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 (154)
2015 (47)
2016 (67)
2017 (115)
2018 (85)
2019 (93)
2020 (173)
2021 (141)
2022 (166)
2023 (174)
在中國農曆新年之際,屬於常春藤的紐約哥倫比亞大學的宿舍發生涉及華裔學生的種族歧視事件。具體表現是中國或華裔學生宿舍門旁的名字被人撕掉,這個事件擴散到哥大的至少四個宿舍,並且有些拚音的名字是被多次撕掉。從發生地點的不同和多次的行為來看,簡單惡作劇的可能性不大。
在美國社會裏,任何針對少數族裔的事件都是高度敏感的,唯一可以相對比較隨便的是嘲笑多數人種的美國白人。哥大分管國際學生和種族多樣性的辦公室表示會調查此事,目前還沒有證據顯示這個鬧劇是哪類人的作品。紐約大概是世界上最為包容的城市,應該沒有之一。來自世界任何角落的人走在紐約街頭,無論黑白黃還是胖瘦高矮,沒有人會把你當外國人看待,因為你在街上的不遠處都會看到與你相似的人。哥倫比亞大學更是自由激進的大學,在上世紀初哈佛和耶魯還對猶太人充滿歧視的時候,哥大是最早被猶太人攻破的美國名校,她是常春藤裏左傾而寬容的大學。所以這種事件發生在紐約和哥大,在這些自由派的重鎮而不是中西部或南方的純白人的小城,我們不能不把它歸因於川普近期煽動起來的仇外情緒。
哥大的中國學生則相當主動地製作視頻,向美國大眾講述他們的那些中文名字的含義,包括父母給他們取名時的期望。這確實為很好的弘揚中華文化的機會,更值得讚揚的是,他們在視頻裏沒有抱怨而是相當正麵的推介自己的文化,一改華裔為默默的模範少數族群的形象。但是相當遺憾的是,任何漢字翻譯成拚寫文字後,漢字的中文含義和形象藝術美感將會消失,隻有語音部分能夠保存,而拚音讓語音部分都不能表達。所以華裔學生的視頻對於不學中文的美國人來說,也僅是接受了一次外國文化的機會而己。
這當然是一起種族歧視的事件,但是我們也注意到,如果取了英文名字的中國學生,他們的名字則保存而沒有被撕掉。現在的留學生與我們這一代不同,他們是廣泛地取英文名,他們告訴我是在上托福班時英文老師給取的。撕名事件顯然是對外來文化的不滿,但是也不排除其他的一些原因,像學業上競爭不過華裔或中國留學生後的報複,哥大的統計係研究生班超過80%的學生是中國人,還有就是中國留學生的自我封閉行為。中國拚音發明過程的差錯使成千上萬的中國人名讓外國人發出怪音,太多走出國門的中國人常常會因拚音名字遇見尷尬,所以這次事件歧視的原因故然有,但是我們也應該找找自己的原因,名字如果是Xiangqing讓人發音太難了。撕名的美國學生可能這樣想:“我學不過你,你們又將自己與我們隔離,而更糟糕的是我連你們名字都發不出,所以做個惡心的事給你看看”。
下麵引號中的這些句子來自我最近的一篇博文,不知中國官方能否在拚音方麵做些局部改革,將輔音Q和X從拚音中去除,然後找到替代方案?
“拚音裏元音和輔音都存在嚴重的問題。現在的拚音裏好多輔音都不能正確發音,像Q; X; Z都不行,所以Xiu; Xin;Xing; Qiu; Qian均發音離譜,而這些正是大量漢字姓氏出現的字母。元音弄出單個字母E來翻譯湖北的簡稱鄂,如果單字母E為姓,電腦都不能識別,姓鄂的人連credit card(信用卡)都申請不到,因為沒有credit(信用)。當你麵對普通病人時,情況之遭糕可想而知,誰會找位連名字都發不出的醫生看病?所以一位朋友去做醫生時,把徐Xu改成Hsu,發音也不準但至少接近。雖然美國也會出現Ms. Hooker或Dr. Worms, 但是擁有這些英文姓氏的人數畢竟有限,那像Xu還跨越許和徐兩姓,以千萬人計算。”
您通篇的立意我同意(除了講述拚音的部分)。這次哥大撕名牌的事情是有很明白的受眾的。韓國人的拚法有時候也很奇怪,但他們沒有任何人被撕(我特意問了我家哥大的小客人)。這個事情和名字本身、和能不能發音沒有任何關係。隻是,漢語拚音的名字直接標示了房主是華人,所以是被撕的對象。
我感到欣慰的是,即使那些用英文名而沒有被撕名牌的華人同學也表態,反對仇外行為,而不是說:“你看我多好,用了英文名字就幸免了”。如果真這麽偷著樂的人,隻能說沒有骨氣。像我文中所說,我的小客人說她的ABC 朋友也說:“如果名牌是寫last name,我可能也是被撕對象”。這樣的認知讓該站到一起的站到一起,讓該發聲的和表達訴求。我覺得很好。
起不起英文名不是大事。外國人去中國學習工作,有些也起個中國名,大家也覺得挺親切的。
事後中國學生們的反應我覺得可圈可點。哥大校報刊登了二年級學生嚴(閻)呼和的文章"Say My Name",寫得有理有節。文章在此:
http://columbiaspectator.com/opinion/2017/02/03/say-my-name/
關鍵是:赤裸裸地看臉看名字就惡意挑釁,我們不應該給這樣的行為找任何的理由。
----------------------------------------------------------------------------
這種不著邊際的論調不知已經被多少網友批駁過多少次了,不知是裝看不見,還是真看不懂。至少在中國,曆來控製民眾的最佳方法是愚民,不讓百姓有文化,而不是掃盲,提高民眾文化。拚音的目的是注音和正音,並非對外交流,現在隻是“借用”拚音來表達人名和地名。你認可以建議其他係統,但是有比拚音更好的係統嗎?答案是否定的。那麽你也可以建議發展新的係統,不過請注意,對外交流並不等於對英美交流,你的新係統要滿足世界上近百種語係的發音,這種可能性大嗎?
讚同您的看法!樓下幾個貼都是給樓主的,如有誤會,還請您海涵!
您謙虛,“三人行,必有我師”啊。“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您說得在理,自然就是老師。
您說漢語拚音對老外是個災難,這個太過了——大部分音他們還是能讀正確的。出錯的根本問題在於:英語本身就是個大雜燴,盎格魯薩克森+古德語+法語改編,還帶點維京的影響,所以是西方語言裏最缺乏讀音規則的語言,例外多了去了。這個不能怨拚音,神仙來了也沒辦法讓美國人把漢語語音都讀對。:)
中國地方方言太多。上海人“王黃”不分,武漢人“六綠”不分。我一個俄羅斯同事,我們初識時,我就說:別指望我能稱呼對你的first name, 更別說你的family name. 他莞爾一笑,叫我John.
對不起!
我改過名,自認有理。入鄉隨俗,不以為恥。
但我也尊敬堅持不改名的。
我的孩子們都有中文名,我隻想知道怎樣更讓人容易發對了音。
阿留先生是學者我叫聲老師不為過。我沒學位,大庭廣眾這麽稱我動。
同意你說的中文發言用英語沒法標。我家孩子試過讓朋友叫中文名,但洋人發音那個難聽啊,很快放棄了。
具體怎樣才好我不知道,坐下聽你們的。
大讚您的文章!
俺在30多年前上英語班的時候就有英文名字,可是到了美國我從來不用,因為老美都能發出我的中文名字,何必再用個英文的。您讓老美繞繞舌頭再與其方便的做法,非常好!
應和一篇我前兩天寫的:
《周末和哥大小朋友聊撕姓名牌事件》:
http://bbs.wenxuecity.com/rdzn/3869265.html
怎麽能因為僑居國的人發音有困難而修改中國官方拚音?球星Xavier他們不是學著念得好好的?Jose他們不是也知道發"H"而標準地念出"荷塞"?我們自己適當修改或冠一個英文的middle name啥的也無可厚非。但事情的本質是Xenophobia。
謝謝分享並提供交流機會。
MIT每年畢業典禮前,都會給每個畢業生打個電話,請畢業生自己讀一下自己的名字並自動錄音。畢業典禮上,專門有人照著畢業生自己的讀音念。這就是美國的開放和多元化。您既然提倡多元化,就該身體力行,既然美國名字有默罕默德,就應該有中國元素的名字。都很正常。
蓮老師好!因為我太太的名字有“X",所以自從來到米鍋俺們沒少教老美怎麽發"X"的音,沒有一個師也有一個團了吧。:)其實"Q"的發音有相通之處。
我一般是這麽講的:
先解釋一下為嘛兒要用這兩字輔音字母。你覺得用這個輔音很怪異,但這是因為西方語言裏沒有相應的發音,就像你們的th在俺們漢語裏沒有相應的發音一樣。這樣就必須找個特殊的符號來代表————這您別見怪哈。用一個字母當然比兩個好,它簡單哪。
怎麽發音呢?其實X在漢語拚音中的讀法像sh,但您別卷舌,別噘嘴,而要稍往外咧一點,帶點微笑的意思,這樣就出來了,很輕鬆滴。:)您慢慢練,先讀成sh也行。
Q的發音,跟ch相似;同理,您別卷舌,帶點微笑的意思發cheese,基本上就是那個音。:)
西班牙語和英語發音有很大區別,但美國有把Jose讀成“宙斯”的嗎?
意大利名Colace(科拉奇),美國受過高等教育的絕不會讀成“科雷斯”。
德國名Michel(米歇爾),他們不會讓美國人讀成“邁克爾”。:)
這都是教出來的,文化融合出來的。多元化,就必須既有所融入(價值觀),又有所堅持(文化傳統)。
再讚寫寫的豪氣,讓美國人學拚音!
可我這個實在人覺得拚音太難為人了,能否改進?
漢字是老祖宗的,但拚音不算吧?
------------------------------------------------------------------------------
之前見過喜歡YY的,但還沒見過替別人YY的。
握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