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花寂
晚飯後,撐得慌。先去健身房,板一會兒命。回來後,研得一硯好墨,開始練毛筆字兒。有時順手了,寫得高興,胡亂劃上個把小時,也是有的。要是手腕兒別扭,不一會兒,便煩了。那時,定要沒事找事的。
最近找的事,是聽浙大董平教授,講王陽明。讀初中時,老師說,王守仁(號陽明)是唯心主義典型。彼時,唯心二字,便代表反動。後來讀明史,對陽明先生多些了解,才知其乃大明四傑之首。畢竟礙於先入之見,又囿於史料,對陽明先生,仍知之甚少。聽了董教授的講解,才真正認識到:陽明心學,對於中國哲學,乃至整個中國文化,的確是劃了一個嶄新的時代。
其實,古今中外,唯心觀念,不絕於典籍。儒家仁義禮智信,皆出乎心。道家說:“天地一指”。佛家也講,佛在我心。西洋笛卡爾,因名言“我思故我在”,被尊為西方唯心學始祖。曆來,唯心對立於唯物。唯心者,迷信也。惟有唯物,才是客觀、科學、公正。
陽明心學,也備受詬病。其中最著名的,莫過於那段岩花公案。某日,陽明與友人,吃過飯,撐得慌,去遊山。友人指岩石上,明豔的一朵黃花問:“此花自開自落,於我心亦何相關?”陽明答:“你未看此花時,此花與汝,同歸於寂;既看此花,花色一時明白起來,便知此花,不在心外。”這段公案,深藏著陽明心學的精髓。莊子說:“物無非彼,物無非是。自彼則不見,自知則知之”。陽明先生把唯物與唯心統一起來,認為:心明於物,又高於物。物未入心時,心與物皆處於寂然。一旦入心,便豁然明朗。物存於心動,心念於物在。萬事萬物,均係於一念。
陽明心學,重在知行合一,此乃溝通許多人生因果的橋梁。如:常付出,福報多;常感恩,順利多;常助人,貴人多;常知足,快樂多;常分享,朋友多。心係於事,心態是因;起心動念,自有果報。
就像朱之謂,心係型男,常去健身房(沒用,中部照常崛起);心係書法,常練毛筆字(也沒用,老不長進)。
此文可參考: http://www.baohuasi.org/e_book/xz-10841.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