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農養生堂

柳江華:執照針灸師(中藥學學士、醫學碩士、天然藥物學博士。德國洪堡基金學者;紐約哥倫比亞大學博士後;原遼寧中醫學院和南加州醫藥大學教授),英文專著《傳統草藥的研究方法 》主編。接受遠程診療。
正文

氣血與經絡

(2025-09-12 12:14:16) 下一個

前幾年在健身房做桑拿時,一位老美問起“氣”是什麽。其實這也是很多華人患者想知道的問題。要想解釋“”,就離不開“血”和“經絡”。之前介紹過針灸與經絡,今天再展開介紹一下氣血與經絡。簡言之:

氣血是能量和物質,是維持生命活動的根本。

經絡是通道和網絡,是運行氣血、聯係全身的路徑。

兩者關係:氣血是在經絡中運行的物質,經絡是氣血運行的通道。沒有氣血,經絡就是空的;沒有經絡,氣血就無法輸布到全身。

下麵分別進行詳細解釋。

一、 氣與血(Qi and Blood)

1. 氣(Qi氣是構成人體和維持生命活動的最基本、流動著的精微物質,它更像是一種“能量”或“功能”。

氣的功能

  • 推動作用:推動血液、津液的運行,促進生長發育。氣不足則會導致血瘀、水腫、發育遲緩。
  • 溫煦作用:溫暖身體,維持正常體溫。氣不足則畏寒怕冷。
  • 防禦作用:護衛肌表,抵禦外邪(如病毒、細菌)入侵。氣不足則容易感冒生病。
  • 固攝作用:控製血液、津液、精液等液態物質,防止其無故流失。氣不足會導致出血、自汗、遺尿等。
  • 氣化作用:指氣的運動所產生的各種變化,如將食物轉化為氣、血、津液,將津液轉化為汗液、尿液等。

氣的分類:

元氣:最根本的氣,源於腎,決定人的根本活力。

宗氣:積於胸中,與呼吸和心髒搏動強弱有關。

營氣:行於脈中,具有營養作用,是血液的組成部分。

衛氣:行於脈外,溫養肌膚、防禦外邪、控製汗孔開合。

2. 血(Blood: 血即血液,但中醫“血”的概念比現代醫學更廣,它是在脈中運行的紅色液態物質,是構成人體和維持生命活動的基本物質之一。

血的功能

  • 營養和滋潤:血循行於全身,為五髒六腑、四肢百骸、皮毛筋骨提供營養,使其得以滋潤和濡養。麵色紅潤、肌肉豐滿、皮膚毛發潤澤都是血足的表現。
  • 神誌活動的物質基礎:血充足,人的精神、意識、思維活動才正常。血虛則容易出現心悸、失眠、多夢、健忘,甚至煩躁、神誌恍惚。

3. 氣與血的關係

氣與血密不可分,中醫用“氣為血之帥,血為氣之母”來概括。

氣為血之帥:

  • 氣能生血:氣的運動變化是血液生成的動力。補氣能促進生血。
  • 氣能行血:氣的推動作用是血液運行的動力。氣虛或氣滯都會導致血行不暢(血瘀)。
  • 氣能攝血:氣能統攝血液在脈中正常運行而不逸出脈外。氣虛不能攝血會導致各種出血症。

血為氣之母:

  • 血能載氣:氣必須依附於血和津液而存在,否則會渙散不收。
  • 血能養氣:血為氣的功能活動提供營養,使氣不斷得到補充。

二、 經絡(Meridians and Collaterals

經絡是運行氣血、聯係髒腑和體表及全身各部的通道,是人體功能的調控係統。

經絡的組成:

經脈:是主幹,縱行於人體較深的部位,有固定的路徑。主要包括十二正經和奇經八脈。

十二正經:如手太陰肺經、足陽明胃經等,與五髒六腑直接相連,是氣血運行的主要通道。

奇經八脈:如督脈、任脈、衝脈等,有統率、聯絡和調節十二經脈的作用。

絡脈:是分支,從經脈分出,遍布全身,深淺皆有,網絡交錯。

因為篇幅,讀者可以百度搜索“十二正經”和“奇經八脈”

經絡的功能

  • 聯係髒腑,溝通內外:將人體各個部分聯係成一個有機整體。
  • 運行氣血,濡養全身:這是其最核心的功能。
  • 抗禦病邪,反映病候:經絡是病邪傳入的途徑(如風寒從皮毛通過經絡入肺),同時髒腑的疾病也會通過經絡反映在體表(如肝病脅痛、胃病腹痛)。

傳導感應,調整虛實:針灸、按摩等方法通過刺激經絡上的穴位,可以傳導感應,調節氣血陰陽,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

三、 氣血與經絡在臨床中的應用

這個概念是中醫診斷和治療的基礎。

診斷:通過觀察身體特定部位(如麵色、舌象)和循經按壓,可以判斷氣血的盛衰和經絡的通暢情況。例如,肝經氣血不暢可能導致脅肋脹痛。

治療

針灸、推拿:直接刺激經絡上的穴位,來調節氣血的運行,達到“疏通經絡,調和氣血”的目的。例如,針刺合穀穴可以調動氣血來治療頭麵部的疾病。

中藥:許多藥物都作用於特定的經絡(即“歸經”)。例如,補氣藥(如黃芪)可以增強氣的推動和固攝功能;活血化瘀藥(如丹參)可以疏通經絡中的血瘀。

導引術(如氣功、太極拳):通過特定的動作和呼吸,來引導和促進體內氣血的循行,強身健體。

總結

氣血是人體生命的能量和物質基礎,經絡是輸送這些能量和物質的網絡係統。二者相輔相成,共同維持著人體正常的生理功能。“氣血充盈,經絡通暢” 是中醫所追求的健康狀態。任何一方的失調(如氣虛、血瘀、經絡堵塞)都會導致疾病的發生。

因此,中醫的養生和治療原則,無論是食療、運動還是針灸用藥,其核心思想大多圍繞著 “補益氣血” 和 “疏通經絡” 這兩大主題展開。

 

[ 打印 ]
評論
博主已隱藏評論
博主已關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