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裏的名單是美國計算機奧林比克(USACO)的finalists,他們是從USACO競賽達到Platinum水準的學生中選撥出來的。
這些頂尖選手獲得了進入美國奧賽夏令營的資格,在營地集訓後再選撥出四位代表美國參加國際信息奧賽(International Olympiad in Informatics, IOI)的選手。
這是在美國競爭非常激烈的競賽,分為Bronze, Silver, Gold, Platinum。那些參賽的小中男是從小Coding到眼睛出問題的學生,那是真的熱愛,絕非父母能逼出來的。我以前的學生隻止步Gold這級,他在申請CMU時不順利,現在應該己經從Georgia Tech計算機畢業,為擁有錦秀前程的小中男。
這是斯坦福本科和華大MD老爸分享的信息,通過我以往知道的信息,我開始認為華裔會在此類競賽中取得很好的成績。但是這個驚人的結果還是出乎了我的意料,在24人中,23人是華裔。他們完全是拚音的姓氏,也就是說他們都是中國大陸的優秀基因入侵美國的結晶。
這是完全憑本事的競賽,沒有種族或性別的幹擾,呈現出小中男絕對壟斷的狀態。這種結果很不政治正確,姓氏為拚音壟斷,名則全是小中男光頭。
地域上加州擁有相當的優勢,9/24位入選者來自加州,密蘇裏無人當選。賓大家長留言:“很多CA和NJ的,如果你們查查他們的父母,大多都是中國頂尖大學的理科畢業生。對孩子學習的重視自不必說,孩子智力也不錯,,老爸老媽親自上陣教和學,從很小年齡就開始”。
這可真是怪了,小中男們怎麽這麽會考試?計算機的發明是英國同性戀圖靈,華人在計算機的原創領域並不領先,除了這次英國AI的諾獎得主是希臘人與華裔的混血外。
這也是太戲劇化了,吳家人有三個光頭在裏麵,斯坦福本科和華大MD老爸是趙家人,他們趙家的也有兩個。其中一位趙家小中男還是來自清華附中國際部,外國學生可以打入美國奧賽的夏令營,但是因為國籍不能代表美國參加IOI。
另外唯一的外族姓名為Rohan Barg,開始以前是德國姓氏,但是名字似乎是印度的。我查了一下,確認名和姓都是印度裔。
這麽不政治正確,經營競賽的美國專業人士也采取了些措施去彌補。他們組織競賽篩選美國參加歐洲女子計算機競賽的選手,邀請她們也出席夏令營,結果仍然是7/8為華裔,隻有一個姓Hudman的德國後裔,Law是香港華裔。
那麽我們要問的問題是,那些美國白人和黑人到哪裏去了?這樣下去的話,華裔是不是在國際奧賽篩選時要給其他種族分一點名額?雖然這是違憲的。我們以前就說過,如果耶魯本科生達到超過50%是華裔,那麽我是支持耶魯適當限製華裔的,因為這是多種族國家的發展所必須的。
為什麽華裔的數學這麽好?今天與我的朋友Kyle吃中飯聊天,他是拚命學中文的蘇格蘭裔美國人。他對這個問題提出了獨到的見解,他認為中國人數學好與他們從小學習漢字和中文有關。因為從他自己現在學習寫漢字時發現,漢字的上下左右就像是把數學公式擺放出來那樣。但是這不能解釋不會寫漢字的美國小中男的數學那麽好,這裏應該研究被美國人領養的中國孩子們的情況。
斯坦福本科和華大MD老爸主修物理,當我述說WashU的Carl and Getty Cori的諾貝爾獎故事時,他讓我們也不要忘記了在物理學家心目中神一樣存在的Lawrence boys。
這些是他的留言:“Berkeley 的大物理學家Lawrence, recruit 了一大批各科的青年才俊在他身邊,史稱Lawrence Boys。這批人中最後有七人拿到了諾獎。連他本人一起,共有八位拿了諾獎。在他這個實驗室基礎上發展起來的Berkeley Lab, a.k.a Lawrence Berkeley National Lab, 總共產生了16位諾獎得主,包括華人李遠哲”
下麵是ChatGPT 關於美國如何選拔 USACO 獎項獲得者和 IOI 隊員 的詳細說明, 這是基於USACO 官方信息及可信的第三方資源整理的:
“USACO 競賽 & 選拔流程總覽
1. USACO 在線競賽流程
參賽資格:麵向所有 pre-college 的 U.S. 學生開放,無需報名費用 。
分級係統:比賽分為四個等級:Bronze, Silver, Gold, Platinum。選手從 Bronze 開始,根據得分達到晉級標準可“永久晉級”至下一級。Platinum 為最高級別,無降級機製 。
競賽時間安排:每年舉行四場線上比賽(12月、1月、2月),加一場年度 US Open(3月),均為 3–4 道題,4 小時完成 。
2. 晉級與 Camp 候選人選拔
Certified Score 概念:Gold/Platinum 參賽者需在官方指定時間段開始競賽以獲得“認證成績”,這是進入 Camp 候選池的必要條件 。
Camp 入選方式:基於全年表現(尤其是至少三次認證成績,其中必須包括 US Open 的成績),頂尖選手會受到邀請參加夏季訓練營(Training Camp),一般約有 24–25 名選手成為 Camp 候選人 。
細分群體:Camp 通常會將受邀者分為 “Holsteins”(高級 / 資深選手)和 “Gurnseys”(表現卓越的新選手)。Holsteins 中表現最出色的選手將有資格成為 IOI 團隊候選人 。
3. IOI 隊員最終確認
Camp 過程:為期一周,包括高強度訓練、模擬賽和內部選拔 。
IOI 隊員選拔:通過 Camp 內競賽成績評定,從 Holsteins 中選出 4 名選手代表美國參加當年的 International Olympiad in Informatics (IOI) 。
簡明流程圖
USACO 在線競賽(Bronze → Platinum)
↓
獲得 Gold/Platinum 認證成績(包括 US Open)
↓
全年表現優異 → 24–25 名選手獲 Camp 邀請
↓
夏季訓練營內部選拔(Holsteins vs Gurnseys)
↓
從 Holsteins 中選出 4 名學生,代表美國出賽 IOI
資格限定:隻有在校學生或高中以下學生(高中生)可作為 Camp 或 IOI 候選人。此外,必須是美國公民或合法居民 。
獎牌與榮譽:USACO 本身並不頒發 IOI 等級獎牌(如金、銀、銅);這類獎項由 IOI 官方根據成績直接頒發。
總的來說,USACO 的選拔機製是一條清晰的路徑,從全年績效到 Camp 決賽,從 Camp 訓練到代表美國參賽 IOI。流程透明、競爭激烈、機會集中於紮實表現的選手。
在 USACO 夏令營(USACO Camp)中,Organizers 將入選的選手分為兩組:Holsteins 和 Guernseys。這兩個術語借用了奶牛品種名稱,用來區分不同經驗級別的學生,具體如下:
Holsteins vs. Guernseys:定義與區別
Holsteins(“荷斯坦”)意味著“資深營員” —— 通常是回營生,他們已經參加過 Camp,經驗豐富。Holsteins 是在營中直接競爭 IOI 隊的主要群體。這意味著 Holsteins 不僅參加訓練和學習,也參加每天的競賽,優秀者有機會被選為 IOI(國際信息學奧林匹克)代表隊。其中的特殊要求是 Seniors(高中畢業年級):他們會被自動歸入 Holsteins,因為這是他們最後一次爭取 IOI 名額的機會。
Guernseys(“格恩西”)
表示“新生營員” —— 首次參加 USACO Camp 的學生。他們不會直接參與 IOI 隊的選拔,而是主要側重於學習課程、參加講座,以及適應營會節奏。Guernseys 有更多時間參與社交、體驗營會活動、接受訓練,但並不參加 Camp 期間的競賽選拔。
Holsteins 與 Guernseys 在 Camp 中平行存在,Holsteins 為 IOI 選拔保留競賽名額,Guernseys 則側重於學習與發展。
Holsteins是曾參加過 Camp 的資深生 參加內部競賽,有機會入選 IOI 隊
Guernseys 是首次參加營的新人,側重學習、適應營會與培訓。
這種群體劃分有助於營會更好地組織教學與選拔流程:Holsteins 麵臨更高強度的訓練和選拔壓力;Guernseys 則有更多時間適應環境、構建編程基礎;對於 Seniors(高三年級學生),因為這是他們最後一次機會,直接歸為 Holsteins,確保他們能參與 IOI 選撥”。
美國華裔追趕猶太精英的時代已經來臨
雅美之途寫於2025-08-15
最近華裔年輕人在矽穀高科技領域的工資己經以億元的美金計算,這堪比足球的轉會費。他們不需要去意大利依靠足球賺錢,而是在舊金山灣區的各大廠換工作。
我是為他們高興的,但是這也說明AI的泡沫是現實的存在,什麽時候破裂是另外一回事。
我好久就想好了這篇文章的題目:“美國華裔學生超越猶太人的時代已經來臨”,隻是沒有時間寫,現在似乎正是時候。
最後定題目時將“追趕”代替了“超越“,也將“學生”兩字去掉和擴展到“美國華裔”。我們總需要humble些,其實華裔學生在已經超越猶太學生,這是事實。
在20多年前,我就發現美國華裔高中生全麵代替猶太學生成為美國最優秀的年輕人。這是我對美國頂尖公立高中的觀察結果,很令人欣慰的是這個趨勢保留到現在。無論從課業成績還是課外活動看,他們都是如此。
幾乎所有的奧賽專科比賽,華裔都是以壓倒性多數成為美國國家隊成員。我們兒子是美國奧賽隊成員,今年自己的學生也代表美國參加國際化學奧賽,在迪拜舉行的國際大賽上贏得金牌。
這個現象也被美國著名保守派活動家Ron Unz觀察到,他還在專文中給出了強有力的證據,猶太知識界也開始認為華裔是美國的新猶太人。
華裔確實沒有猶太人那樣的宗教力量,與西方文明的交融時間也短很多。希望我們的中文學校能夠為華裔後代提供每周的交流空間,尤其應該訓練他們在公開場合自由表達與辯論的能力。
這些優秀華裔是全麵發展的,可不是外界臉譜化的做題家。這個我是親眼看到的,他們在美國自由發展的空間大很多,不像中國奧賽選手在北大集訓一年。
Meta 向前蘋果 AI/ML 基礎模型團隊負責人、上海交大和普林斯頓校友龐若鳴(Ruoming Pang)提供總值超過2億美元的“天價年薪”。這個消息震撼了科技圈,該薪酬規模不僅超過蘋果 CEO Tim Cook 的薪酬,也接近頂級體育明星的收入水平。
Meta 斥巨資打造超級 AGI 團隊,華人比例相當顯著。在Meta 最新成立的“超級人工智能實驗室”裏,約有 50% 的員工為華裔。這裏需要強調的是這群研究者不僅受到高薪的吸引,他們更是擁有高遠目標的人才。
你們可能說這些華裔青年才俊仍然是在OpenAI的奧特曼和Meta的紮克伯克這些猶太老板手下工作,但是在未來就會出現張、王、李和趙姓氏的華裔當頭的高科技企業,其實現在已經出現了。
在美國風投支持創業公司中的高比例是華裔創辦人,自1998年起,數據顯示約 20% 的矽穀高科技新創公司是由華裔美國人創辦的;較早期這一比例大約是 9%,我們可以看見這些日益增長的事實。
移民背景創始人主導著美國的獨角獸公司。在全美範圍內,估計 51% 的美國產值 ≥10億美元的私有創業公司(Unicorn) 都有至少一位移民創始人,其中很大一部分可能是華裔,中國大陸出身者約占 21 位。
以下是一些較為知名的華裔科技創業者或高層:Jensen Huang(黃仁勳):NVIDIA 聯合創始人兼 CEO 。Lisa Su(蘇姿豐):AMD CEO & 總裁 。Eric Yuan(袁征):Zoom 創始人兼 CEO 。Alexandr Wang:Scale AI 創始人兼 CEO,自 MIT 輟學後創業 。Lucy Guo:Scale AI 聯合創始人之一,年僅 30 歲即成為自力更生的女億萬富翁 。Jerry Yang(楊致遠):Yahoo! 聯合創始人,他也是斯坦福的董事長主席;Steve Chen(陳士駿):UIUC畢業生,為我們看看的YouTube 的聯合創始人 。James Park:Fitbit 聯合創始人 。Shuo Wang:Deel 聯合創始人兼首席營收官(CRO) 。Honghao Deng(鄧鴻浩):Butlr Technologies 創始人兼 CEO,從事智能感測設備 。Jerry Yue:Brain Technologies 創始人兼 CEO 。
當然也包括在媒體風口的Intel總裁陳立武(Lip-Bu Tan), 他奇跡般地在白宮說服了川普,總統對他的評價從“應該辭職”到“了不起的人”,這也說明美國華裔麵孔在中美搏弈中的挑戰。
如果我們橫向將美國華裔與印度裔高中生比較,印度裔在美國高中基本上不是華裔的對手,要差很多。但是印度裔比較接地氣,他們是什麽實用學什麽,所以他們是努力往醫學院鑽。
華裔高中生在美國頂層處於支配地位的現象是從改革開放後才出現的,我當時將這歸於優秀基因庫濃縮後的結果。在我們那個年代,華大留美博士的太太都是武大的生物研究生畢業,他們的後代不聰明才怪呢。
我當時隻看到的高中生的這些表現,大學和研究生不太明顯,現在是在職場,特別是AI領域華裔都有如此亮眼的表現。英偉達, 台積電,AMC和Scale AI都是美國華裔創辦或擔任CEO, 這已經證明華裔在計算機領域都比印度裔更具創造性。兩個決定因素:他們的聰明才智,美國給移民無限的機會。
我不認為學計算機或AI就是最強的大腦,各領域都有非常聰明的人。學純數學的人看不起學統計的,他們也不會仰望玩計算機的人。
在我看來,在美國選擇文科作為職業活命的人,普遍比學計算機和醫學的人聰明,因為職場對他們更殘酷。我們應該這樣比較,全美大約每年隻有個位數的Faculty Positions available for History major, 與每年成千上萬MD出爐掙高薪相比較。所以主要大學曆史係的Assistant Professor是不可能笨的,拿tenure幾乎都需要寫書,但是差勁的醫生不少。
現在分享美國著名保守派評論家Ron Unz在2012年寫的文章,這是以學術態度確定美國名牌大學存在對亞裔錄取配額的裏程碑發現,我想高院在2023年判平權違憲的決定時肯定參考過。
他的文章以整頁的篇幅比較美國亞裔與猶太學生的變遷,亞裔完成承擔了猶太人當年的優秀角色。以美國高中和大學的著名數學競賽IMO和Putnam為例,猶太學生可以從幾十年前的44%或41%降到0%,而亞裔則從0%增加到72%或50%?這個變化太令人驚訝了,也涉及到其他的領域,化學奧賽也是亞裔90%對比猶太人的0%。
我是比較好奇Ron Unz怎麽鑒別學生是猶太人的,因為有些猶太人完全釆用了安格魯的姓氏。但是Ron Unz本人就是猶太人,他自有辦法,用不著我操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