汲縣,清時名曰衛輝,為豫北三府之一。以形勢言,東接齊魯,西控三晉,南襟汴洛,北拱故都;衛水瀠洄,太行跨越;在昔漕運盛時,舳艫相望,轉鹽課,通商賈,旬中原之重鎮,富庶之都會也。乃“白雲蒼狗,變化無常”,自平漢車通,大部運輸見奪,地方金融苦澀,不若疇昔。現在工業方麵以北門外之華新紗廠規模最宏,每年出紗二萬二千餘包,地方經濟之調劑,尚利賴之。
汲縣城垣,位於衛水之陽,周圍九裏,形勢雄壯。惟稚堞現多傾圮,丁此艱危之秋,守土者應宜早為修補完整,俾有可恃。城中道路坎坷,行者苦之。矗立南街之鼓樓,已破毀不堪,遠望之則依然氣概巍峨。北門內之潞王宮,早成廢邱,惟宮後之望景樓,屹仍存在,樓高三丈,四圍砌以白石,上豎有石坊,顏曰如意坊,明蘇文楷③先生詩雲:“石榭連雲白,椒牆倚夕紅。一登萬井杳,環眺遠山空。人在同明月,歌沉負大風。西隣更漏切,廿載咽秋風。” 四細讀此詩,可見該樓之氣勢雄偉。望景樓之右,有潞王妃之看花樓,傾頹不堪,昔人詞雲:“碎琉璃瓦片多,爛翡翠軒窗櫺少,直入宮門一路蒿,住幾個乞兒餓殍。” 伍不啻為憑吊潞王宮之廢址而作也。南關外先師孔子擊磬處有一亭,額曰玉振遺韻。中立一碑曰孔子擊磬處。西關衛河之石橋,橋凡五洞,水聲潺潺,清澈見底,遊魚可數,每當夕陽西下,徘徊其上,飛鳥戛然而過,“白鳥飄飄,綠水滔滔” ⑥情景正足怡人。橋名德勝,相傳為清兵入主中原時所取七,意在誇揚武功,以示不朽。現雖清社已屋,重複漢土,然東望遼陽,不禁愴然。“白山雲樹含悲咽,黑水江流激怒潮”,我大好河山,仍在異族踐踏之下,千萬同胞,日作刀砧宛轉之鳴,我輩後死之國民,正當磨勵以須⑧,精金百錬,賡續先烈獻身革命、成仁取義之精神,作複興民族,收回河山之戰士,雖塗肝腦於原野而不惜也!城北十八裏之忠臣古塚,尤令人憑吊希噓,昔者商政不公,流毒宇內,殷太 師比幹先生,目覩宗社瀕危,苦心極諫,期以挽回劫運。乃紂王以忠言逆耳,沉溺酒色,聽妲己之讒言,竟殺而剖其心,凶殘暴虐,宜乎受誅。孔子適衛,親題其墓曰殷比幹墓,因年代久遠,石刻斷缺,字不可辨。墓上有無心草,今已移植於盆。墓前有殷太師廟,廟庭碑誌百餘座。二門之外,右豎魏碑,左立明碣;魏碑字難考認,碣文清晰。碣文曰:“國政日遭妲己荒,孤忠抗節植綱常。三仁一體公尤烈,七竅渾身膽最揚。周武興邦旌直諫,仲尼適衛紀幽光。忠魂千古洋洋在,禜畢含悲淚兩行。” ⑨(禜字不知作何解,查無此字,寫出存其真)情文悲壯,不忍卒讀。吾人處國族危殆之今日,追懷先賢之立行⑩可模,置言11成範,益堅救國之誌願。蓋生必有勝於死,然後可生;死必有勝於生,然後可死。可以生則生,可以死則死,此之謂知命,此之謂英雄,此之謂好男兒,此之謂革命者。比幹之死為國,是死勝於生,故千古流芳,永可矜式。
城西三十裏有君子芳村,傳為蘧伯玉故裏。明朱壽圖12詩雲“空濛煙樹裏,殘碣幾千春;舊裏欽君子,知非愧古人;芳綜餘簡策,芝室已荊榛;為憶當年事,齋心欲共論”可見蘧之品學為人器重矣,心焉嚮之!
再西行即霖落山,重巒疊翠,瑰特千狀,群峰起伏,澗壁盤旋,誠勝景也!山下香泉寺,即汲縣名勝所謂香泉水響在焉。水由石隙中流出,飛濺巗畔,瀉作瀑布,其聲淙淙。寺中有吳道子所繪之麻姑像,石刻精緻,栩栩欲生,頗足珍視。寺旁有塔,高至十三級,直立雲霄,惜塔門緊閉,未能登臨縱覽,良用悵然!
城東三十五裏之慕化潭,潭水清碧,深不可測,水麵漫衍數裏,濶百餘步,產魚頗富,其味甚鮮。舊為臧氏業,凡慕化者無不樂與。因人而名,亦足稱之。
此外汲縣尚有可以重視者多,而學風良好,學生樸實無華,勤懇向學,殊可欽佩!似此,則汲縣前途,大可樂觀,過去繁榮不難恢複也。
【注釋】
一見《保安半月刊》1936年第1卷第5期。有刪節。
二邱硯芸:無傳。待考。
③蘇文楷:汲縣人,順治辛卯科舉人,生平不詳。按,蘇氏乃汲縣士族。嘉靖年間,蘇相任職利津。蘇相之子蘇朝宗,嘉靖乙卯居於鄉,丙辰成進士,曆大名順德推官,擢監察禦史,督鹽兩淮並東南河道,巡撫江西,轉山東參議。蘇朝宗有子八,知名者如蘇時雨(亞魁)、蘇時霖(教授)、蘇時霈(教諭)、蘇時雷(增生)蘇時澍(教授)等。蘇時澍乃蘇朝宗少子,以明經曆尉氏訓導、靈台教諭、開封教授。蘇時澍有子蘇文標、蘇文樞、蘇文楷。
四按,此詩見乾隆乙亥年官修本《汲縣誌》卷之二《輿地下·古跡·崇本書樓》。書中介紹崇本書樓“俗呼望京。在潞府宮後。潞簡王建,順治間拆毀宮殿,獨存此樓。今多圮”。此詩即附其後。
伍按,這幾句出自孔尚任《桃花扇·哀江南·沉醉東風》。
⑥按,這兩句出自孔尚任《桃花扇·哀江南·折桂令》。
七按,明朝王英《重修德勝橋記》:“衛輝治之西有橋曰德勝。蓋國朝天兵下河北,守者率先歸附,因是而名橋雲。”說明該橋之名得自明朝,而非清朝。本文記載有誤。
⑧磨勵以須:磨快刀子等待。比喻做好準備,等待時機。《左傳·昭公十二年》:“摩以厲須,王出,吾刃將斬矣。”
⑨按,此詩作於明萬曆二年,作者為巡撫河南監察禦史餘乾貞。餘乾貞,字秉智,遂安人。隆慶二年以進士任崇安知縣。擢雲南道禦史。後巡按河南,條奏利弊。祀崇安名宦。
⑩立行:行為舉動。
11置言:立言。提出某些見解和主張。
12朱壽圖:應為米壽圖。明末名臣。安化人。崇禎年間由舉人提升為新鄉知縣。少年任俠,曾督率吏民英勇抵抗土匪襲擾。後因治行卓越徵授南京禦史。崇禎十五年(1642)四月,彈核監軍張若騏。崇禎十七年(1164)五月,彈核馬士英推薦重用阮大铖。七月,被迫出任四川按察使。南明唐王朱聿鍵立,擢米壽圖右僉都禦史,巡撫貴州。永曆元年(1647)二月,貴陽陷,米壽圖出奔元州,十一月清軍尾追攻破元州,米壽圖壯烈犧牲。永曆朝追贈光祿大夫,上柱國,少保兼太子太保,兵部尚書兼左都禦史,追封芝江伯,諡號忠毅。
【簡析】
本文作於1936年,記載汲縣之名勝古跡甚詳。用語簡古,條理清晰,從中可見抗戰時汲縣之情狀,甚有史料之價值。
文中描寫名勝風光頗能結合時局,觸物生情,借古諷今。如寫德勝橋,抓住其橋名之來曆,有感於異族之“誇揚武功,以示不朽”,聯繫到現在“我大好河山,仍在異族踐踏之下,千萬同胞,日作刀砧宛轉之鳴”,立誌做一個“複興民族,收回河山之戰士”,“雖塗肝腦於原野而不惜也”。再如介紹比幹廟尤為詳盡,借古人之詩興發吾人“處國族危殆之今日,追懷先賢之立行可模,置言成範,益堅救國之誌願”;其關於生死的一大段議論,可謂鏗鏘金石之言:“蓋生必有勝於死,然後可生;死必有勝於生,然後可死。可以生則生,可以死則死,此之謂知命,此之謂英雄,此之謂好男兒,此之謂革命者。比幹之死為國,是死勝於生,故千古流芳,永可矜式。”這是本文最為可貴之處!
---此祖父美文也, 故收錄