曆史不會忘記
(三) 墜機與黑匣子之謎
“九一三事件”公開的信息有限,很多又真假難辨,要搞清它的真實原因不容易,也許是根本不可能的。但我相信,通過努力我們會離真相更近。這就是為什麽四十五年過去了,國內國外對“九一三事件”的調查和探討從未停止過。把這些資料收集到一起,可以寫出一本厚厚的博士論文。我在這裏主要探討墜機的原因。林彪出走的原因和影響留在下一部分討論。
與墜機有關且較為詳細的信息主要出自兩個人: 原駐蒙古共和國大使館二等秘書孫一先和“九一三事件”獨立調查人舒雲的的兩本書和一些他們陸續發表的文章。孫一先的文章和書籍給出了迄今為止國內對墜機現場最詳盡的描述【1】【2】。從九十年代中起,軍旅作家舒雲就開始在國內刊物上發表與“九一三事件”有關的紀實性文章【3】【4】【5】。在近20年的時間裏,她查閱大量史料,走訪了一百多位“九一三事件”的當事人,其中包括孫一先。在此基礎上,她出版了《林彪事件完整調查》一書【6】。書中她對“九一三事件”提出了32個疑點。舒雲的文章從眾多被采訪人的角度勾畫出了整個事件的輪廓,信息量十分豐富。被很多後續文章和書籍引用。然而,在談到墜機原因時,舒雲並沒有直接給出答案。書中,她以提問的方式對墜機原因進行分析和討論,由此引導讀者通過自己的思考來對墜機原因做出判斷。
從九十年代起,一些與“九一三事件”有關的人員也陸續發表了不少文章和回憶錄。但它們之間有不少相互矛盾,甚至自我矛盾的地方【7】【8】。我個人認為,出於種種因素這些人員所給出信息的可信度總體上來說是有限的。原因是文章的作者同樣是事件的直接或間接當事人,與事件有關的個人恩怨和官方對所發表內容的審查都可能降低這方麵信息的準確性。
國外有關“九一三事件”和飛機墜毀的報道和文章主要來源於美國、澳大利亞和日本的記者調查報道,以及對前蘇聯和蒙古官員的采訪。值得一提的是,在國外文獻中有一篇《關 於一架中華人民共和國飛機在蒙古人民共和國境內墜毀原因的調查報告》(以下簡稱《調查報告》)【9】。這篇《調查報告》是由蒙古官方成立的調查委員會於1971年11月20日完成的。我看到的是由餘汝信轉載翻譯成的中文版。是以附錄形式與他的文章《蒙古官方調查報告中的“九一三事件”》在今年《新史記》第31期上發表的【10】。
實際上這並不是《調查報告》中內容首次被公開。早在1998年2月15日,日本記者加藤千洋在《朝日新聞》上就發表過一篇文章《蒙古原高級官員首次披露林彪墜機事件詳情》【11】。2007年蒙古曆史研究所所長朝倫·達西達瓦在《林彪元帥之死》中也引用過《調查報告》裏的內容【12】。從對墜機現場的描述來看,盡管《調查報告》與孫一先《在大漠那邊》一書基本一致,但雙方得出的墜機結論卻不盡相同。
(1)對林彪出走後飛機墜毀的種種猜測
林彪座機墜毀後,周恩來和鄧小平在國內先後組織過兩次大規模的調查【13】。雖然這兩次調查相隔十年之久,但他們給出了一致的官方結論:林彪在陰謀政變未遂的情況下,倉惶乘機外逃,因燃料不足墜毀在蒙古溫都爾汗。然而,這種模棱兩可的結論,給後人留下了無限的想象空間,由此演繹出了各種各樣的墜機說。
匯總已發表的文獻,與官方說法不同的墜毀原因大致有以下幾種。
1) 綁架說 - 林立果刺殺毛澤東不成功,夥同葉群被綁架林彪出逃,飛機因迫降失敗而墜毀。
2) 暗殺說 - 林彪還沒有來得及出逃,就已被毛澤東派人暗殺了。
3) 打鬥說 - 林彪座機進入蒙古上空後,飛機上因意見分歧發生打鬥,導致飛機墜毀。
4) 殉難說 - 駕駛員潘景寅發現林彪等企圖叛國投敵,有意將飛機墜毀。
5) 炸彈說 –進入蒙古上空後,安裝在林彪座機上的炸彈爆炸,導致飛機墜毀。
6) 導彈說 - 飛機被導彈擊中而受損,迫降失敗墜毀。
“綁架說”與官方說法不同之處在於,這種說法認為:林彪不是主動出走叛逃。這種說法沒有把問題的重點放在飛機的墜毀原因上。最早提出這種說法的是林彪的女兒林立衡。她在《對9月13日事件前後的回憶》一書中反複強調林彪是被綁架上256號的【14】。賈舒雲在《炎黃春秋》1998年第1期上發表過一篇文章《英雄在“九·一三”事件中慘變》【15】。文中用了大量篇幅講林彪是如何被綁架走的。張寧所著的《自己寫自己》雖然與林立衡書中的內容有不一致的地方,但在林彪是否被林立果和葉群挾持前往山海關機場這一問題上,她們兩個人的觀點是一致的【16】。
但“綁架說”得到了林彪身邊工作人員的否定。林彪辦公室秘書宋德金在《真實的林彪——林彪秘書最後的回憶錄》【17】,林彪衛士長李文普在《林彪衛士長李文普不得不說》【18】和林彪內勤公務員張恒昌的《林彪內勤公務員張恒昌關於“九一三”事件的揭發材料》【19】等材料中都證明林彪不是被綁架走的。
“暗殺說”稱,林彪還沒有來得及出逃,就已經被毛澤東的8341部隊暗殺身亡。 這一說法出自姚明理的《林彪的陰謀與死亡》【20】。該文最早是用英文發表的(《The Conspiracy and Death of LinBiao》,Yao mingle)。1983年6月,由台灣時事文化出版事業有限公司譯成中文。中文版有這樣一段話“林彪的座車以時速15公裏駛過別墅外曲折的小路,在拐彎處離路障七至八米處滑停下來。這時,埋伏在附近的8341部隊的爆破小組,看到發射火箭的信號發出來了,隨即扣動扳機,瞬間一聲震耳欲聾的爆炸聲,一枚40厘米火箭彈不偏不倚打到汽車後部,接著第二枚火箭彈射向汽車的中部,汽車有好幾部分在火焰裏飛向 空中。”
256號三叉戟墜毀在溫都爾汗後,前蘇聯和蒙古均派出情報人員和專家前往墜機地對事件進行調查。蘇聯專家的調查結果【21】和蒙古官方的現場調查紀要【22】的人證和物證,從不同的角度證明了林彪,葉群和林立果等人是在墜機中身亡的。在所有說法中,“暗殺說”最有故事性。同時也是最缺乏人證和物證的說法。
“打鬥說”認為,飛機墜毀原因是由於林彪座機進入蒙古領空後,機上人員對是否“叛逃”產生分歧,因而發生打鬥,導致飛機墜毀。1972年1月一位英國《新觀察家》雜誌駐莫斯科記者報道說,根據蘇聯專家提供的林彪屍檢報告,林彪“屍體上中了9顆子彈,呈蜂窩形”。這是“打鬥說”的依據之一。
但“打鬥說”無法得到墜機現場調查結果的支持。無論是從前蘇聯,還是從蒙古方麵公布的材料來看【9】,都找不到機上發生打鬥,甚至槍戰的證據。中方孫一先的現場調查給出了同樣的推論,對“打鬥說”予以否定【1】。
1980年11月16日,《人民日報》第一版刊登了一篇新華社的報道:中共中央副主席的鄧小平在會見美國《基督教科學箴言報》總編輯厄爾• 費爾和夫人時,回答了客人提出的有關林彪事件的問題【23】。11月24日《人民日報》頭版頭條刊登一篇文章《就當前國內外一些重要問題鄧小平答美國記者問》【24】。美國《基督教科學箴言報》總編輯厄爾•費爾問:“根據調查,飛機失事是自然的事故,是由於飛機維修不好呢?還是別 的原因?”鄧小平回答:“據我個人判斷,飛行員是個好人……”
鄧小平這樣回答是因為他掌握了至今尚未公開的“九一三事件”機密嗎?但也有觀點認為,要真正確認機上有沒有發生打鬥,還需要通過機上的黑匣子中的錄音才能完成。從現場調查來看,機上全部人員在飛機墜毀前已經做好了迫降準備。難道經過一場打鬥後,雙方又和解了?或者一方完全戰勝了另一方?前一種情況顯然是不可能的。而後一種情況仍需要搞清楚,是什麽原因導致飛機迫降失敗?
“殉難說”猜測,駕駛員潘景寅發現林彪等人企圖飛往蘇聯叛國投敵,有意將飛機墜毀。實際上,這種說法的主要依據是鄧小平對記者的“所答非所問”。孫一先在他的書中有這樣兩段話:“我們注意到,每具屍體手腕上都沒帶手表,詢問蒙方陪同人員,據講在草地上揀到九塊手表,個別燒壞,大部完好……。” “我們還注意 到,具具屍體腳板都是光光的,按說有人穿著結帶子的皮鞋,可能燒壞,但不容易甩掉。”蒙古人的《調查報告》【9】中有這樣一段描述2號屍體的文字:“腰部係有皮帶,右側帶有手槍套,槍套裏沒有槍,但有兩個裝有子彈的彈夾。”【1】
種種跡象表明,飛機在墜毀之前,機上人員已經做好了迫降準備。不僅如此,從墜機地點平坦的地勢來看,駕駛員對迫降地點也做了精心的挑選。如果墜機是因為駕駛員潘景寅臨危受命,光榮殉難,他完全可以在飛機進入蒙古境內後不久,趁油料還多的情況下就加速將飛機撞向一個山包。除非在日後政府公開與“九·一三”事件有關資料中能夠找到足夠的證據來證明潘景寅臨危受命,否則“殉難說”在邏輯上難以成立。
“炸彈說”認定,進256號三叉戟飛機入蒙古上空後,事先安裝在飛機上的炸彈爆炸,導致飛機受損甚至起火,緊急情況下迫降失敗墜毀。因炸彈爆炸而導致飛機墜毀的可能性不是沒有。高文謙在《晚年周恩來》一書中這樣推測“飛機到達蘇聯境內時突折返中國,而在蒙古上空因油箱爆炸引發大火,致機上全部人員死亡” 【25】,但他沒有說導致油箱爆炸起火的原因是不是由炸彈爆炸而造成的?
盡管孫一先【1】和王海【26】的文章均認為機翼上的大洞是可能是飛機墜毀時油箱起火爆炸市產生的,但這不過是一種推測。據舒雲《林彪事件完整調查》一書,山海關場站參謀長佟玉春分析,出現大洞的原因是飛機起飛時右機翼撞到油車頂蓋使右翼根部受損,該部位在飛機燃燒爆炸後產生了一個朝下的40厘米的大洞【6】。
由此可見,僅僅從已公布的信息來看,很難為“炸彈說”背書。七十年代的黑匣子雖然隻能記錄有限的飛行參數,256號三叉戟進入蒙古領空後的飛行時間隻有三十多分鍾。如果能夠找到黑匣子。墜機原因才有可能得到很好的解釋。
“導彈說”認為,林彪座機在墜毀前被導彈擊中。這種說法有國內和國外兩個版本。國內說法之一來自張寧。她在《塵劫》一書中引用了二炮一位轉業軍人的話:“當年出事時,我在基地當兵,我們接到開炮命令,不知道是什麽目標,以後聽到文件傳達,心裏才明白是林彪座機。”【27】顯然,這位二炮轉業軍人是在說故事。當時中國的導彈打不到溫都爾汗【26】。
國外說法出自前蘇聯駐華大使館參讚顧大壽。 他在《我的中國生涯》中說:“林彪和葉群、林立果乘坐一架軍用飛機在山海關機場緊急起飛,卻在飛越中國邊境上空進入蒙古共和國的領空時被擊落,在蒙古境內的溫都爾汗墜毀。”【28】閻明複在《前蘇聯外交官目睹九一三事件現場》也提到過 “蒙古人民共和國的空軍雷達發現中國一架軍用飛機侵入蒙古人民共和國的領空,錯誤地把它當做是偵察機。“【21】
陳曉寧在《質疑林彪“9.13”事件》一文中【29】,認同了澳大利亞記者Hannam, Peter調查報告中【30】,前蘇聯克格勃人員的觀點,"飛機先向西飛,後來改向北飛。在飛到蘇聯和蒙古邊境時,又折回來向南飛"。 他還引用了林彪座機副駕駛員康庭梓在《林彪座機強行起飛之後》一文中對林彪座機飛行路線的描述【31】,來支持Hannam, Peter的觀點。陳曉寧最後得出結論:“蘇蒙方麵在跟蹤了256飛機的航跡後認為:此機既非迷航,也非叛逃,而是在有意利用民航飛機刺探完蘇蒙方麵的防空雷達後想逃回中國。於是下令向其開火——256飛機機翼中彈發生爆炸,並引起大火。”
實際上證明“導彈說”難以成立的方法並不難。隻要對飛機的飛行時間、距離和油量做個簡單計算就行了。256號從山海關機場起飛的時間是9月13號零點32分。它從中蒙邊境414號界樁附近進入蒙古領空。在蒙方的《調查報告》中有這樣的記錄:距墜毀飛機的主體部分北邊10米處,發現一塊定格在淩晨2時27分、 已停止了的“上海”牌男裝手表【9】。由此可以得出,256號在空中的飛行時間大約是一小時五十五分鍾。其中在蒙古境內的飛行時間是三十七分鍾。
下麵是一張265號從山海關機場起飛後直接飛往墜機地點的飛行路線圖。這張圖告訴我們,兩地之間的飛行距離約1200公裏。由此我們可以推算出,飛機平均飛行速度略高於600公裏/小時。從這張圖上我們還可以發現,從溫都爾汗到到伊爾庫次克附近蘇蒙邊境的距離超過500公裏,來回1000公裏。這樣算下來,飛機在一小時五十五分鍾內平均飛行速度起碼要1100公裏/小時。而三叉戟飛機的最高航速是937公裏/小時【32】。
林彪座機飛行路線圖 (取自網絡)
從下麵的這張表上我們可以看到,三叉戟1E型飛機油箱最大儲油量是6000加侖,最大航程是3218公裏。簡單計算得出,平均每公裏耗油1.864加侖左右。256號三叉戟飛機從山海關機場起飛的時候還剩了12.5噸油(約4400加侖),墜機時所剩油量為2.5噸【7】。飛機從山海關機場起飛到了蘇蒙邊境後再飛回溫都爾汗的距離是2200公裏,按照平均每公裏耗油1.864加侖計算需耗油4100加侖。飛回溫都爾汗後所剩油量隻有300加侖,這顯然與上邊提到的墜機時所剩油量為2.5噸不相符。時念堂在《飛機的加油量根本不夠跑到蘇聯》得出了同樣的結論【33】。由此可見,無論是從飛機速度還是從飛機油量上來說,飛機在從蘇蒙邊境返回溫都爾汗時被導彈擊落說是站不住腳的。
三叉戟技術參數【33】
當然,無論是“炸彈說”還是“導彈說”,成立的前提條件必須是飛機的受損程度有限。過大損壞將導致飛機在空中解體。從林彪座機墜毀現場殘骸的分布情況來看,飛機並未發生空中解體。 與不久之前在烏克蘭上空被導彈擊中的馬航MH17號航班殘骸散落的麵積範圍是截然不同的。
綜上所述,六種說法中“綁架說”、“ 暗殺說”和 “導彈說”是難以成立的。“殉難說”和“打鬥說”最大的疑問在於為什麽飛機墜毀之前機上人員做了迫降準備?但為什麽機上人員做好了迫降準備,但經驗豐富的副師職飛機駕駛員潘景寅在飛機迫降前沒有讓飛機在空中耗盡油料和放下起落架降落迫降呢?
雖然“炸彈說”的成立需要建立在一係列的巧合的基礎之上,但從現有的信息中找不出理由來百分之百的否定“炸彈說”發生的可能性。四十五年後的今天,隻有對飛機上黑匣子裏的數據進行分析,才有可能幫助查明真相。從現有的資料來看,對256號飛機上是否裝有黑匣子仍舊存在分歧【10】【34】【35】。因此黑匣子也就成了這裏要重點探討的內容。
(2)256號專機上黑匣子之謎
從上邊的討論可以看出,無論哪一種墜機原因的解釋,都需要給出一定的證據或通過對數據的分析和推理來進行。四十多年過去了,能得到的信息都已經得到了,不能得到的仍舊得不到。黑匣子中的信息就是其中之一。
盡管黑匣子的作用如此重要,國內對這方麵的探討仍不夠完善,還僅僅局限於爭論256號專機是否配備有黑匣子?在張聶爾所著的《風雲“九一三”》一書中肯定了黑匣子的存在【36】。王北南在《林彪的256號專機沒有配備黑匣子》一文中卻例舉各種事實推定256號專機沒有配備黑匣子【37】。
這次溫都爾汗之行,讓我對林彪座機墜毀的地方有了很好的感性認識。蘇布拉嘎盆地比我想象的要平坦、要寬闊。墜機地的地勢尤為平坦。荒草下麵的土質粗硬,堅實。吉普車可隨意的在草地高速上行駛,不會在這種土質地的麵上留下明顯的壓痕。它是一片飛機理想的迫降場地。
在墜機現場。我從泥土裏扒出飛機燃燒後殘留在地下的各種殘骸。拿著一塊表明粗糙的小鋁錠翻來覆去的查看,我怎麽也想象不出墜機後燃起的大火,居然會把鋁合金的機身熔化!更讓人疑惑的是,一位經驗豐富的駕駛員會把飛機墜毀在這樣一塊平坦的草地上。
原本以為,腳下的這塊土地便是我這次探尋的終點。然而,麵對這塊空曠的荒原所產生的疑問,卻成了我探尋林彪座機墜毀原因的起點。從溫都爾汗回來後,我查找了所有三叉戟飛機的墜機事件。通過閱讀墜機調查報告,我算是搞清楚了三叉戟上黑匣子的前世今生。
1972年6月18日英國歐洲航空548號三叉戟客機從希斯羅機場起飛後不久墜毀。調查結果是通過機上黑匣子(飛行記錄儀)取得的。黑匣子數據證實,事故是因駕駛員誤操作,在低於225 knots (417 km/h) 和 3000 英尺的高度下收回機翼droops造成的【38】。機長屍體解剖表明,他是一位心髒病患者。但由於調查人員沒有駕駛艙語音記錄儀,因而無法確定駕駛員的誤操作是否是由於突發心髒病所致?基於這個調查結果,英國規定所有在英注冊的航空公司必須在其飛機上安裝駕駛艙通話記錄儀。
林彪乘坐的256號三叉戟1969年5月之前屬於巴基斯坦國際航空公司。它被用作民航客機己經四年多了。256號座機從巴基斯坦進口後,中方按照專機的要求隻對客艙進行了改造【6】【7】。英國的548號班機是在林彪的256號專機墜毀之後9個月墜毀的。之後的沒有配備駕駛艙通話記錄儀,之前的怎麽會有呢?
這裏需要指出的是,以往的分析過多的強調了黑匣子裏的駕駛艙通話記錄儀的功能。認為,要想破解林彪墜機之謎,隻有通過駕駛艙通話記錄儀才行。不久前在文學城上看到了一篇報道說,林彪座機上的黑匣子找到了。還播放了飛機墜毀前機上人員的對話,跟真的一樣。我真的很佩服那些會編故事的人。
548號班機的型號是三叉戟 I 型。機上裝備的黑匣子裏盡管沒有配備駕駛艙通話記錄儀,但可以記錄下重要的飛行參數。下麵這張圖顯示的飛行數據就是從548號班機的黑匣子裏得到。調查人員正是通過這些飛行數據搞清楚了飛機墜毀的原因。林彪乘坐的256號專機的型號是三叉1E型。是在 I 型之後生產的適合於國際市場的改進型,應當同樣裝有飛行記錄儀。
548號班機黑匣子記錄的飛行參數【38】
與張聶爾和王北南不同,蔣健在《曆史不忍細究 - 揭開“九一三事件”中的黑匣子之謎》一文中引用了很多文獻來證明256號專機上沒有裝備駕駛艙通話記錄儀【35】,但因為他沒有讀過548號班機的調查報告【38】,所以他的文章沒能明確256號上是否配備飛行記錄儀。也沒明確告訴讀者,沒有駕駛艙通話記錄儀的黑匣子,在墜機事件的調查中同樣能起到重要的作用。我在這裏不僅肯定256號上飛行記錄儀的存在,而且以548號班機調查結果證明,256號上飛行記錄儀裏的數據會進一步幫助我們解開林彪座機墜毀之謎。
遺憾的是,從各方麵的信息來看,256號專機上的飛行記錄儀,在中方人員到達現場前就已經被蘇聯派出的事件調查人員取走了。飛行記錄儀裏的數據是經過加密的。沒有原廠商提供的專用解密工具,蘇聯人等於說是拿回去了一個鐵盒子。如果蘇聯人強行解密,很有可能,黑匣子裏的數據已經損壞了。這樣,林彪座機墜毀的原因恐怕真就成了千古之謎。
照理說,我寫到這裏就應該畫個句號了,但我還不打算這麽做。我要編一個故事,編一個不用黑匣子也能解釋林彪座機墜毀原因的故事。
(未完待續)
參考文獻
4 女主人描述墜機過程
5 Sanuuz 描述墜機過程
6 墜機碎片
7 墜機地石碑和遠處的山包
8 墜機碎片
9 機體鋁片
10 機體鋁片和熔化的小鋁錠
11 機體熔化形成的小鋁錠
12 機上陶瓷餐具碎片
13 小塊飛機碎片
14 殘損的箔式聚苯乙烯電容
15 飛機電纜碎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