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替《航空知識》副主編王亞男辟一下謠!

(2013-02-26 20:58:28) 下一個

替《航空知識》副主編王亞男辟一下謠!

因為這個謠是跟在我的帖子《 什麽人才能寫中國航空發動機卡在“三難”? 》後麵的,我覺得我有責任辟謠。

我還專門去看了原文,原文的題目是“專家:中國航空發動機卡在“三難”!”發表時間:2013-02-26 09:17:46 作者:張亦弛 羅山愛 劉 揚 (環球時報),可見這是一篇采訪報道文章。

我又仔仔細細看了大前兩米轉的《中國航空發動機卡在“三難”!》文章,覺得還是有必要替《航空知識》副主編王亞男辟一下謠!

不僅因為,• 說那話的是《航空知識》副主編王亞男。支持你跟他抬,你懂得航空知識肯定比他多。 JieHu有造謠之嫌

大家請看大前兩米轉的《中國航空發動機卡在“三難”!》裏的有關段落:

中國軍事專家王亞男25日在接受《環球時報》采訪時稱,樂觀估計,5年之內,保守估計10年之內,中國的完全自主知識產權、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發動機將取得重大突破。最重要的一個軍用發動機型號“太行”的一比一樣機,已經在珠海航展上亮過相,相信距離量產不會太遠了。

中國航空發動機差距在哪?

“心髒病”的問題,一直是困擾中國航空工業發展的瓶頸。目前,中國研製的殲-10、殲-20、殲-31以及“梟龍”,都被廣泛認為是使用了俄羅斯的AL-31和RD-93發動機。那麽中國發動機和世界水準差在哪裏?一名中國軍事專家對《環球時報》記者說,高性能航空動力裝置研發有“三難”:設計難、加工組裝難、材料難。航空發動機的零部件工作在高溫、高壓、高轉速條件下,而且要有幾千小時的工作壽命,達到很高的可靠性,這對設計、加工以及航空材料的要求非常高。中國發動機在上述三個領域都落後於世界先進水平。”

因此,我以為不好說這裏的“一名中國軍事專家”究竟是不是《航空知識》副主編王亞男。(這是我的原話,我用了“不好說”和“究竟是不是”這些比較委婉的表達方法,請看我的跟帖《替《航空知識》副主編王亞男辟一下謠!因為不好說說那話的是不是他》,因為是跟帖還不可以編輯。)

還因為,JieHu不同意,他說: 你再往下讀,直到讀完 :)

那好,我就再往下讀,直到讀完!

下麵是原文:

由於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認識不到位,投入少,中國大多以仿製和授權生產為主,高性能發動機的工程經驗非常少,發動機的研製也是“摸索著來”,在設計理論方麵就落後於發達國家。而在加工製造方麵,則受製於整個基礎工業水平和缺乏高素質工人的限製,例如渦輪盤出現零點幾毫米的安裝誤差,發動機的性能就會降低10%。在材料方麵,目前國產最先進“太行”發動機仍未使用國外第三代航空動力裝置廣泛使用的單晶渦輪葉片和整體粉末冶金渦輪盤。上述幾方麵的差距累計起來,直接導致了目前發動機落後於飛機型號的局麵。

王亞男認為,在這三大難關之上,還有一個核心問題過去一直困擾中國航空工業。從建國開始,國產發動機很長時間之內都沒有按照發動機研發的科學規律發展,而是發動機一直在追趕飛機型號,而一款發動機的研製周期要比研製飛機長得多,所以我們永遠是疲於奔命。直到世紀之交時,才開始重視發動機的預先研究和技術儲備,軍用的“太行”、大飛機的發動機“長江-1000”都得益於這種思想的轉變。

很多人一直在糾結,為什麽中國已經把衛星送上了天,運載火箭的可靠性和運載能力在國際上也數得著,為什麽高性能的航空發動機卻研製不出來?一名中國軍事專家告訴《環球時報》記者,先進渦扇發動機和火箭發動機相比,研製難度更大。火箭發動機的結構通常要比渦輪風扇發動機結構更為簡單,而且大多數情況下是一次性使用,累計壽命也就幾分鍾。另外,在大眾眼中,評價火箭性能優劣的指標無非是可靠性、運載能力和經濟性,而隻做到這幾個指標優秀並不難。這就形成了中國火箭“先進”的印象。實際上,就運用的具體技術而言,中國火箭在世界各國中的地位和航空發動機基本持平。中國目前現役的最先進的“長征-3號”運載火箭采用的液氫液氧發動機,與歐洲的“阿裏亞娜-5”、日本的H-2A火箭使用的發動機,在很多技術指標上都有較大差距。而中國正在研製的“長征-5號”運載火箭,國際上同類性能的產品也已出現二三十年了。

學技術,更要學理念

航空發動機從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一種機型的性能,決定了一支空軍的水平,體現一個國家航空甚至是整個基礎工業的水平。發動機不僅僅決定了飛機的命運。美國在航空發動機核心機基礎上研發的LM2500燃氣輪機成為西方大多數驅逐艦、護衛艦的動力裝置。美國通用電氣公司就在GE9核心機的基礎上,經過一係列改進,衍生出F101、F404、F110、CMF56等型號發動機,用於滿足B-1B戰略轟炸機、F/A-18係列艦載戰鬥機、F-15和F-16戰鬥機以及眾多民航客機的動力需求。 王亞男認為,研製核心機已經是國際航空發展的重要趨勢之一。中國的“太行”絕對可以看做是一顆中國航空發動機的種子,一旦它發芽,將開出百種花千種花。

王亞男認為,中國應學習西方軍事大國的發動機預研機製,美國的某一型號發動機從立項到生產過程很短,這是因為美國軍方和工程方始終在對發動機的材料、總體設計、燃氣循環的處理等子領域進行預先研究,五角大樓每年都有很多的發動機預研的立項,每年都要投資,有些項目甚至進行了幾十年。這些才是美國發動機持續進步的關鍵。”

原文完!

我以為從“王亞男認為”裏的那個“”字可以看出,文章前麵提到的“對《環球時報》記者說,高性能航空動力裝置研發有“三難”:設計難、加工組裝難、材料難”的“一名中國軍事專家”不是他,因為“”是個轉折詞,如果是一個人在說話的話是沒有必要用“”字的,大家見仁見智吧。

可是,後麵,“一名中國軍事專家”又出現了,一共兩次!

1,“一名中國軍事專家對《環球時報》記者說

中間有“王亞男認為”,然後,

2,“一名中國軍事專家告訴《環球時報》記者”!

相比之下,王亞男的名字在全文裏出現過四次:

1,“中國軍事專家王亞男25日在接受《環球時報》采訪時稱”

2,“王亞男認為,在這三大難關之上

3,“王亞男認為,研製核心機已經是國際航空發展的重要趨勢之一

4,“王亞男認為,中國應學習西方軍事大國的發動機預研機製

所以,我還是以為不好說原文裏的“一名中國軍事專家”究竟是不是《航空知識》副主編王亞男。

其實,我應該說我以為原文裏的“一名中國軍事專家”不是《航空知識》副主編王亞男!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