帽子,人們的仇恨或輕視的心態也由然而起。

    要如何避免落入亡鈇意鄰的錯誤呢?首先,我們要不斷提醒自已:事實真相比價值判斷更重要,比如說在臉書上看到朋友轉貼一則新聞,在點讚或留言附和之前,可以先花一點時間確認這是不是事實,盡量搜集超過一種來源的客觀資料,而後才是對這件事的評價,googlewikipedia維基百科都是可供參考但不完全可靠的知識來源。另外,可以不斷訓練自己對於所相信的事提出和搜集讚成和反對的論點,或是請好朋友固定擔任唱反調的角色來挑戰自己的觀點。最後,要記得告訴自已每一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我們不希望別人用我們沒做過的事來控訴我們,我們在沒有證據之前,也不應該用這個人沒做過的事來控訴他。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