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雅美之途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歸檔
正文

楊振寧沾了李政道的諾貝爾獎的光

(2024-08-07 21:08:18) 下一個

這博文題目取得比較通俗易懂,既然楊振寧那麽在乎名字順序和貢獻多少,那我們還是應該把他與合作者李政道的Credits說清楚。

我們不跟國內的風去吹捧愛國者楊振寧,他們什麽與牛頓和愛因斯坦比肩都敢吹。但是通過閱讀文獻,我們還是覺得李政道要地道的多。

雖然同時被授予了諾貝爾獎,大眾理解的貢獻應該相當,不談誰的貢獻更大是我這谘詢師可以給的最佳建議。但是如果必須談,各位當事人應該以誠實的態度展現。

楊振寧與李政道發現的隻是對一個例外現象的認識,當然也重要,但不是像量子力學或DNA雙螺旋那樣的改天換地的突破。也不像Francis Crick後來奠定的遺傳信息傳遞的中心法則,到是與David Baltimore發現的逆轉錄酶相似。

James Watson與Francis Crick發現DNA雙螺旋時分別是博士後和博士生,在劍橋沒有固定職位。他們在回憶發現過程中都承認,James Watson最早想到了AT和GC堿基配對的開創性想法。

我曾經在紙質的Science雜誌上看過展現真實品質的李政道,他在六四鎮壓後發表過短文或者接受了訪談,似乎報道的題目就是“讓科學對抗廣場上的槍枝”。

方勵之更絕,他在華大演講時使用不太流利的英文和曲線,演示中國在曆次政治運動中對科學家態度的變化。當對中國政府有用時,科學家就是寶;覺得他們有礙政權時,就將他們投入監獄。

《紐約時報》在兩天前關於李政道的悼念文章寫得不錯,也披露了他們認為的真相。這次不是引起爭議的猶太作者,而是美國最愛尊敬的媒體NYT的愛爾蘭裔作者Dylan Loeb McClain,但是他們的結論是一致的。

那就是弱物質相互作用的最原創的思想是李政道提出的,他找到楊振寧後,楊振寧才加入到合作中來。楊振寧不僅不尊重這個事實,還爭榮譽到了極限,雖然他的Yang-Mills理論也可能獲得諾貝爾獎。

T. D. 是美國同行對李政道的稱呼,因為對於漢字的注音名,美國人難發,楊振寧的英文名是Frank。我曾經有機會與美國物理學教授交談,他對T. D. 真是讚譽有加。

李政道說自己能夠反傳統提出宇稱不守恒,與他在戰亂中的流浪經曆有關。他在浙大和西南聯大都讀過書,從化學工程轉向物理,但是都沒有畢業,他唯一的學位是芝大博士。芝大慧眼識才,加上吳大猷的頂力推薦,李政道隻讀了二年的大學就被芝大錄取為博士生。

《紐約時報》文章再次證實李政道是著名物理學家和諾貝爾獎得主費米的博士生,並且是費米唯一的理論物理學生,每周都會安排與李政道的討論課。美國收留的意大利裔猶太教授費米,當年就是在芝大的體育場的地下室實施了人類首個可控性鏈式反應,從此開啟了人類的原子時代。

除了在威斯康辛的Williams Bay 的Yerkes觀測站(受UCB管理)工作和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短暫研究外,李政道一直是哥大教授。他曾經是哥大最年輕的正教授,直到2012年他還以86歲的高齡給學生們上課,他也擔任過紐約長島國家實驗室的主任。

講一個故事,這故事來自華大的華裔教授。他的紐約朋友有一次坐進了別人的車裏,他一路就聽到後座的長者在與自己的兒子討論應該如何做科學。那位長者很嚴厲,要求兒子目光必須高遠,還涉及兒子的科學選題和進展。這位朋友在車子裏直出冷汗,因為沒有見過這樣的虎爸,後來才知道那位長者是T. D. Lee(李政道)。

李政道的兩個兒子(James and Stephen) 曾經分別是密西根和康乃爾的著名教授。小兒子Stephen是麥卡阿瑟天才獎得主的康乃爾化學家,大兒子James是社會科學家,現任香港科技大學的社會與人文學院的院長。

應該不是巧合,李政道這老爸真有本事,無論是學理還是學社會科學,倆兒子都是從耶魯本科畢業後去芝大拿博士。孩子們都希望遠走高飛,他們不讀哥大可以理解。

李政道在舊金山離家人近的地方去世,很大可能是離孫子輩的家近。他擁有多位孫子輩,還有重孫。根據他的遺願,他將會落葉歸根,與已經在蘇州華僑公墓裏的妻子合葬。

我在上段的疑問被一個視頻解開了,原來李政道生命的最後歲月是與孫女家住在一起。我們應該從現在開始,努力培養與孫女的感情。

可以看ChatGPT翻譯的紐時文章介紹的宇稱不守恒的發現:

“(李政道)他對一個涉及所謂K介子的衰變問題產生了興趣。K介子是亞原子粒子,這些粒子不斷地衰變,形成電子、中微子和光子。實驗顯示,當K介子衰變時,有些表現出變化,暗示每個K介子都與其他K介子不同。然而,它們也具有相同的質量和壽命,這表明它們是相同的。

“這種明顯的矛盾給物理學家帶來了相當大的難題。他們曾假設像介子衰變這樣的弱核力遵守與量子物理學的另外兩種基本力一樣的宇稱守恒定律:強核力,將質子和中子結合在原子核中,以及電磁力,管理電荷的吸引和排斥以及光的行為。換句話說,科學家們假設弱核力的方向總是可以反轉的。

“李博士要求哥倫比亞大學的一個研究小組進行一個簡單的實驗,看看情況是否如此。結果表明,可能並非如此。

“他聯係了楊振寧,普林斯頓新澤西高等研究所的教授,李博士曾與其共事並在芝加哥大學時就認識。兩人一起重新審視了所有涉及弱核力的研究和實驗”

在《知識分子》公眾號看到的,這是可以讓李政道母親讀到後高興得哭的奧本海默的推薦信。與此相反,奧本海默讓楊振寧去看精神病醫生。

13 January 1956

Dear John [Manley]:

You have asked for my comments on the qualifications of T. D. Lee. This is an easy assignment: I can say either that he is the youngest of the absolutely top flight theoretical physicists in the world, or that he is the best theoretical physicist of his age. He is extraordinarily imaginative, original, and productive. He has worked in fields as diverse as the theory of turbulence, the statistical theory of phase transitions, the multiple production of mesons, the dynamics of strange particle production, and the applications of group theory to the selection rules of subnuclear matter. His work is elegant, novel, and lucid, though on occasion he has undertaken massive programs of computation when there was no other way to derive the consequences of proposed physical laws.

He is a lucid expositor; even a brief look at his published papers will indicate that. He has collaborated widely, and with men of different skill and talent and interest. He is, as far as I know, held in universal high regard, and, among those with whom he is acquainted, with universal affection. In character, he is robust, simple, humorous, and gentle.

Very sincerely,

Robert Oppenheimer

 

[ 打印 ]
閱讀 ()評論 (56)
評論
流雲飛瀑 回複 悄悄話 最後楊對李的攻擊到了完全撕破臉的地步,說什麽自己其實才是費米的“得意學生”,自己其實是李的導師,李從一開始都是靠他提攜指導雲雲。感覺說出了楊內心的想法:就是想要把李培植成自己的打工人“小弟”,勤勤懇懇為他幹活,幫他成名。還好李沒有那麽單純,對於楊的所謂“精明”一直有所防範。
阿留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qiao6' 的評論 :

喬兄引用的分析相當客觀,完全是根據兩人工作中表現出的風格和貢獻,“魔都孫大聖”應該是熟悉這些領域的高人。下麵這一段我非常讚同,群論和對稱性是楊先生從西南聯大時代就開始研究的重點,加上家學淵源,這方麵的造詣是獨樹一幟的。

“非阿貝爾場導致的,也就是來自電子半整數自旋及其組成的規範場(非阿貝爾對稱群)楊的博士論文正是討論了這個問題,後來更是寫下了楊-米爾斯方程。對整個弱電統一和規範場大統一理論影響巨大。包括後來的重整化方案和希格斯機製。而李楊弱作用宇稱不守恆文章的重點是那個二分量矢量場(或贗標量場)的分析。從後來的曆史發展看,顯然李在規範場這一大塊上沒有什麽重大貢獻,說明楊是這部份貢獻的主要作者。而李傳恰恰從另一方麵(反麵)佐證了這個曆史脈絡。楊的數學功底和對物理對稱性的來源,對群論的理解都更強。”

qiao6 回複 悄悄話 今天從朋友處看的。至少兼聽則明。

魔都孫大聖:“提出弱作用宇稱不守恒早於李楊的有朗道的學生。但論文被朗道槍斃了。從李的自述看,李的分析都著重於具體反應。而提出不守恒的具體反應有不少人。李也承認了這點。這從季承寫的李傳中記述的李去訪問密歇根大學時,烏倫貝格給他一個提問,他作的回答相似。李傳中講楊是芝大助教,幫李等安排宿舍。也常去看李等,在看到李作計算這個角分布時,李告訴了楊那個烏問的問題。後來楊作了係統性計算作為楊的博士論文。季寫的李傳本想貶一下楊,連楊的博士論文題目也是從李那裏來的。殊不知,學過粒子物理的知道電子自旋構成非阿貝爾二分量場。而楊的博士論文我隻看到摘要(原文要從物理學刊購買)從摘要看楊分析了這類粒子反應與群的關係,這也就是後來楊-米爾斯非阿貝爾的出發點。而李楊關於弱作用的宇稱不守垣分析其根源,正是從電子的非阿貝爾場出發的。這個出發點揭示了宇稱不守恒的底層物理原因。非阿貝爾場導致的,也就是來自電子半整數自旋及其組成的規範場(非阿貝爾對稱群)楊的博士論文正是討論了這個問題,後來更是寫下了楊-米爾斯方程。對整個弱電統一和規範場大統一理論影響巨大。包括後來的重整化方案和希格斯機製。而李楊弱作用宇稱不守恆文章的重點是那個二分量矢量場(或贗標量場)的分析。從後來的曆史發展看,顯然李在規範場這一大塊上沒有什麽重大貢獻,說明楊是這部份貢獻的主要作者。而李傳恰恰從另一方麵(反麵)佐證了這個曆史脈絡。楊的數學功底和對物理對稱性的來源,對群論的理解都更強。

故我認為李楊爭弱作用宇稱不守恆爭的是不同的東西。李講他首先想到宇稱不守恒在phi-tao 粒子衰變和另一重子反應中不守恆,進而推廣到普適。而具體想到幾種反應不守恆的有不少人。楊講的大概是非阿貝爾規範場導致的不守恆。具體那個贗標量場誰先提的不清楚。李講他首先想到自旋點乘動量的角分布,顯然不得要領,李沒講電子自旋二分量規範場唯象理論是他首先提出的。”
qiao6 回複 悄悄話 阿留:“也許隻能用量子力學方法解決,署名為
1/sqrt(2)*[某A*某B+某B*某A] ,這個物理學家一看,就知道兩人是對等合作。”

思路是對的,但仍行不通。問題正出在不光是弄行的物理學家在看。試想一下,咱們署名
1/sqrt(2)*[阿喬*阿留+阿留*阿喬]]

30多篇文章下來大眾的視覺印象是好象阿留多少有點跟著沾光的。


qiao6 回複 悄悄話 笑兄的 point is well taken.

需要指出的是討論的其實有二個話題,一是宇稱不守恒發現,二是李楊交惡。這二個實際上是混雜在一起了。李楊交惡並非始於諾獎儀式,爆發在五年後的1962年。

深層原因是這個新發現的喬氏人類學第一定律 -- #長期雙人對等合作署名順序是個無解的難題#。

特邀阿留為共同發現者。沒有阿留阿喬不可能發現這一定律。

azuria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阿留' 的評論 : 說得很好,博主這兩篇寫楊李/李楊的文章有些自大了。
仰天大笑 回複 悄悄話 在任何討論中,不能有二個標準,也不能有二個條件。因為如果這樣,就不會討論出結果。
宇稱不守恒,就是李政道的貢獻大,這應該是公論。與李楊誰是好的物理學家無關。後來諾獎發言的時侯,楊提出自已的年齡大,所以要提前發言。這就是提出二個標準的壞處,以至於二人後來交惡,至死都不往來。
阿留 回複 悄悄話
哈哈,謝謝喬兄分享喬氏第一定律。: ) 也許隻能用量子力學方法解決,署名為
1/sqrt(2)*[某A*某B+某B*某A] ,這個物理學家一看,就知道兩人是對等合作。: )

qiao62024-08-10 04:13:06回複悄悄話受阿留網友下麵留言的啟發,剛想出一條人類學定律 -長期雙人對等合作署名順序是個無解的難題。
qiao6 回複 悄悄話 受阿留網友下麵留言的啟發,剛想出一條人類學定律 -長期雙人對等合作署名順序是個無解的難題。

西北東南 回複 悄悄話 比較認同前麵幾位物理學相關領域的網友阿留、qiao6和小山子(CUSPEA學者)的留言。李、楊對物理學的重大貢獻是精誠合作的成果。
李楊之爭是很大的遺憾(尤其對他們共同的朋友們而言),也許由於兩位當年都還年輕。
他們得諾貝爾獎,影響和激勵幾代中國青年學子。在國內改革開放以後,他們最早以各自方式、並帶動一大批華裔科學家對中國科學和教育事業的複蘇和發展、人才的培養作出重大貢獻,功不可沒。
阿留 回複 悄悄話 再比如超導BCS理論,其實巴丁和庫珀的貢獻難分伯仲,超導體成對的電子還是以庫珀的名字命名的,所以寫文章也隻能按字母順序,巴丁在庫珀之前,而一統前人的工作一錘定音的研究生施裏弗,按字母隻能放最後了。並不是說貢獻上巴丁>庫珀>施裏弗。這篇要是按現在的慣例,應該是施裏弗一作,那兩位都列通訊作者就是了(老板)。
阿留 回複 悄悄話 或者說,貢獻難說哪個更多的時候,按字母排。當年的哈代和利特伍德,Lee和Yang,楊樂張廣厚,都是這樣的,以前國內也有個說法,叫“齊名”
阿留 回複 悄悄話 請您注意,我說的是“兩個人的對等合作通常都是按照字母排序的”,而Yang-Mills不是這樣,這個原創是楊的,Mills是他指導的學生,跟著他做的。所以此文楊的貢獻是主要的,為一作合情合理。

Lee和Yang,除了一篇分為兩集的統計物理文章二人分別做一作以外(part I vs. part II),全是Lee and Yang,想想也不可能都是Lee的貢獻大哦,隻不過兩人按慣例,對等貢獻排字母而已。:)

仰天大笑 發表評論於 2024-08-09 11:45:34
楊-Mills 的文章也是楊在前,沒有字母的問題。幾百個人的文章是按字母排,因為很難按貢獻排,但幾個人的文章,都是按貢獻。

Conservation of Isotopic Spin and Isotopic Gauge Invariance
Chen-Ning Yang(Brookhaven), Robert L. Mills(Brookhaven)
1954
5 pages
Part of 100 years of gravity and accelerated frames: The deepest insights of Einstein and Yang-Mills, 150-154
Published in: Phys.Rev. 96 (1954) 191-195
DOI: 10.1103/PhysRev.96.191
View in: OSTI Information Bridge Server
abcdaren 回複 悄悄話 對李博士:高山仰止,品學無瑕。獎掖大量才俊留美,功在國家民族。
對楊博士:理論物理造詣和個人利益最大化都超級厲害。(貢獻應是主流,個人利益隻是敗筆。)
對毛太祖:膽略與謀略、權術,幾乎天下無敵手。 敗筆:1.極端左派幼稚病,導致假大空‘大躍進’和多次屠殺整人運動,到文革更是登峰造極。2.迷信槍杆子治國:強力實行托洛茨基極左派理念:(將土地資本徹底共產之外,徹底把小資、農民、知識分子統統剝奪成無產,強迫他們革自己的命,一起走向共同貧窮。)
仰天大笑 回複 悄悄話 楊-Mills 的文章也是楊在前,沒有字母的問題。幾百個人的文章是按字母排,因為很難按貢獻排,但幾個人的文章,都是按貢獻。

Conservation of Isotopic Spin and Isotopic Gauge Invariance
Chen-Ning Yang(Brookhaven), Robert L. Mills(Brookhaven)
1954
5 pages
Part of 100 years of gravity and accelerated frames: The deepest insights of Einstein and Yang-Mills, 150-154
Published in: Phys.Rev. 96 (1954) 191-195
DOI: 10.1103/PhysRev.96.191
View in: OSTI Information Bridge Server

qiao6 回複 悄悄話 感覺即然進入了科普和大眾文化,楊開始要個說法似乎可以理解。

Statistical theory of equations of state and phase transitions. I. Theory of condensation
CN Yang, TD Lee ? Physical Review 87 (3), 404

Statistical theory of equations of state and phase transitions. II. Lattice gas and Ising model
TD Lee, CN Yang ? Physical Review 87 (3), 410 3097 1952

Parity nonconservation and a two-component theory of the neutrino
TD Lee, CN Yang ?Physical Review 105 (5), 1671 1090 1957

Many-body problem in quantum mechanics and quantum statistical mechanics
TD Lee, CN Yang ? 1957 ?Physical Review 105 (3), 1119

Theory of charged vector mesons interacting with the electromagnetic field
TD Lee, CN Yang ? 1962 ?Physical Review 128 (2), 885

Conservation of heavy particles and generalized gauge transformations
TD Lee, CN Yang ? ?1955 ?Physical Review 98 (5), 1501

Implications of the intermediate boson basis of the weak interactions: Existence of a quartet of intermediate bosons and their dual isotopic spin transformation properties
TD Lee, CN Yang ? 1960 ?Physical Review 119 (4), 1410

Many-body problem in quantum statistical mechanics. I. General formulation
TD Lee, CN Yang ? 1959 Physical Review 113 (5), 1165

Low-temperature behavior of a dilute Bose system of hard spheres. I. Equilibrium properties
TD Lee, CN Yang ? 1958 ? Physical Review 112 (5), 1419

Charge conjugation, a new quantum numberG, and selection rules concerning a nucleon-antinucleon system
TD Lee, CN Yang ?1956 ?Il Nuovo Cimento Series 10 3 (4), 749-753

Possible Nonlocal Effects in ? Decay
TD Lee, CN Yang ? 1957 ? Physical Review 108 (6), 1611

Many-body problem in quantum statistical mechanics. IV. Formulation in terms of average occupation number in momentum space
TD Lee, CN Yang ? ?1960 ? Physical Review 117 (1), 22

Mass degeneracy of the heavy mesons
TD Lee, CN Yang ? 1956 ? Physical Review 102 (1), 290

High-Energy Neutrino Reactions without Production of Intermediate Bosons
TD Lee, CN Yang ? 1962 ?Physical Review 126 (6), 2239
阿留 回複 悄悄話 Statistical theory of equations of state and phase transitions. II. Lattice gas and Ising model
TD Lee, CN Yang
Physical Review 87 (3), 410 3097
阿留 回複 悄悄話 那個時代的數學和物理界,兩個人的對等合作通常都是按照字母排序的,比如哈代和利特伍德。因此李楊二人合作的文章,全部是李在前楊在後,所以不能按照現在的規矩,說所有這些貢獻都是李比楊大吧。比如他們有一篇統計物理學的文章很受愛因斯坦賞識,而這是楊振寧的主業之一,他從西南聯大王竹溪教授那裏就受到影響進入這一領域,李的博士論文則是跟著費米研究天體物理的,所以很明顯那篇文章是楊的貢獻更大,但寫出來照樣是李做一作。所以李-楊隻是當時他們發文章的一個慣例而已。

如果當時有現在這樣的"co-first author",那麽就不會有後來的爭論了。現在重要的文章都要求把作者的具體貢獻寫清楚,我看這是個不錯的進步。省得以後因分功不均大打出手。:)

仰天大笑 發表評論於 2024-08-09 08:25:04
其實看當年Phys. Rev. 的文章,T.D. Lee是第一作者,C.N.Yang是第二作者。所以在宇稱不守恒的問題上,李政道的貢獻要大於楊振寧。
節度使 回複 悄悄話 李楊都是牛人,都長壽。
女耕女織 回複 悄悄話 卻原來李政道教授乃年輕的時候,是帥哥一枚,還很陽光(有點不嚴肅吧?)
阿留 回複 悄悄話 非常讚同樓下二位網友qiao6和小山人的觀點。我個人也認為,如果沒有推廣到整個弱相互作用,很難得諾獎,因為隻是提出一個特例,那個影響力不夠大。根據羅切斯特會議的記錄,很明顯那次會議已經明確提出了宇稱不守恒的可能性,李楊二位都受到了啟發,而最初提出質疑的遠不止他們倆。關鍵是從哪裏切入,如何避免和已有實驗結果矛盾,以及最終能夠推廣到什麽程度,二位大師的貢獻缺一不可。李先生後來說“你追我趕,交替領先”,應該是對這個過程比較生動的描述。

qiao6 發表評論於 2024-08-09 05:20:44
綜合下來個人閱讀的心得是最終拿下對弱相互作用宇稱守衡的質疑是一個地地道道的合作項目。

有二個關鍵點: 1) 明確形成了奇異粒子宇稱可能不守衡的判斷。李政道把這點講得很清楚,可信。2) 下一步楊振寧的功力和洞察力認為應推廣到整個弱相互作用並最終拿下這點,楊的貢獻也是不可缺的。

隻有這二點合在一起才能成為一篇獲諾獎的文章。

小山人 發表評論於 2024-08-08 17:49:30
問題是李僅以“奇異粒子宇稱不守恒”而發表的文章能獲諾獎嗎?宇稱有可能不守恒在當時物理屆是個熱門話題。是李楊的整個弱作用下的宇稱不守恒才獲了諾獎。
這件事兩位物理大師本來不該起爭議的,隻是因為人性使然罷了。

qiao6 回複 悄悄話 “但是西方人喜歡講故”

問題出在搞科普。這個東西方一樣。大眾就像我們小時候聽故事,最愛問誰厲害?,誰更厲害?誰最厲害?

引起矛盾爆發的1962年的New Yorker就是篇科普文。


仰天大笑 回複 悄悄話 其實看當年Phys. Rev. 的文章,T.D. Lee是第一作者,C.N.Yang是第二作者。所以在宇稱不守恒的問題上,李政道的貢獻要大於楊振寧。
華府采菊人 回複 悄悄話 諾獎評審者不是上帝,諾貝爾獎本身也不是上帝之作,隻是評審者的觀點,比起社會科學的無標準,已經非常公正的了。
最好不要涉及獲獎者的人品及政治行為,這與他或她(們)的科學成就無關。
qiao6 回複 悄悄話 再加一個並非不能的變數。如果有二篇從奇異粒子推廣到整個弱相互作用的質疑文章呢?

qiao6 回複 悄悄話 有意思的一種觀點。先承認一下曆史不可假設。

如李政道先單獨發表了對奇異粒子宇稱守衡的質疑,但是很快他人(包括楊振寧)推廣了這一觀點發表了一篇文章。而且由於僅在奇異粒子層麵談,理論闡述上不及從整個弱相互作用上看得更清淅談得透徹,那就有點是個遞進的發現過程了。
雅美之途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qiao6' 的評論 : 我回答網友的:“ 隻要那個結果是重要的和被證實了,單個作者獲得諾貝爾獎應該沒有問題,David Baltimore的逆轉錄酶諾獎就是單個作者的Nature。應該問的問題是沒有楊振寧的幫助,李政道一個人能否完成。李政道如果結果漂亮,同時被兩組實驗人員迅速證明,諾貝爾委員會可能會選些實驗物理學家與他分享。從李政道所述,他已經非常close, 並且Jack Steinberger有些實驗證明,他甚至可以與Steinberger共同署名,後者幾十年後也在不同領域獲得過諾貝爾獎。這個爭議楊振寧是無理的一方,他們在美國已經不爭了,他再次在中國出書,李政道必須說出真相了。Baltimore 的例子不同,因為Madison, Wisconsin 的Howard Temin也同時做出,學界也認為David Baltimore 有aggressively followed 的嫌疑,因為Temin很久就有逆轉錄學說。但是生物學假說不值錢,實驗決定一切,隻是他們沒有出現李揚如此的罵架與相互攻擊。[Worship][Worship][ThumbsDown]”
雅美之途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大醬風度' 的評論 : 正是這種誰高誰低的評論壞的事。我回答朋友問題:“對的。現在諾貝爾科學獎,三人授獎時獎金可能分二半,一人50%,另外二人各得25%,如果遇到領域不同的話。但是都是諾貝爾獎,份量是一樣的。如果是兩人獲獎,獎金和份量完全對等的。但是西方人喜歡講故事,在新聞發布詞裏會講取得成果的來籠去脈,一般是資深人士寫的Memo。頒獎詞新聞裏名字出現的先後,我不太肯定諾貝爾委員會的規定。在1957年諾貝爾物理獎公布時,名字出現順序似乎是楊振寧和李政道。原始獲獎論文李政道在先,不完全是字母順序,因為楊振寧在以前合作論文也要求在先,這次李政道應該沒有允許。”
qiao6 回複 悄悄話 綜合下來個人閱讀的心得是最終拿下對弱相互作用宇稱守衡的質疑是一個地地道道的合作項目。

有二個關鍵點: 1) 明確形成了奇異粒子宇稱可能不守衡的判斷。李政道把這點講得很清楚,可信。2) 下一步楊振寧的功力和洞察力認為應推廣到整個弱相互作用並最終拿下這點,楊的貢獻也是不可缺的。

隻有這二點合在一起才能成為一篇獲諾獎的文章。
大醬風度 回複 悄悄話 暫且不說二人當時的事情,關於誰先提出的。

就對事物理解的深透來講,楊高於李一籌。當然,我對二人都極其崇敬。二人都是偉大的科學家。
牧爺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雅美之途' 的評論 : 李政道駁斥《楊振寧傳》
--------------------------------------------------
雅美教授也是做研究的人,一定與許多人一起做過研究,寫過文章。以我小人之心,我想主要作者通常都會認為自己在文章中有重要、主要貢獻。我有這樣的猜想:如果讓文章的共同作者自己評估對文章的貢獻,大多數文章會是這樣的情況:貢獻加起來總和超過100%。雖然我沒有去專門研究這個事情,但我這些年自己的研究感覺下來是這樣。心理學有關於bias的許多研究也間接地證明了這種現象。所以作為做研究的人,我們要時常提醒自己多談問題,少談貢獻。合作研究一旦進入了爭貢獻的地步,那是世間最為糟糕的事情。

當事人都說不清楚的事情,外人何以更清白?
油翁 回複 悄悄話 這是一篇富有深度和幽默感的文章,雅美之途的筆觸讓人回味無窮。作者的見解獨到,文筆流暢,令人讚不絕口。期待更多作品出現,為我們帶來更多精彩的閱讀享受!
小山人 回複 悄悄話 問題是李僅以“奇異粒子宇稱不守恒”而發表的文章能獲諾獎嗎?宇稱有可能不守恒在當時物理屆是個熱門話題。是李楊的整個弱作用下的宇稱不守恒才獲了諾獎。
這件事兩位物理大師本來不該起爭議的,隻是因為人性使然罷了。
雅美之途 回複 悄悄話 李政道駁斥《楊振寧傳》

文/李政道、楊虛傑

編者按:2003年《楊振寧傳》出版,2003年4月,李政道接受《科學時報》記者楊虛傑訪問駁斥此書不實之處,共18條,因篇幅太長,隻刊出前3條,其中第三條是有關誰先提出宇稱不守恒這一思想突破的回答,這是李楊之爭的核心,全文可在互聯網搜索得到,本文原載北京大學科學傳播中心(CSC)。

(1)問:江才健寫的《楊振寧傳》去年在台灣出版,引起了很大反響。今年可能又將在大陸出版,您對此書的出版有什麽評論?

(1)答:此書對我和楊振寧在物理研究上的合作,以及對我本人人格的很多描述都與事實不相符合。楊振寧是想通過此書重寫曆史,通過對我進行誣蔑和貶低來索取根本不屬於他的榮譽。在一本傳記中對別人進行如此集中的歪曲和誣蔑是非常罕見的。我讀了之後感到十分震驚和憤怒。

(2)問:書中有關您和楊振寧的關係的記述,成了人們關注的焦點,甚至超過了書的其他內容。您認為其中原因何在?

(2)答:此書用了聳人聽聞的煽動性的手法,篡改曆史。楊振寧利用此書,製造不真實的故事,企圖抹煞國際科學界早已公認的、我對物理學發展的貢獻。特別是,書中關於宇稱不守恒思想的突破的敘述,更是采取了歪曲事實、製造謊言的手法來抬高楊振寧,貶低我本人。這樣的行為在世界科學史上很可能是空前的;這樣的傳記寫作手法在曆史上也是極為少見的。因此,該書當然會引起人們的注意。其實,這都是楊振寧和傳記作者共同謀劃的。這一點傳記作者在後記裏也已經講了。他們這樣做是各有各的目的。

(3)問:李楊合分,症結所在,據一般人看來,是由於你們之間的下述爭論:獲諾貝爾獎的論文的思想,即弱作用中宇稱不守恒這一思想的突破,是你們二人中誰第一個提出來的。據楊振寧的說法,是他“在一個節骨眼上,我(指楊自己)想到了…”還說你先是反對這種觀點,經過他的說服後才同意的[1]。您認為這種說法符合事實嗎?您能不能說明一下您知道的事實真相?

(3)答:楊振寧的說法與事實不符。事實是,宇稱不守恒思想的突破是我在1956年4月上旬獨立地做出的,與楊振寧無關。

當時的情況是這樣的:

1954、55年,θ-τ之謎已成為物理學界關注的焦點。這裏我想先簡單地解釋一下當時的θ-τ之謎。50年代初從宇宙線裏觀察到兩種新的粒子,θ和τ。它們具有很不同的衰變模式。θ衰變為兩個π介子,τ衰變為三個π介子。因為奇數個π介子的總宇稱是負的,而偶數個π介子的總宇稱是正的。所以從θ和τ的衰變模式可以決定θ的宇稱是正的(稱為標量),而τ的宇稱是負的(稱為贗標量)。奇怪的是到 1954、55年,經過很精密的實驗測量,發現在實驗的精確度內θ和τ這兩個不同宇稱的粒子居然有完全一樣的壽命和質量。

那時候,從θ、τ的衰變模式,不僅可以決定它們二者的宇稱不同,也已知道這類的衰變是通過弱作用力實現的,因而可用理論計算來估計它們的壽命。假使τ和θ是不同的粒子,τ的壽命應該比θ的壽命長很多,約一百倍。可是實驗結果是τ和θ的壽命幾乎完全一樣。而且,假使τ和θ是不同的粒子,為什麽它們的質量也會幾乎完全一樣呢?如果認為它們是同一個粒子,它們怎麽會具有完全不一樣的宇稱呢?

為解決這一問題,物理學界曾提出過各種不同的想法,但都沒有成功。50年代時,粒子物理學領域,每年都舉行一次國際性的綜合學術會議,地點在美國紐約州的羅徹斯特(Rochester)大學。因而,這個很重要的會議就被稱為羅徹斯特會議。凡是要參加會議的,必須收到邀請才行。在1956年4月3-7日的羅徹斯特會議上,也討論了θ-τ之謎這個問題。當時在會議上已經有人提出,包括我和楊振寧,是否在θ和τ的衰變中,宇稱可能不守恒?但是,會議上的這些討論都沒有達到任何結論。要了解這是為什麽,是什麽原因造成了這種情況,我需要介紹一下當時宇稱守恒問題的背景。

宇稱守恒是當時公認的一個重要物理定律。宇稱守恒的基礎是“左右對稱”,而“左右對稱”一向被認為是物理的公理。從經典物理學開始到近代物理學(包括力學、電磁學、引力場、弱作用理論、原子、分子和核子構造等),一切的物理理論,在1956年 4月以前,都是左右對稱的。因為每一門物理理論都有一大批、一大批的實驗作證明,所以物理學家們想當然地認為“左右對稱”在粒子物理學中也已經被充分證明了,是非常正確的,是自然界的真理。宇稱守恒是天經地義的。

在1956年4月初的羅徹斯特會議上討論時,所有的物理學家都公認,一切已了解的物理都是左右對稱的,是宇稱守恒的。這是毋需討論的。在會議上討論的問題是:在θ、τ衰變過程中,宇稱是否可能不守恒;在當時一切已了解的物理之外,θ、τ是否可作為一個特殊例外,是孤立的一點。”

。。。

1956年4月中至4月底,我努力於完成宇稱不守恒在θ-τ、Λ0、Σ0這類以及所有稱為“奇異粒子”(Strange Particles)的弱作用衰變領域的理論分析和論文寫作。我並和斯坦伯格約好,我的理論分析文章和他實驗組當時的實驗分析文章,即後來1956年9月15日發表的布德、史瓦茲、斯坦伯格等人的文章,同時發表。當然,弱作用衰變,除了奇異粒子外,還有更大的領域,那就是有五十多年研究曆史的β衰變。這包括中子、π介子、μ子等更多的粒子。我準備在1956年5月初,寫完奇異粒子宇稱不守恒的論文後,立刻開始對它們進行分析。

1956年5月初,斯坦伯格又到哥倫比亞大學我的辦公室,說他剛在布魯克海文實驗室的學術報告會上報告了他們的實驗結果和分析,也報告了我關於宇稱不守恒的建議。楊振寧也在場聽報告。可是他卻在聽眾中強烈反對我關於宇稱不守恒的想法。在那段時期,我和楊振寧沒有合作的工作。1956年4月初羅徹斯特會議結束後,我回到紐約,就沒有再和楊振寧見過麵。我聽了斯坦伯格的話之後,就打了一個電話到布魯克海文實驗室,告訴楊振寧說,自從我和他在羅徹斯特會議分手後,我有一個理論上的突破,請他在和我討論之前,不要再把他的反對意見公之於眾。第二天上午,也就是楊振寧所說的4月底和5月初的一天,楊振寧來我辦公室。談了不久,楊振寧說他是開汽車來的,忘了紐約停車的困難,必須下去到街上移動他的汽車。

在哥倫比亞大學周圍的所有街道,因清潔街道的原因,規定每天上午十一時至下午二時,不準停車。因為楊振寧對紐約這些規則不熟,我就陪他離開校區,到北邊125街。那邊清潔街道的規定是,每天上午八時至十一時不準停車。在125街和百老匯大街交叉處有兩家中國飯館,是我常去的。因為那時候是早晨十一時,飯店尚未開門。我們就在天津飯店隔壁的一家咖啡館先喝杯咖啡。我把我最近的工作以及關於宇稱不守恒突破性的想法和斯坦伯格依照我的建議所做的新實驗結果,統統告訴了楊振寧。

楊振寧激烈反對。他說前兩天剛聽了斯坦伯格的報告。斯坦伯格測量的是“二麵角”,對這方麵,他(楊振寧)曾經研究過,絕對不會出任何宇稱不守恒的新結果。在我們辯論時,隔壁的天津飯店開門了。

我是天津飯店的老顧客,就向服務員借了紙和筆。我寫下方程式,畫了圖,再次向楊振寧全部重新解釋。我向他指出,斯坦伯格新的分析中用的角度Φ,不是楊振寧想象的二麵角,而是我的思想突破所指的新贗標量。二麵角是標量,隻能從0到π,當然是宇稱守恒的。這新的Φ角度是贗標量,可以從0到π,然後也可以從π到2π。當Φ在0到π的區域時,Φ和二麵角一樣,可是在π到2π的區域就完全不一樣。用了這樣新的贗標量Φ,通過Λ0和Σ0的衰變過程,如果這二個Φ區域的事例數不同,那就是明確的宇稱不守恒的證明,據此就可以去測量θ-τ以外的粒子是否也是宇稱不守恒。這是以前別人沒有想到的。這就是我的宇稱不守恒思想的突破。

斯坦伯格實驗組依照我的建議,對Λ0和Σ0衰變中,Φ在0到π和π到2π兩個範圍的事例的數量進行了分析。這個分析在四月份已經完成了。結果這兩個數量相當不同,已經可以看出宇稱不守恒的跡象。可惜,整個實驗的事例數目不夠,暫時還不能下定論,不過已經可以證明我的思想突破是可行的了。然後,我又重複在紙上寫下,剛才在咖啡館口述的斯坦伯格實驗組的初步分析細節。楊振寧慢慢地不再反對了。

午飯後,我們回到哥倫比亞大學我的辦公室時,楊振寧已被完全說服了。他也很興奮。在我的辦公桌上,他看見我正在寫的關於在θ-τ、Λ0、Σ0和其他奇異粒子的衰變中,宇稱可能不守恒的文章。我告訴他,這篇文章將與斯坦伯格的實驗文章同時發表。我也告訴他我正開始預備將這種分析應用推廣到β衰變的領域。

楊振寧說他很願意和我合作。同時,他勸我不要先發表我已差不多寫完的奇異粒子宇稱不守恒的文章。他說,這是非常熱門的突破,應該用最快的速度,將整個弱作用領域一下子都占領下來,這樣可以更加完整。

。。。
小山人 回複 悄悄話 這件事阿留等人說得對。一個對物理學界不甚了解的人,寫出"楊振寧沾了李政道的諾貝爾獎的光"的文章,實在有失公允。
我本人也學過高能物理,是李政道先生為中國所做貢獻的直接受益者。對李政道先生無比崇敬。對楊振寧先生也無比敬仰。
對於李、楊之爭,從來都是眾說紛紜。建議大家自己去讀一下李政道先生於2003年4月3日答《科學時報》記者楊虛傑的文章。這篇文章是李政道先生直接的解釋或說反擊。
一個觀點是:宇稱不守恒的最初想法,應該是來自李。但這個想法起初比較粗糙,是來源於Q-t等奇異子的衰變。後來,是楊同李合作,才將此推廣至整個弱作用領域,並從理論上做了解釋,正是這篇文章,讓兩人獲得了諾貝爾獎。
對於後人來說,討論李、楊在獲諾獎上誰的貢獻大,其實沒有多少意義。
牧爺 回複 悄悄話 雅美教授不在物理行當,還是不要藏否物理人物了,因為這需要相當的物理修養才能評價他們的工作。就像你上次評價林徽音的建築一樣。雖然針對具體的問題我們可以不談出身,但在這種綜合評價上麵,還是少惹是非為妙。或者你可以這樣考慮:寫這種文章不會給您任何方麵增加分數,無論是職業、非職業的,商業、非商業的。世間大多數人,都有很好的一麵和很不堪的一麵,評價一個人有多難?

我也讀過雙方的原始文字,雖然我也不是物理行當的,但我覺得下麵阿留網友的留言比較公允。
蘋果山莊 回複 悄悄話 給雅美教授糾錯,楊振寧可不是愛國者,楊振寧是如假包換徹頭徹尾的最大利己投機分子,李政道先生才是真正愛國者,他資助了多少中國學生前來美國留學從而徹底改變他們和家庭的命運
酸柚子 回複 悄悄話 聽說李政道的,是80年代的CUSPEA,讓無數學子得以留學美國深造。知道楊振寧的,是老楊頭82高齡娶28美女。
阿留 回複 悄悄話 我講的是根據羅切斯特會議第三方的記錄,不是楊或李任何一方的看法。李楊是根據原來論文的次序,是字母次序而並不代表各人貢獻次序,所以誰在前都可以,比如我的標題用的就是李楊,文中有時用楊李,以表明我的看法是50/50 contribution. 楊提到的那個關鍵因素,也從未說過是自己獨一份的功勞,倒是李從來不提,令人推測這更有可能是楊提出來的。

另外楊之親GCD,裏麵有鄧稼先的重要影響。但他並不唯上,比如反對繼續投巨資搞加速器,說得很在理。所以不可因討厭其人,而說他學問也不行,要說楊跟李沾光,就更不妥了。其實他後半生從Yang Mills 出發和陳省身先生的纖維叢殊途同歸,是追求終極真理的一段佳話,也是直接對愛因斯坦物理學幾何化的重要傳承,比宇稱不守恒的影響深遠得多。現代物理的發展,清晰表明了宇宙的幾何和對稱性結構決定了各種物理定律,Yang-Mills開辟的是現代物理的主流道路。

雅美之途 發表評論於 2024-08-08 09:24:17
回複 '阿留' 的評論 : 我不同意你說的。大家持續關注李楊之爭,建議以後媒體在說宇稱時,以李政道和楊振寧的順序,這是諾貝爾委員會的順序,被楊振寧歪曲了。[偷笑]
雅美之途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qiao6' 的評論 : 我也是這樣認為的。隻有吳健雄獨立做出實驗,也沒有其他競爭論文同時發表,她才有可能得諾貝爾獎。
雅美之途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阿留' 的評論 : 我不同意你說的。大家持續關注李楊之爭,建議以後媒體在說宇稱時,以李政道和楊振寧的順序,這是諾貝爾委員會的順序,被楊振寧歪曲了。[偷笑]
阿留 回複 悄悄話 起因是李的好友Bernstein 1962年的一篇文章,有偏向李的取向;後來楊寫文章澄清,又引起李的不滿。一個巴掌拍不響。當時楊的學術地位比李高,看他做開場和總結發言就知道,而且更早考慮不守恒的可能性;此後他一直很清楚的在所有公開報告講關鍵是想到隻有弱相互作用宇稱才會不守恒,這一點李從來沒在公開演講中明確提過。楊倒是說過,一開始李不接受這個看法。當然,李也提過楊一開始不接受他提的一些正確看法。所以很明顯,是兩個人共同討論的結果,有時楊對有時李對,一人一半很公平,根本不需要爭執。

雅美之途 發表評論於 2024-08-08 07:54:09
回複 '阿留' 的評論 : 謝謝提供專業視角,李政道描述過他與楊振寧在中餐館外的討論,似乎李在先,沒有貶低楊的意思。本來這事不應該爭,整個過程是楊太貪功勞了。
qiao6 回複 悄悄話 這到產生了另一個疑問。實驗並非吳健雄實驗室自己想到的,另一家實驗室聽到點風聲三下五除下也做出結果了,為什麽一定認為吳健雄應該也得這一諾獎?
雅美之途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qiao6' 的評論 : 可以看紐時文章,作者是個象棋專家。他沒有說李政道具體是否讓Jack Steinberg做實驗,但是正是李政道讓吳健雄做的實驗。三個原因導致吳健雄與諾貝爾無緣:1。李政道透露了消息;2。其他競爭者做出同樣結果幾乎同時發表;3。吳的實驗是與標準局全作做的,標準局與哥大可能會分些功勞。這樣諾貝爾委員會就決定不發給實驗科學家了,很是遺憾。NYT三天前文章片段:“ 翻譯:He had become intrigued by a problem involving the decay of so-called K mesons, which are subatomic particles. These particles decay all the time, forming electrons, neutrinos and photons. Experiments had shown that when K mesons decayed, some exhibited changes that suggested that each differed from the others. But they also had identical masses and life expectancies, indicating that they were the same.

This apparent contradiction created quite a conundrum for physicists. They had assumed that weak nuclear forces, like meson decay, obeyed the law of conservation of parity just like the two other fundamental forces that govern quantum physics: strong nuclear forces, which bind protons and neutrons together in the nucleus, and electromagnetic forces, which govern the attraction and repulsion of electric charges and the behavior of light. In other words, scientists had assumed that the orientation of weak nuclear forces could always be reversed.

Dr. Lee asked a research group at Columbia to perform a simple experiment to see if that was the case. The results suggested that it might not be.

He called on Chen Ning Yang, a professor at the Institute for Advanced Study in Princeton, N.J., whom Dr. Lee had worked with and had also known as a graduate student at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and together they went back through all the studies and experiments involving weak forces.”
雅美之途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阿留' 的評論 : 謝謝提供專業視角,李政道描述過他與楊振寧在中餐館外的討論,似乎李在先,沒有貶低楊的意思。本來這事不應該爭,整個過程是楊太貪功勞了。
qiao6 回複 悄悄話 @阿留:謝謝分享!

"(在1956年4月的羅切斯特會議上)??費曼的回憶也提到了他代表Block向李政道提問:”如果宇稱守恒定則錯了,結果會怎樣?“對此李政道給了一個很複雜的回答,連費曼都沒有聽懂。可見當時李此時對這個答案也不確定。"

另一處的描述是:
"Lee and Yang pitched an idea: Tau and theta might point to a new symmetry".

阿留 回複 悄悄話

最早是受羅切斯特會議討論的啟發,一位實驗物理學家直接問同屋的費曼,宇稱守恒是不是錯了?曾寫過一篇小文總結之,當時的會議記錄有很多其他當事人的回憶。最近重貼了一次, 見https://bbs.wenxuecity.com/memory/1680367.html
《對“宇稱守恒”的質疑是李政道、楊振寧二位先生的獨創嗎?》


qiao6 發表評論於 2024-08-08 06:26:55
這篇紐約時報描述的時間線有些問題。

李-楊合作開始琢磨k介子puzzle*早於*李要求哥倫比亞大學Jack Steinberg
作一個實驗。正是在和Jack Steinberg討論中李政道明確產生了弱相互作用宇稱可以是不對稱的判斷。說楊是隨後被拉進來*沾光*恐怕也不範合事實真相
qiao6 回複 悄悄話 雅美先生還得再寫一篇係統地闡述一下。

紐約時報的邏輯擺在那裏。是之後把楊拉進來的。
雅美之途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qiao6' 的評論 : 我們需要看楊李兩人講這段曆史的書,他們同行的意見,NYT的行文邏輯,我看過不少材料。
qiao6 回複 悄悄話 這篇紐約時報描述的時間線有些問題。

李-楊合作開始琢磨k介子puzzle*早於*李要求哥倫比亞大學Jack Steinberg
作一個實驗。正是在和Jack Steinberg討論中李政道明確產生了弱相互作用宇稱可以是不對稱的判斷。說楊是隨後被拉進來*沾光*恐怕也不範合事實真相。
areYOUsure 回複 悄悄話 真正有開天劈地之最大貢獻的人要不沒子嗣要不子嗣隻是一般人,如牛頓,愛恩斯坦,等等,因為他們基本上沒有家庭的概念。
阿留 回複 悄悄話 評論的是理論物理。。。:)
阿留 回複 悄悄話 雅美兄專業是生醫。。。:)
北美小鎮 回複 悄悄話 科學家的人品跟成就真沒關係。記得以前一個年輕的大牛數學家就為了跟人爭妓女死了...楊這種人,就是真正人不要臉天下無敵的典範,真肯舍了臉麵下力氣去跪舔土共換好處。
清漪園 回複 悄悄話 科學原理,你不發現,別的科學家也會發現,隻是時間問題而已。而科學家的人品則是旁人無可替代無可比擬的東東。
yhr 回複 悄悄話 李政道無論學問為人都比楊好。
[1]
[2]
[尾頁]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