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起經濟危機,我們就會想到工人失業、企業破產,經濟負增長。經濟危機常常被形容成萬惡,是資本主義的腐朽本質的產物。可事實是從19世紀下葉資本主義世界性危機以來,經濟危機不但沒導致資本主義的滅亡,反而在每次危機後的,催生出一場場新的經濟科技革命,推動資本主義走向新的繁榮!與此對比的是企圖消滅經濟危機的經濟體最後不是自然消亡,就是變成極度貧困,無一例外。
人類的貪婪是人類發展的原動力,但同時貪得無厭也讓經濟活動過度膨脹,結果供過於求產生泡沫;比如2001年的網絡泡沫。一些企業個人為了賺錢坑蒙拐騙,擾亂了經濟秩序;就像2008年的次貸危機。因為經濟活動的變量太多,而且許多對經濟有巨大影響的因素:比如大眾消費觀念的變遷、投資者意願的取向、企業政府行為的變化等等,多由人心決定根本不可預測的。所以經濟分析預測僅僅是一個可能性的參考報告,各人解讀更是南車北撤。事實上大部分經濟問題都是直至經濟危機才被大眾認知。
經濟危機是一個市場經濟體的經濟活動失去平衡後的自我調節行為,最形象的比喻就是一個人的免疫係統。人類生病,免疫係統就會讓人發燒。經濟活動失衡時,經濟體就會發生經濟危機。這世界沒有完美的體係,經濟出問題不可避免,最可怕的是出了問題還不知道,最後積重難返。人不怕生病,就怕有毛病了不顯示,耽誤了最佳的治療時間而病入膏肓無藥可救。就像人類生病發燒一樣,體溫太高會永久傷害某些器官,這時醫生就要開藥治療。同樣經濟危機太嚴重,危及大部分企業生存時,政府也需要介入,以減少傷害,即所謂的軟著陸。QE就是此類政府醫療行為。
經濟危機是經濟體的免疫係統。在經濟形勢一片大好的時候,傻瓜都可以掙到錢,經營不善的企業照樣活得滋滋潤潤。依靠特權、行騙、違法可以大發橫財,比如銀行超額放貸,上市公司假賬抬高股價,工廠生產假冒偽劣產品、以及官商勾結貪汙腐敗等。因為這些來錢容易的歪門邪道的運作成本遠遠低於認認真真做生意的企業,如果沒有經濟危機,長此以往這些行為必然會成為經濟體的主流,最後造成經濟體內劣勝優汰,危害經濟健康。經濟危機來了,不但經濟泡沫破裂,各種經濟活動被迫回歸供需平衡,而且經濟活動中的歪門邪道也都會原形畢露。首先倒閉的,就是那些假冒偽劣的、落後過時的、瘋狂擴張的、和經營不善的公司。而那些踏實經營的企業,抗壓能力相對較強,又因為沒有了那些歪門邪道的競爭,經濟危機對於他們往往不是危機而是轉機。所以經濟危機就是經濟環境的淨化器,優勝劣汰,保證了公平的競爭環境。
想消滅經濟危機根本就是作死。它主要有兩個途徑。一個是遏製人類的貪婪:但這同時也扼殺了人類的創造性和能動性,最後帶來普遍的貧窮,社會主義就是這樣的實驗。另一個辦法就是政府幹預。當年日本政府通過行政手段調控經濟,使經濟飛速發展。這種方法對生產低級產品的小型經濟體有一定幫助,因為它們變量少,又有許多曆史經驗可以借鑒,剩餘產品也容易被國際市場消化。但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後,變量越來越多,經濟預測就越來越不可靠,政府調控基本上盲人指路,風險極大。所以日本政府不管1990年後經濟多糟,都不敢重回政府調控,除非戰爭狀態發達國家也沒有一個政府敢大規模操控經濟活動。政府也可以通過增加貨幣發行,擴大政府開支來消化社會剩餘生產力,當年羅斯福新經濟基本上就是這些東東。偶爾為之,可以保證讓經濟危機軟著陸。但適可而止不可能消滅經濟危機,而且長期執行,這些政策刺激經濟的效果就會越來越差,其實是飲鳩止渴。增發貨幣是掠奪民眾財產,而且超發到一定程度必然導致貨幣體係崩潰;擴大政府開支到一定時候也就後續乏力了,總不能整天修路造槍炮吧?蘇聯當年政府消費經濟總量的70%以上,結果繼承者俄國的經濟十幾年後才完成調整開始複蘇。
沒有經濟危機的經濟體就是艾滋病患者。消滅了經濟危機的經濟體可能會經濟高速增長,繁榮相當長一段時間,看起來好像比其他人都好,但代價就是遲早有一天經濟會不可複原性地崩潰。因為它的泡沫太大了,政府又用完了調控手段;這時就像病人一上來就是四十幾度高燒,而所有藥物都已經在之前被用濫而有了抗藥性。再加上長時間的不公平競爭使多數健康企業被逆淘汰,所以它們不可能像正常的市場經濟體那樣再從經濟危機中複蘇,並進一步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