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熊

白熊,達拉斯人。幹科研的,是個愛運動的基督徒,也愛唱歌,熱愛生活,願我的博客能交很多朋友!
個人資料
正文

歌聲與回憶 (2 )

(2012-12-18 07:50:00) 下一個
 
 

 

 

小時候一起玩耍,長大的發小們,在騰訊網發起了一個QQ發小空間,一下子把灑落在世界各地的幾百人的大院發小聯係了起來。發起人是一群 60 後 70 後的發小。當時他們是那麽不起眼,我們都不宵一顧,沒想到他們一鳴驚人,得到了大家的稱讚。於是,這個QQ發小空間就成了我天天光顧的地方,就像回到國內,回到了我們成長的年代 ….. 。由此引來一係列的回憶 ….. 。

歌聲與回憶 2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童年 。我們的童年,少年時代是在快樂的歌聲中度過的,這歌聲充滿了積極向上,天真活勃,互助互愛的精神,用今天時髦的詞語就是正能量。雖時光遠去,但仍記憶尤新,讓人難以忘懷。讓我們看看那個時代的背景音樂是什麽?

50 年代的“讓我們蕩起雙漿 ”, 被公認是新中國同齡人的美好的童年時代的寫照。出生在解放戰爭中炮火連天年代的 40 後們,這時已經帶上了紅領巾。父輩們打下了江山,就是要讓下一代不再經受他們曾經的苦難 。影片“祖國的花朵”選這首歌做了主題歌,影片的小主人公還登上了天安門,和毛主席合影。那個時候,我們唱這首歌去北海劃船,到香山登頂。歌聲蕩漾在山山水水,就好象鮮花撒滿了春天。還有一首歌叫“我們是共產主義接班人”。這是電影“英雄小八路”的主題歌,是我們我們加入少先隊帶上紅領巾時唱的歌,當時的少先隊隊歌不是這首,但很快就被這首歌替代。


祖國的花朵們,那些發小照片中的 50 後,一個個虎頭虎腦的小小子,一個個花枝未展的小姑娘,就是在這樣美好的歌聲中,一寸一寸地長高了。今天,當翻看那些黑白照片時,似乎還能聽到我們當年的歌聲:“小鳥在前麵帶路,風兒吹這我們,我們象春天一樣,來到花園裏,來到草地上。鮮豔地紅領巾美麗地衣裳,我們跳啊跳啊,我們唱啊唱啊,敬愛的領袖毛澤東,和我們們在一起,度過快樂的節日”。

在那個年代,馬越抱和平鴿的“我們熱愛和平”張貼畫,處處可見,鼓舞了堅守在上甘嶺坑道裏的戰士,激勵著巡邏在邊防錢上的每一個解放軍。也讓我們知道了,童年的美好是和解放軍叔叔的英勇戰鬥,不怕犧牲分不開的,我們長大了也要當解放軍。

 

新中國十年,我十歲。在五星紅旗下一起成長。看看我們的名字吧: 叫解放,叫援朝,叫建設,叫抗美,叫和平的何其多?我們的名字就象跳躍的音符,活躍在時代的旋律中,銘刻在新中國的年輪上。

 

 

60 年代初的“我們走在大路上”,閃耀著中國人民積極向上的精神風貌。不懼自然災害的壓迫,不畏國際反華大合唱的逆流,滿懷信心的高唱 :“我們走在大路上,意氣風發,鬥誌昂揚,毛主席領導革命隊伍,披荊斬棘奔向前方,向前進,向前進 …. 。” 40 後, 50 後的發小朋友們,我們就是在這樣的歌聲中,告別了無憂無慮的童年時代,意氣風發開始了大孩子的時代 — 萌發理想的時代。

 

 

 


當“學習雷鋒好榜樣”的歌聲唱響祖國大地的時候,新中國已經走過了 13 年的曆程。三年自然災害早已成為過去,國力已經恢複,新社會的道德風尚已經形成。平生說得很貼切, 大家都在學雷鋒,在做好事的氛圍中成長,社會風氣也好,真是夜不閉戶,路不拾遺。 這不是原始共產主義,這是我們大家的親身經曆。那時,雖然物質生活很匱乏,但人們的精神麵貌絕對好於今天。這也是人們懷念那時的原因之一。


祖國進行曲”是一首蘇聯歌曲,被稱為蘇聯的第二國歌。它的清晰響亮的音符,作為莫斯科廣播電台對中國聽眾的華語廣播的開始曲,呼喚著向往他的聽眾。中國革命是繼十月革命之後而發生的,我們的共產主義理想也必然和十月革命分不開。還記得毛主席去祝賀十月革命 40 周年時,在紅場列寧墓上揮手的鏡頭。通過紅場檢閱的有巨大的洲際導彈行列,那時,蘇聯還發射了世界上第一顆人造衛星。當頌揚社會主義的偉大成就的時候,總少不了聽到這樣的歌聲:“我們祖國多麽遼闊廣大,他有無數田野和森林。我們沒有見過別的國家,能夠這樣自由呼吸 ….. 。”這首歌曲有他的不可抵擋的魅力,每當聽到時,都令你無限神往。我的同齡人很多都喜歡他。即使,後來文革了,當局禁止聽蘇修的電台。我們到了鄉下,還是照樣能聽到。


時光不知不覺地就來到了 1966 年。那年的夏天似乎來得特別早,天氣很熱。我們不知道的是,暴風雨來臨前的政治氣溫也很熱。麵臨著高考的初中生和高中生,心裏煩躁,倍感壓力。忽然,一聲霹靂。廢除高考製度 。文革來了!


1966 年的“大海航行靠舵手”,總是和一片片揮舞著語錄,身著綠軍裝的紅衛兵的海洋分不開的。我曾經融入這片海洋,狂熱地唱著,一直到聲嘶力竭。那時大喇叭高亢而刺耳的播放,震而欲聾的分貝數,管你喜歡不喜歡, 不想聽也得聽,別無選擇。 處在革命潮流中的孩子們怎可能知道誰對誰不對?跟著潮流唱。


又過了一年。隨著運動的深入,政治舞台上,你方唱吧我登場,英雄與小醜同台,領袖陪戲子放光。隻鬥得天混地暗,元帥和將軍紛紛低頭,秀才與筆杆子趾高氣揚。我們不可能知道鬥爭的內幕,困惑著怎麽洪洞縣沒有好人,怎麽好人都被打倒了 ? 去他媽的吧,刀槍入庫回家去搞三線鬥爭 !(男孩子玩無線電,女孩子打毛衣,還有一線是什麽想不起來了,誰提示一下?)。在家做半導體也是家長的願望,少給我在外邊找事。

 

悠揚而深情的“山楂樹” 在一次次朋友的聚會中都能聽到。我第一次以欣賞的心情聽到這麽美秒的旋律,引起了共鳴。顯然是厭倦了高分貝刺激,心靈在呼喚美的意境。“血色浪漫”中的鍾衛民,在他描述俄羅斯藝術令他眼前展現出了美好畫卷,也是我們唱起蘇聯歌曲的原因之一。當時的蘇聯是社會主義的老大,列寧,斯大林的故鄉。一切都學蘇聯,即使後來的反修的大棒也當不住蘇聯文化的魅力。蘇聯的革命歌曲是那樣的激昂振奮,而蘇聯的愛情歌曲也同樣令人神往。既然搞不懂眼前的革命是怎麽回事,那還不如就欣賞品嚐卡秋挲和山楂樹的意境。到今天了,我們仍然覺得 “莫斯科郊外的晚上” 才是真正的藝術,不會受時代的限製將永遠留傳下去, 100 年後人們還會唱。而風靡今日的江南 Style ,會象非典型性感冒一樣被人遺忘。



1968 年一曲“中華兒女誌在四方”,令人熱血沸騰,也把我們唱出了北京,唱上了人生的道路。有理想的城裏娃娃,開始到農村去見識真正的中國。多少年後,習近平回憶到,我的成長,進步應該說起始於陝北的七八年間。最大的收獲有兩點:一是讓我懂得了什麽叫實際,什麽叫實事求是,什麽叫群眾。這是讓我獲益終生的東西。二是培養了我的自信心。那時,帶著簡單的行裝,也不忘帶上外國名歌 200 首和唱片,幾箱子書,手風琴,就去了廣闊土地。兵團管得嚴,不可能隨便唱蘇聯歌曲,插隊天高皇帝遠,誰也管不著,我們隨便唱。


在那個八億人民八個戲的年代,溫飽已不成問題,成問題的是文化被革了命後,就成了荒漠。荒漠中偶然也能遇到點雨水。這雨水就是 1972 年之後朝鮮電影“買花姑娘”的主題歌,一時風靡全國。還記得演電影時,禮堂內外坐滿了人,窗戶上站著人,外邊樹上也爬上了人。劇情發展令人潸然淚 下 ,觀眾無不感動得泣不成 聲 ,頓時禮堂內的濕度大增,幾乎到了 85%-90% 。電影結束後,個個都眼圈紅紅的,真是淚飛頓做傾盆雨,人人在盼望著文化的春天。

 

最後,終於聽到了 1976 年的三次哀樂。緊隨其後的是十月的歡慶鑼鼓。閉上眼,時代的歌聲隨記憶一幕又一幕;掙開眼,才想到一個時代已經結束。

參考

讓我們蕩起雙漿 http://www.youtube.com/watch?v=r9VZyJTmjUk

我們是共產主義接班人 http://www.youtube.com/watch?v=QEevsAb0Yk8

快樂的節日 http://v.youku.com/v_show/id_XNDY1ODEzNg==.html

我們走在大路上 http://v.youku.com/v_show/id_XOTgxNjg4.html

學習雷鋒好榜樣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TEyNDg0NjI0.html

大海航行靠舵手 http://v.youku.com/v_show/id_XODU3ODU2MA==.html

中華兒女誌在四方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TI2OTY5MzE2.html

山楂樹 http://www.9ku.com/play/457198.htm

莫斯科郊外的晚上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TQ0NzU4NTg0.html

祖國進行曲 http://v.youku.com/v_show/id_XNDgzOTM4ODQ=.html

買花姑娘 http://www.youtube.com/watch?v=spagNCaL_no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