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格律詩,時常會為了意境或語言上的順暢而做“拗救”,其規則自是記住即可。然俺天生帶有點不安分的基因,自幼不喜死記硬背,總想探究一下有沒有道理。於是這裏就根據自己的拙見,試著推演一下,不當之處,還請各位詩友趁著美國國慶,不吝炮彈是幸。
1. 格律的原則:馬蹄韻與陰陽調和
馬蹄韻:大家知道,格律詩的平仄原則基本上是平平仄仄相間,也叫做“馬蹄韻”。如果要想抑揚頓挫,自然是平仄相間最好;但如果一字一換平仄,則讀起來要費點力氣。根據俺的歪理邪說,這有點像電子器件的能耗原理,flip bit作0與1之間的轉換時最耗能量。這就是所謂的“拗口”,科學上大致可以用平均讀一個字耗費的能量來表征。當然,其他條件需要相同,北京人和上海人,花臉嗓門的和柔聲細氣的,這都不好比哈。另外,由於隨著漢語的發展,大量引入了雙字詞,這樣兩字一換平仄就是兼顧音調起伏和讀之順口的優化選擇。
246分明:同是因為雙字詞的原因,246的位置在音韻上就顯得比135重要一些,尤其是漢語裏有大量的偏正式詞語。要在雙聲詞組成的句子中產生對比,一般而言變2,4,6比1,3,5更有效。比如“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這兩句相比變了13的平仄而未變2,4,讀起來對比度似乎就不如格律詩中首句入韻的頭兩句明顯。因此246有定則,違反之則“拗”;而135則相對靈活。
陰陽調和,對比鮮明:在格律詩中,可以說,平為陽,仄為陰,每一句都是平仄相間,調和陰陽。就句而言,出句為陰,對句為陽。一出一對,先抑後揚;粘對有序,順理成章。出句無妨“滋陰”,故13處換平為仄可以允許;同理,對句無妨“補陽”,13處換仄為平也不違反原則。出句和對句,複應視作一個整體,因為如無出句,欲“對”與“阿誰”?是為“相反相成”者也。誦詩,自然不會出句讀完了2分鍾才念對句,那可真是黃花菜都涼了也!一定是出句餘韻未落,對句就要跟上。一點愚見:這也是可以用對句救出句之拗的原理所在,它體現了我國古代哲學注重整體的思想,而非以錯糾錯也。
粘對的原則,也決定了一些拗無法救。比如,第二字是絕對不能拗的,因為一拗就要麽失粘,要麽失對。如果一定要拗,隻能作“折腰體”拗律處理。同理,一般七言格律詩的第四字也是不可拗的,因為它其實發源自五言格律的第二字。而陰陽對比分明,決定了尾字同樣不能拗,所以應是“246尾分明”
以上三條原則中,陰陽平衡及246尾分明比馬蹄韻的原則要重要。違反這兩者的拗必救,而違反馬蹄韻的小拗通常可救可不救。
2. 五言句式的拗救推演
以下俺們利用上麵的原則,推演一下各種拗救。救拗,不可改246 的平仄,否則拗上加拗;而隻能將3/5位的平仄從正格反轉一下而救之,缺仄則補仄,缺平則補平,還是要達到陰陽調和而對比分明。1位則因為通常不論,而且通常距離拗處較遠,一般不能用來拗救,但特定情況第一字平仄逆轉可以造成“拗”。因七言發展自五言,這裏為簡潔清晰起見,權以五言為例,一一討論四種可能的句式,然後兼顧一些七言的情況。
(a)平平仄仄平 :“孤平”還是“缺平”拗救?
這是唯一一個第一字就會造成拗的情況。如作“仄平仄仄平”,則此對句平仄力量對比反轉,有略欠陽氣之嫌疑。此時宜補上一個平聲字,而2,4,尾均不能動,唯一的辦法是把第三字從正格的仄聲反轉成平聲,為“仄平平仄平”。這就是大家熟悉的“孤平”拗救。
由於救之前兩個平聲字不相鄰,而救之後有23位相鄰的兩個平聲字,所以清人總結時稱之為避“孤平”。但這樣的稱呼造成了很多混淆,甚至出現了啟功先生“兩仄夾一平”便是孤平的說法,與實際的格律脫節。如果按這個定義,出句“仄仄仄平仄”必定是孤平了,甚至七言“仄平仄仄仄平平”也成了孤平。可是這樣的句子比比皆是也。
所以我認為,所謂“孤平”,本質上是對句“缺平”,需要補一個平聲字。而這個句式下隻能補在第三位,所以給了人們避免“孤平”的假象。這樣就可以解釋為何出句“仄仄仄平仄”不算孤平:出句本就為陰,故其135不存在“缺平(陽)”的問題。而對句中偶爾使用的“仄仄平仄平”(如“死亦為鬼雄”)也不算孤平,因為其正格為“仄仄仄平平”,仍然是兩個平聲字,不缺“平”也。
第二字和尾字已經說了,不可拗。
第三字仄改平,“平平平仄平”,無妨,因為如上所述對句本就為陽,可以補陽。這樣的句式倒是常用於對句拗救,下文會涉及。當然也有人認為,此處按照馬蹄韻的原則,是小拗,因最後三字“平仄平”,一字一個變換,確有些道理。但顯然無大礙,否則孤平拗救過的“仄平平仄平”,不也有同樣的問題?至少可以看出,這相對於陰陽失衡,是比較次要的問題。
第四字如拗成平,則本句必須補仄,而第一位不算數,第三位本來正格就為仄,起不到“補“的目的,所以若拗隻能算出律,無法救之。
至此“平平仄仄平”所有的情況討論完畢。這裏俺主要的觀點是,“孤平“,若改稱“對句缺平”,可能會有助於避免很多誤解。
(b)仄仄仄平平: “三平尾”是否出律?
這個句式第一字不論、第二及尾字不可拗。
第三字若反轉為平,則是“仄仄平平平”,稱三平尾。應該說,這樣並沒有違反陰陽原則,平聲句第三字“補陽”,無不可。一般認為,避免三平尾的主要原因是三個平聲字結尾嫌音律單調,尤其是如果分成兩段,“仄仄/平平平”。但事實上,因其沒有違背陰陽平衡,唐人格律中三平尾也不少見。著名的拗律《黃鶴樓》自是不必說,而杜甫的一首五排《大雲寺之三》裏就有兩個三平尾:“夜深殿突兀,風動金琅璫。”。“玉繩回斷絕,鐵鳳森翱翔。”李賀的五律也有“誰知泥憶雲,望斷梨花春”。個人覺得,三平未必就壞,畢竟有陰平陽平可以調整聲調,是否可行全看可否自然地符合全詩的意境。如《黃鶴樓》的“空悠悠”,三個陰平,但用得正有“悠悠”之感。七言中三平尾則比較少,也許是因為多了兩個字,有回旋餘地,更容易避免之。
第四字若拗為仄,則需補平,這裏隻能把第三字反轉為平以救之,如“死亦為鬼雄”。一般而言,“仄仄平仄平”單獨出現的情況比較少見。李清照的情況,是和出句“平平仄平仄”相對的。
(c)平平平仄仄: 特殊拗
這個句式第一字一般不論、第二及尾字不可拗。
第三字若反轉為仄,則是“平平仄仄仄”,稱三仄尾。和三平一樣,這樣也沒有違反陰陽原則,出句第三字“滋陰”,無不可。避之的唯一理由和三平一樣,是容易造成尾三字音韻單調。但仄聲畢竟有上入去三聲,所以有個說法,三仄尾比三平尾問題要小,正是因為仄聲的變化更多。龍兄和俺都認為有理。格律詩中,三仄尾也確實比三平尾常見。五言中,甚至作“仄平仄仄仄”偶爾也是有的,但七言“仄仄仄平仄仄仄”就很少見了,一般可以用多出的兩字避免拗成這個樣子。
第四字若拗為平,則需補仄,這裏隻能把第三字反轉為仄以救之,作“平平仄平仄”。這成為“特殊拗”,在唐詩中屢見不鮮。如王勃“無為在歧路”,王之渙“羌笛何須怨楊柳”。杜甫收入《三百首》的五律中,一多半有這種特殊拗。不排除是詩人們使得音律更加多樣化而有意為之。也可再次看出,結尾的“仄平仄”雖然不符合馬蹄韻,有點小拗,但不是大問題。
相對“平平仄平仄”而言,“仄平仄平仄”就沒有那麽常見了,大概是flip bit 太多了,更拗;其對應的七言句“仄仄仄平仄平仄”就更少見一些。
(d)仄仄平平仄: 對句救拗
這個句式第一字不論、第二及尾字不可拗。
第三字若反轉為仄,則是“仄仄仄平仄”,沒有違反陰陽原則,出句第三字“滋陰”而已,可以不救。如果是第四字拗成仄聲,作“仄仄平仄仄”或者“仄仄仄仄仄”,那就必須救了。第一字不管用,第三字本來正格式就是平聲,無法用來反轉而補平。因此這裏無法本句救,而隻能用對句救了。對句也是第一字不算數,隻能用第三字救,即為“平平平仄平”。這個對句救的方法,不乏名家名句,如白居易“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李商隱“向晚意不適,驅車登古原”,杜甫“草木歲月晚,關河霜雪清”,七言有陸遊的“一身報國有萬死,兩鬢向人無再青。”(這裏“無”字兼作孤平拗救)。如上所述,這是利用出對句相反相成,視之一體而為之。
至此,所有拗救“推演”完畢。我查了一下,好像確實也隻有這幾種拗救法。歪理邪說,拋磚引玉,僅供大家參考。祝各位節日愉快!
•
其它都同意,三平建議還是能避免就避免,否則,會被多數人否定滴~ - Eragon - ♂
(0 bytes) (2 reads) 07/03/2015 20:31:37
• 同意龍兄的看法,尤其是七言的情況。另一方麵,俺倒是覺得您這樣既有天分又兼通詩詞音樂的高才,不妨在音律上去做一些... - 阿留 - ♂
(1568 bytes) (17 reads) 07/04/2015 04:10:53
• 找到了當年的討論,是yuanxiang兄提的,供參考: - 阿留 - ♂
(112 bytes) (2 reads)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揖謝沁文兄雅讚賜句,實在過獎。珍藏起來,當成兄台對俺的鞭策吧!
惟勤且謹(平平仄仄),必是留侯(仄仄平平);
其精又廣(平平仄仄),可識淵流(仄仄平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